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随机选取体质量为10.0~10.7g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幼鱼450尾,设置4个养殖密度,依次为15尾/缸(1.49 kg/m3)、30尾/缸(3.00 kg/m3)、45尾/缸(4.84 kg/m3)、60尾/缸(5.81 kg/m3),研究密度胁迫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代谢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养殖密度对黄姑鱼幼鱼的增重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特定生长率具有与增重率相类似的变化规律。饵料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FCR=0.02G+0.11(n=15,R2=0.983,F<0.05)。2) G6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并显著高于G15组、G30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谷丙转氨酶活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具有与谷丙转氨酶相类似的变化规律。3)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血清溶菌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G60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密度胁迫对血清补体C3、C4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养殖密度过高会对黄姑鱼幼鱼的代谢及非特异性免疫造成负面影响,而养殖密度过低又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30尾/缸(3.00kg/m3)为较适宜的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运输胁迫对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胁迫处理后,鱼体肝脏中抗氧化防御指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处理前水平(P0.05),之后逐渐下降到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在处理后也有所升高,但一直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中维生素C(VC)含量在处理后1 h显著性升高,以应对氧化压力;而自由基含量先升在胁迫0.5 h后快速降低并恢复到处理前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在处理后0.5 h达到最高值,然后快速恢复并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运输胁迫能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对日本黄姑鱼造成影响,在胁迫应激反应中SOD和CAT可以作为有效的生物指示剂用于胁迫状态的检测;同时,日本黄姑鱼具有较强的抗氧化防御体系,能较快地清除体内自由基并调整鱼体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为考察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后胃内含物的变化特征并确定最优数学模型,在26.4℃下测定了其摄食后每小时胃含物的干重和湿重,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三种模型对其进行了拟合。结果发现,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排空率数据,但对干重的拟合优于湿重,原因可能是用湿重表示胃内食物存在偏差。对于干重,线性模型最优,其方程为:Y=0.408-0.025t,其50%和99%理论排空时间分别为7.88 h和16.15 h;对于湿重,平方根模型最优,其方程为:Y0.5=1.15-0.047t,其50%和99%理论排空时间分别为7.95 h和22.31 h。日本黄姑鱼幼鱼摄食约8 h后胃排空50%以上,食欲基本得到恢复。据此,按8 h的时间间隔进行投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4.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不同暴露时间下铜离子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建立了不同暴露时间下Cu2+浓度与日本黄姑鱼死亡概率的回归方程,暴露时间分别为24 h、48 h、72 h和96 h时,Cu2+对日本黄姑鱼死亡概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8.907 5 X+0.526 3、Y=9.439 2 X+0.601 2、Y=9.805 6 X+0.683 5和Y=10.558 X+0.574 3,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得出Cu2+对日本黄姑鱼的相应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178 mg/L、2.924 mg/L、2.755mg/L和2.63 mg/L。根据化学品对鱼类急性毒性的危害分级标准,Cu2+对日本黄姑鱼的危害级别为高毒。  相似文献   
35.
日本黄姑鱼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俗称黑毛鲿、巨鸣鱼、白鱼免,根据1985、1987年研究进展,学名更改为日本银身鱼(Argyrosomus japonicu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我国沿海黄姑鱼7个种之一。日本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试养,1985年人工育苗成功。1991年,由日本引入韩国,  相似文献   
36.
舟山近海黄姑鱼胚胎发育及前期仔鱼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余方平  孙忠  程国宝 《海洋渔业》2005,27(4):265-270
通过对黄姑鱼胚胎发育全过程的连续观察,描述了黄姑鱼胚胎发育的特征、发育速度及前期仔鱼的形态特征等。观察结果表明,黄姑鱼的胚胎发育与其它硬骨鱼浮性卵鱼类基本相似,属端黄卵,盘状分裂。在水温22.0~22.5℃、盐度26.5的条件下,黄姑鱼受精卵经24h15m in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1.75±0.09mm,孵出后约50h,卵黄囊完全被吸收。  相似文献   
37.
采用封闭式呼吸仪测定日本黄姑鱼(8.14±1.07 g)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的耗氧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和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日本黄姑鱼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耗氧率逐渐降低;恢复投喂之后,其耗氧率开始逐步上升。从组织结构看,食道无明显变化,而胃、肠和肝胰脏则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饥饿5 d组无明显变化,而饥饿15 d组变化明显,表现为胃腺细胞收缩,皱壁和上皮细胞高度减少,分泌颗粒减少,肠胃绒毛退化,肝组织致密,肝细胞内脂滴减少,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饥饿10 d组介于饥饿5 d组和饥饿15 d组之间,再投喂各主要结构均有恢复。  相似文献   
38.
浅色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温凭  林燕 《福建水产》2002,(4):55-57
本文简要介绍了浅色黄姑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该鱼的养殖状况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9.
本文报道(鱼免)状黄姑鱼网箱养殖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细菌性烂鳃病:流行季节为5—8月,危害各生长阶段鱼,川浓度10×10~(-6)漂白粉和10—20×10~(-6)呋喃西林分别浸洗3—5min,连续2、3次可治愈;细菌性竖鳞病:发病季节为4—12月,危害各生长阶段鱼,治疗用40×10~(-6)高锰酸钾浸洗5—10min及呋喃西林粉末涂抹患处,或注射链霉素15—20mg/kg鱼;肠炎病:发病水温18—30.5C,流行高峰25—30C,危害各生长阶段鱼,防治方法为,每100kg鱼用呋喃唑酮3—5g或氟哌酸5—10g拌饵投喂,连用4—6d;湖蛭病:流行于12—5月水温22C以下吋,寄生于各龄鱼,影响亲鱼的性腺发育,可用捕捉去除、淡水浸泡5—10min或5—6%盐水浸泡3—5min使虫体脱落;气泡病:发病季节5—9月,水温25—30.5C,危害体长150mm以下幼龟,将发病早期的个体移入水温较低、水质较清洁新鲜的水中,可使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0.
黄姑鱼亲鱼培育与产卵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俗称黄婆鸡,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体形与黄花鱼有相似处,为近海中下水层鱼类,主要柄息于砂泥底质较浅沿岸海域,以小型甲壳类及小鱼等底柄动物为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