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1篇
农学   2篇
  7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19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为丰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组成,进行了几丁质酶基因1(PtCht1)的研究。PtCht1基因cDNA全长为2220 bp,编码583个氨基酸。结构域比对发现,PtCht1含有甲壳动物几丁质酶GH18家族基因的基本结构及保守序列,且进化树显示,三疣梭子蟹Cht1与拟穴青蟹(Scylla serrata)等物种的Cht1聚为一类,同源性最高,达92.80%。由此确定,PtCht1为甲壳动物GH18家族Group1基因,也是三疣梭子蟹该分类下的首个基因。此外,全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PtCht1在肝胰腺中较特异性高表达,且在蜕皮间期的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前期和后期(P<0.05)。低盐度胁迫处理后,在肝胰腺中,PtCht1基因的表达量在3 h快速升至峰值,为对照组的2.72倍;在鳃中,除12 h外,PtCht1基因的表达量均呈显著上调表达(P<0.05),最高上调9.96倍。结果表明,PtCht1基因能够参与机体对几丁质类食物的消化过程,并且在渗透压的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GH18家族Group1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为解析盐度影响三疣梭子蟹生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近年舟山渔场及长江口渔场附近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放流的合理性,基于该海域2006-2014年间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通过构建Ecopath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估算了其三疣梭子蟹的增殖容量。结果显示,该海域生态系统主要以底栖生物为主,虾、带鱼(Trichiurus leptures)、三疣梭子蟹食物利用率较高,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等食物利用率较低;该海域渔业资源生物可划分为4个营养级,三疣梭子蟹属于中营养级生物;该海域总渔获量为1.614 t·km^–2 (三疣梭子蟹渔获量为0.057 8 t·km^–2),总消耗量为280.744 t·km^–2,总输出量为790.396 t·km^–2,总生产量为959.3 t·km^–2。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为0.125 t·km^–2,生态容量为1.125 t·km^–2,增殖容量为1 t·km^–2。结果表明该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海洋生物多分布在第二、第三营养级范围内,生态系统成熟度较低,三疣梭子蟹在该海域内仍有一定的放流空间。  相似文献   
83.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物种,对其进行年龄鉴定有利于其种群资源的评估和管理。该研究对三疣梭子蟹的胃磨进行制片处理,初步探讨了胃磨鉴龄的可行性。三疣梭子蟹胃磨由5个部分(前幽门骨、外幽门骨、尾贲门骨、轭贲门骨和翼贲门骨)组成,依据前人研究结果选取外幽门骨和尾贲门骨进行切片观察。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胃磨微结构由4个部分(蜡质层、外角质层、钙化层和膜层)组成,用于年龄鉴定的生长纹主要存在于钙化层中。利用7个生长方程拟合三疣梭子蟹生物学数据与生长纹数目的关系,结合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得出甲长与甲宽呈线性函数关系、甲宽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体质量与胃磨生长纹数目的关系适用于Gompertz模型,甲长、甲宽与胃磨生长纹数目的关系则更适用于v-B生长模型。即胃磨生长纹可以作为甲壳类年龄鉴定的材料,但由于实验样本偏小型化,后续需要延长时间跨度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4.
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作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超家族的重要一员,在细胞增殖、凋亡和免疫应激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JNK基因的免疫防御机制,本研究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JNK基因的EST序列,利用RACE扩增技术克隆得到该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PtJNK,cDNA全长为324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具有TPY磷酸化位点的S_TKC保守结构域,是JNK基因家族典型特征。组织表达分布结果显示,PtJNK基因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Real-time PCR检测不同病原刺激下PtJNK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后,该基因显著下调表达(P<0.05);而注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该基因显著上调表达(P<0.05)。综上所述,PtJNK基因是一种广泛表达基因,且在不同的病原感染情况下,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免疫防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盐度耐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盐度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测定了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的盐度耐受性。盐度突变条件下,Ⅱ期幼蟹24、48、72h低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655、22.109、23.184;高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0.711、50.061、49.612。80日龄成蟹24、48、72h低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8.56;高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52.21。在逐渐降低盐度条件下,Ⅱ期幼蟹可在盐度6.7的海水中存活,而80日龄成蟹可在盐度为5.7的海水中存活;随着盐度逐渐升高,Ⅱ期幼蟹和80日零成蟹均可在盐度47.7的海水中存活。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具有较宽的盐度耐受范围。  相似文献   
86.
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收集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三疣梭子蟹野生地理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体,评估有效群体含量,制定合理保种模式;在5%留种率下,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新品种培育.到2010年经过连续5个世代选育,形成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商品苗种进行对比测试.“黄选1号”收获时平均个体体重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00%,全甲宽变异系数小于5%“黄选1号”新品种2010~2012年进行中试养殖200余hm2,养殖方法以“蟹、虾、贝、鱼”多品种生态养殖为主.结果显示,新品种收获时个体规格大、成活率高、整齐度好,平均单产提高30%;已推广到山东、河北及浙江等地,累计养殖面积6 000余hm2,获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7.
三疣梭子蟹综合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属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海产蟹类.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沿海进行了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肥和蓄养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功[1].目前,我国沿海各省均开展了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尤其在山东、江苏和河北等省养殖规模较大.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养[2],另一种是与对虾、贝类等综合养殖[3].笔者对三疣梭子蟹综合养殖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8.
盐度胁迫对三疣梭子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盐度(14和36)胁迫下12 h内经溶藻弧菌筛选过的三疣梭子蟹F2代(简称筛选蟹F2)的血蓝蛋白含量及血清酶活力的变化,用普通三疣梭子蟹F1代(简称普通蟹F1)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高盐和低盐短时胁迫下,筛选蟹F2和普通蟹F1的血蓝蛋白含量、3种保护酶(SOD、POD和CAT)和磷酸酶(ACP和AKP)活力随时间变化呈现有升有降的变化趋势。此外,无论在低盐还是高盐胁迫下,筛选蟹F2的血蓝蛋白含量和各项血清酶活力分别在0 h(正常水平)和盐度胁迫下均显著高于普通蟹F1(P<0.05)。低盐和高盐短时胁迫对三疣梭子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影响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应激反应;在正常和抗盐度胁迫下,筛选蟹F2的非特异性免疫比普通蟹F1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9.
张艳  吴旭干  杨帆  刘智俊  成永旭 《水产学报》2011,35(8):1146-1157
采用凝胶过滤层析法纯化了三疣梭子蟹成熟卵巢的卵黄磷蛋白(vitellin,Vn),采用变性凝胶电泳(SDS-PAGE)确定了Vn亚基数量和分子量,以纯化的Vn为抗原,制备了三疣梭子蟹Vn多克隆抗血清,纯化后得到Vn抗体,在此基础上比较和优化了三疣梭子蟹Vn测定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参数,建立了稳定的三疣梭子蟹Vn含量测定的ELISA方法。结果表明:(1) SDS-PAGE 显示三疣梭子蟹成熟卵巢中的Vn含有分子量为100、75和66 ku的3个亚基,Western-blotting检测表明,这3个亚基均具有较强的免疫特异性;(2) 样品直接包被法比双抗体夹心法具有更高的线性相关性,Vn抗体最佳稀释倍数为1∶90 000,最佳包被时间为8 h,一抗和二抗反应时间分别为2 h和1 h,显色时间为20 min;(3) 该方法定性检测的灵敏度为14.9 ng/mL左右,标准曲线方程为y=0.000 9x+0.399 1(R2=0.986 1),其中xy分别代表Vn浓度和OD450值,工作范围为200~900 ng/mL;(4) 应用该方法测定三疣梭子蟹卵巢中Vn含量,结果表明,批次内和批次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59%和3.10%,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90.
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的分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沈洁  朱冬发  胡则辉  亓一舟  汪春建 《水产学报》2011,35(10):1481-1487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法对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的划分进行了研究,并将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划分为蜕皮后期、蜕皮间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结果显示,根据甲壳硬度变化蜕皮后期被分成A期(身体各部位很软),B期(背甲边缘变硬,腮区、心区尚软);根据游泳足趾节末端新旧表皮基线间距/旧表皮厚度的比值(R值)结合解剖后新壳的生长状况,蜕皮前期被细分为D0亚期(0<R≤0.4)、D1亚期(0.4<R≤0.65)、D2亚期(0.65<R≤0.9)、D3亚期(R≈1)和D4亚期(R≈1,新旧壳可完全分离)5个亚期;头胸甲腹面和螯足长节背面蜕皮缝的裂开是进入蜕皮期的先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