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6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魁蚶对3种重金属生物富集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魁蚶为研究对象,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魁蚶对3种重金属As、Cd、Pb的生物富集试验,对魁蚶体内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非线性拟合,试验结果表明,魁蚶在GB 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下富集重金属的动力学常数分别为无机砷38.97,铅1039.88,镉1566.80;富集能力依次为镉铅无机砷;生物学半衰期分别为无机砷20.5d,铅15.4d,镉21.3d。结合NY 5135-2005《无公害食品蚶》的安全限量,通过生物富集系数换算得到魁蚶养殖水体中3种重金属安全限量分别为无机砷0.02900mg/L、铅0.00096mg/L、镉0.00064mg/L,可为制定的养殖魁蚶水质标准中安全限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随机选取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个体100只,测量其壳长(X1)、壳宽(X2)和壳高(X3)等3个壳形态性状及体重(Y1)和软体重(Y2)等2个重量性状,然后对各性状的描述统计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各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如下:Y1=-30.904+0.451 X1+0.713 X2+0.352 X3;Y2=-11.262+0.170 X1+0.208 X2+0.185 X3。壳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壳长、壳宽和壳高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0.360、0.375和0.249;对软体部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0.325、0.262和0.314;壳长、壳宽和壳高对体重的相对决定程度依次为12.9%、14.1%和6.2%;对软体部重的相对决定程度依次为10.6%、6.9%和9.9%;进一步分析显示,壳宽对体重影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壳长对软体重影响的直接效应最大。通过毛蚶壳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效果分析,将有利于优化育种方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63.
为了有效防治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对魁蚶等贝类的危害,本实验研究了魁蚶各组织中溶菌酶活性对鳗弧菌侵染的响应过程,以期探讨魁蚶体内溶菌酶的免疫功能。本实验采用注射活菌的方法侵染20月龄魁蚶个体,随机选取16只个体,在每只个体的斧足处注射1 mL(约1×10~9个)鳗弧菌菌悬液作为感染组;随机选取16只个体不注射鳗弧菌作为对照组。两组魁蚶分别于洁净海水中暂养4、12、24和48 h后,每组随机取4只魁蚶个体的血液、外套膜、鳃、斧足、肝胰腺和闭壳肌等组织,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其溶菌酶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对于鳗弧菌的侵入,魁蚶血液中溶菌酶含量由正常低值迅速增高并一直维持较高的含量,说明血液是魁蚶机体防御病原菌的主要免疫组织之一;魁蚶外套膜在无感染的情况下,对外界水环境的干扰始终保持较高的溶菌酶含量;鳃、斧足的溶菌酶含量均在注射细菌24 h之后明显高于正常值,说明外套膜、鳃、斧足作为魁蚶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也能应对病原菌入侵,但反应较血液延迟;肝胰腺和闭壳肌的溶菌酶含量变化不明显,推测肝胰腺和闭壳肌不是魁蚶的重要免疫组织或器官。本实验结果可为魁蚶抗病选育及免疫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关的参数。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对编码牡蛎疱疹病毒(Ostreid herpesvirus 1, OsHV-1)囊膜蛋白的orf111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和表达。首先,通过特异性PCR扩增得到orf111基因全长序列,并对其编码囊膜蛋白的理化性质、高级结构、跨膜区和抗原决定簇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orf111编码一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具有5个跨膜结构域和9个抗原决定簇,同时,氨基酸序列中还包含1个高度保守的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酸(Arg-Gly-Asp, RGD)结构域。随后,构建了pET28a-orf111重组质粒,并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最后,通过使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蛋白表达,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32 kDa。本研究应用原核表达得到了含RGD结构域的OsHV-1囊膜蛋白,为进一步制备ORF111蛋白单克隆抗体及开展牡蛎疱疹病毒侵染机制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将来OsHV-1的防控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5.
石油烃和镉对毛蚶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静水法研究了石油烃和镉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的急性毒性试验和联合毒性效应,并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毒性相加指数法对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单一毒性作用时,24、48、72、96h石油烃对毛蚶的LC50分别是6.863、5.129、2.965、1.914mg/L;24、48、72、96h镉对毛蚶的LC50分别是12.27、7.86、6.16、5.17mg/L。石油烃和镉对毛蚶的联合毒性作用,当采用毒性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分别为24、48h时,AI<0,表现为拮抗作用,暴露时间分别为72、96h时,AI>0,表现为协同作用;采用浓度1∶1试验时,暴露时间分别为24、48h时,AI<0,表现为拮抗作用,暴露时间分别为72、96h时,AI>0,表现为协同作用;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石油烃和镉的联合毒性从拮抗作用转变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6.
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测定了各实验组魁蚶在养成期(10~15月龄)的壳长、湿重,并计算了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养成期杂交KC组壳长显著高于自交CC组、KK组和杂交CK组,CK组壳长杂种优势率在–2.03%~5.44%之间,KC组壳长杂种优势率在4.40%~14.74%之间,且KC组壳长杂种优势率始终高于CK组;养成期杂交KC组湿重始终显著高于自交CC、KK组和杂交CK组,而杂交CK组仅在14、15月龄显著高于自交CC和KK组,2个杂交组合湿重的杂种优势率始终为正值,CK组湿重杂种优势率在1.41%~7.71%之间,KC组壳长杂种优势率在5.32%~23.71%之间,且KC组湿重的杂种优势率始终高于CK组,在湿重性状方面杂种优势更明显。综合分析表明,杂交KC组的杂交子一代在壳长和湿重方面的杂种优势更加明显,是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67.
[目的]提取和纯化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中的天然牛磺酸,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提取的牛磺酸纯度进行分析,并对其结构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波谱(NMR)进行鉴定,然后对其细胞毒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毛蚶富含牛磺酸,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肝癌细胞SMMC-7721、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和结肠癌细胞SW480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结论]该研究为天然牛磺酸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8.
张辉  张海莲  李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23-11424
[目的]为毛蚶这类易腐败变质的食品研究出既能有效延长保鲜期,又能保持原有品质且相对安全的保鲜方法。[方法]以毛蚶为研究对象,在-3℃微冻条件下采用生物保鲜剂、涂膜保鲜、气调保鲜等不同保鲜方法对毛蚶进行保鲜处理,测定其在保鲜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变化。[结果]在微冻-3℃时毛蚶保鲜时间能达30 d,采用G(Nisin,溶菌酶,NaCl,甘氨酸等,充N2及CO2)、C组(Nisin,溶菌酶,NaCl,甘氨酸等)方法处理保鲜的毛蚶,其菌落总数上升较少,保鲜效果较佳。[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毛蚶保鲜方法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9.
底质是魁蚶稚贝潜沙、水平移动、存活与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选择底质适宜的海区开展底播增殖,可以有效提高魁蚶稚贝的增殖效果,但目前仍缺乏相关研究。因此,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10 mm<壳长<15 mm、15 mm<壳长<20 mm、20 mm<壳长<25 mm、25 mm<壳长<30 mm 4种规格魁蚶稚贝对4种底质粒径(细砾、粗砂、中砂、细砂)的选择模式,并量化分析了20 mm<壳长<30 mm稚贝在5种底质粒径(增设泥底质)条件下的潜沙能力。结果表明:(1)10 mm<壳长<15 mm稚贝的足丝较发达,以附着生活为主,明显偏好粗砂底质,其在两种底质交界位置的分布率、水槽的贴壁率均最高;15 mm<壳长<30 mm稚贝转入营埋栖生活,随着规格的增大,稚贝选择的底质粒径亦增大,而在2种底质交界位置的分布率、水槽贴壁率也随之减小。其中15 mm<壳长<20 mm稚贝偏好选择中砂,分布率为50.50%,其次为细砂;20 mm<壳长<25 mm稚贝对不同粒径底质的适应性均较强;25 mm<壳长<30 mm稚贝偏好选择粗砂底质,分布率达到65%,其次为中砂。(2)20 mm<壳长<30 mm稚贝在淤泥底质中的初潜时间最短,为2.74 min,其次为中沙、细沙;在细砂底质中的潜沙率最高,达到85%,其次为中沙。综合分析认为,20 mm<壳长<30 mm稚贝是较适宜的底播苗种规格,而以中砂(0.25 mm<粒径<0.5 mm)和细砂(粒径<0.25 mm)为主要粒径组成的海区宜进行魁蚶稚贝的底播增殖。  相似文献   
70.
以魁蚶为研究材料,建立了魁蚶的AFLP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对其分析过程中的酶切链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试验条件进行了检测与筛选,得到了清晰的AFLP指纹图谱,为探讨魁蚶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