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温度对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1~29℃温度范围内,胚胎均能孵化出膜,孵化时间y与温度x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993017x-3.0318,R2=0.9614(P<0.01);孵化积温y与温度x的关系式为y=993017x-2.0318,R2=0.9179(P<0.05)。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范围为23~27℃。仔鱼生长发育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仔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31℃,最适温度范围为25~31℃。结果表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适当升温可以加快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22.
池养倒刺鲃仔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池养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的生长特点,即仔鱼孵出第1d生长速度最快,第2~4d逐渐减慢,第5d以后又逐渐有所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倒刺鲃幼鱼的体长与日龄呈直线相关(r=0.981),体重与日龄和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r=0.920,r=0.953)。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生长速度与水温和密度的关系密切,幼鱼(24~35mm)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6~28℃。  相似文献   
23.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下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摄食、存活、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25±0.5)℃水温条件下,中华倒刺鲃仔鱼初次开口摄食的初次摄食率达86.7%,6~11日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8日龄进入PNR。延迟1~6d投饵对仔鱼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之后,开始显著下降(P<0.05)。完全饥饿条件下,累计死亡率超过50%发生在19日龄,22日龄全部死亡。饥饿对仔鱼全长、头长、眼径、体高和尾柄高5项形态学生长指标的影响不同步,分别在延迟投饵时间达6,7,5,3,4d起显著低于正常投饵组(P<0.05)。饥饿仔鱼鳍发育停滞,饥饿达7d以上仔鱼除出现头大身瘦,脊索弯曲,肠道萎缩等饥饿仔鱼的一般形态特征外,还出现胸角现象。中华倒刺鲃仔鱼开始投饵的最适时间建议在6~8日龄。  相似文献   
24.
[目的]为光倒刺鲃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3个不同种群(北江、东江、赣江)光倒刺鲃的27个可量性状和22个框架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026%、15.502%和7.81%,累计贡献率为49.399%。可将3个光倒刺鲃种群分为2个大簇,一簇是赣江,另一簇是北江和东江,聚类分析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一致。建立的判别公式可区分3个不同地域的光倒刺鲃,其样品判别正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判别正确率为98.03%。[结论]该研究可为光倒刺鲃的种群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及其后续良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5.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
灭活菌苗免疫的中华倒刺鲃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为免疫原,平均体重(100±25)g的健康中华倒刺鲃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1.0×108CFU/mL的免疫原,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单次注射0、1、2、4、7、14、21、28、35d后随机从两组各取6尾实验鱼,尾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的血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活性、抗体效价和蛋白质含量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第35天活菌攻毒。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AS)可诱导中华倒刺鲃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并引起各种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变化,提高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血清中总蛋白及球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也具有免疫功能,灭活茵苗的相对免疫保护力达65.21%。免疫早期(第1周)主要是红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迅速提高,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第4天达峰值;随后则是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第21天淋巴细胞、抗体效价及球蛋白达峰值。可见灭活菌苗通过促进中华倒刺鲃血细胞增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提高免疫保护力;免疫早期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之后特异性免疫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光倒刺鲃的年轮特征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分别采集于贵州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共计249例标本,观察了光倒刺鲃鳞片、主鳃盖骨、匙骨、脊椎骨4种材料的年轮特征。结果表明,光倒刺鲃这4种年龄鉴定材料的年轮特征各不相同,以鳞片年轮特征最为清晰。根据71例光倒刺鲃标本的体长、体重、鳞径资料,拟合出其体长与鳞径的关系。光倒刺鲃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1.13龄,体长为679.12 mm,体重为7 483.87 g。  相似文献   
28.
中华倒刺鱼巴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邴旭文 《经济动物学报》2004,8(4):221-223,226
为了研究积累中华倒刺鱼巴生物学特性的相关资料 ,为其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收集该样本 94尾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其染色体数为 (2n =10 0 ) ,核型公式为 18m +32sm +2 6st+2 4t,臂数 (NF =15 0 )。 1~ 4龄是生长较快的生长阶段。属广温性底栖鱼类 ,适应温度为 0~ 36℃ ,最适摄食生长温度 2 2~ 2 8℃。杂食性 ,以高等植物、藻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性成熟年龄 4龄以上 ,绝对怀卵量每克体重为 12~ 14粒 ,成熟卵直径 1 3~ 1 6mm ,略具黏性 ,受精卵的出膜时间为 38~ 4 8h。产卵季节为每年的4~ 6月份 ,产卵水温 19~ 2 8℃。  相似文献   
29.
采用静态及半静态方法,研究了强氯精、高锰酸钾、甲醛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静态和半静态96 h LC_(50))显示,这3种刺激性渔药中强氯精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毒性最强(1.50、1.13 mg·L~(-1)),其次是高锰酸钾(1.76、1.24 mg·L~(-1)),最小的是甲醛(39.91、36.72 mg·L~(-1));它们在静态和半静态条件下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53、0.34,0.55、0.39,7.13、6.77 mg·L~(-1)。结果表明:含氯类(强氯精)、氧化剂类(高锰酸钾)、醛类(甲醛)对中华倒刺鲃幼鱼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是毒性较小,依然可以作为渔药使用。  相似文献   
30.
2002~2006年,对倒刺鲃的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研究。了解到倒刺鲃属于分批产卵型,相对怀卵量为10~12粒/g,采用混合激素催产,其中以PG LRH-A2 DOM试验组效果较为理想。试验共获苗55.3万尾,在25~30℃的水温下,效应时间为18~24 h,平均催产率为73.7%,平均受精率为69.6%,受精卵经34 h出膜,48 h仔鱼开始平游,孵化率为6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