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用4种不同蛋白水平(26%、30%、34%和36%)的等能半精制的浮性颗粒试验配合饲料,对平均初始体重为(25.0±1.5)g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进行了为期87d的培育试验,研究了中华倒刺鲃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的体重增重以30%蛋白组最高,其次是34%、36%蛋白组,最后是26%蛋白组;饵料系数以30%蛋白组最低,其次是34%、36%蛋白组,最后是26%蛋白组;绝对增重率以30%蛋白组最高,其次是34%、36%蛋白组,最后是26%蛋白组;特定生长率以30%蛋白组最快,其次是34%、36%蛋白组,最后是26%蛋白组;试验各蛋白组成活率均为100%;各试验组间的终体重、绝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饲料中蛋白水平以30%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42.
黄洪贵 《水产学报》2010,34(7):1062-1071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3.
中华倒刺鲃溃烂病组织病理学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嘉陵江船体网箱养殖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在春末夏初流行的溃烂病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病灶部位的红细胞溶血,淋巴细胞增生,肌原纤维和肌细胞溶解,肌细胞膜消失,血管充血、出血;病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肾小管管壁细胞之间产生缝隙,肾脏中的血管破裂,红细胞溶血;病鱼的肝小叶中央细胞大量坏死,部分外周细胞也出现了坏死;病鱼的胰脏和脾脏没有发生明显病变。21种抗菌类药物和5种组合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妥布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阿米卡星、头孢曲松钠、氧氟沙星葡萄糖、氨苄西林钠7种药物敏感,对溴氯海因、食盐、强氯精、高锰酸钾、甲基蓝、甲醛6种药物表现耐药性。  相似文献   
44.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以杂食性鱼刺鲃为试验对象,对其9种组织的酯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图谱进行分析,并与不同食性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各组织酶带做比较。结果表明刺鲃的酯酶同工酶条带稳定,其组织差异性与具有解毒功能的说法相符,未发现酯酶同工酶的特异性与食性相关;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具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LDH-C基因的表达与食性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中华倒刺Ba、黄颡鱼和华鲮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 rendahli 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性不同,摄食能力不同,蛋白酶活性也不同;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华倒刺鱼巴>华鲮>黄颡鱼,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消化酶在肠道分布,不同鱼表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6.
倒刺鲃胚胎发育与水温和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一定水温和盐度范围内,进行了温度和盐度对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胚胎发育速度及孵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倒刺鲃胚胎发育速度与水温和盐度关系密切。在设置的14个温度梯度范围内(16、17、18、19、20、22、24、26、28、29、30、31、32、33℃),胚胎孵化所需时间与水温呈负相关,孵化的合适水温为24—29℃,在该温度范围内,孵化率较高(70%~85%),临界水温的上、下限分别是31℃和19℃。在设置的8个盐度范围内(1、3、5、7、9、10、11、12),胚胎孵化的适合盐度为l~5,在此盐度范围内,孵化率较高(80%~85%),最高临界盐度为9。  相似文献   
47.
用常规方法对光倒剌 Spinibarbushollandi Oshima肌肉中几种矿物元素 (亦称生命元素 )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每 1 0 0 g干样中含钙 85.6mg,磷 1 0 0 .4 mg,铁 3.51 mg,锰 2 .4 5mg,锌 5.37mg,铜0 .2 8mg,硒 34 6.3μg。认为光倒剌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 ,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优质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48.
中华倒刺鲃、黄颡鱼和华鲮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rendahli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性不同,摄食能力不同,蛋白酶活性也不同;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华倒刺鱼巴>华鲮>黄颡鱼,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消化酶在肠道分布,不同鱼表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9.
倒刺鲃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2年,采用连续观察法对倒刺(SpinibarbusdenticulatusdenticulatusOshima)人工授精的受精卵的发育进行观察,倒刺胚胎发育分为22个时期,成熟卵直径2.87~3.12mm,金黄色,沉性,具弱粘性。卵膜遇水后30~50s膨胀达最大,外膜径达3.35~3.55mm。在水温(25±0.5)℃条件下,受精卵历时43h45min孵化,积温1093.75℃·h。初孵仔鱼全长(8.93±0.35)mm,肌节数为12 16 14;具心跳、血液循环,无色素,活动能力弱,沉于水底。与本亚科其他鱼类的发育比较,倒刺具有下列3个特点:第二极体明显;发育过程中没有尾泡期;眼基期有较多的肌节。  相似文献   
50.
2013年9月调查发现,在赤水河干流中的雌性中华倒刺鲃( Spinibarbus sinensis)群体中存在2种形态类型,按照体长比体高的形态学性状区分,分别为高背型(2.68~2.92)和低背型(3.19~3.58)。形态学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在可数性状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在体长/体高等7个可比性状上二者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另外在体长/1-4等4个比例性状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背型比低背型具有明显的体型优势。生长特性分析表明,在相同体长或年龄的雌性群体中,高背型的平均体质量约为低背型的1.1~1.4倍,而表现出更为优越的生长性能。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群体各自独享1个单倍型(分别为HD和LD),为2个不同的遗传谱系类群,遗传分化仅为0.005,远低于属内种间的0.020~0.045,两者尚属群体内变异;在分子系统关系中,高背型和低背型与长江干流泸州江段的单倍型( LZ)共享并聚为单系,推测赤水河中华倒刺鲃源自长江干流。与国内其他地方群体或品种比较表明,赤水河2种类型雌性中华倒刺鲃,特别是高背型具有更为突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优良的开发养殖品种和更具潜力的鱼类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