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2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以杂食性鱼刺鲃为试验对象,对其9种组织的酯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图谱进行分析,并与不同食性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各组织酶带做比较。结果表明刺鲃的酯酶同工酶条带稳定,其组织差异性与具有解毒功能的说法相符,未发现酯酶同工酶的特异性与食性相关;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具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LDH-C基因的表达与食性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
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生长和摄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查力竭训练对养殖鱼类生长能力和摄食代谢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各自非训练组和训练组(力竭追赶训练1次/d,历时21 d)的生长参数和摄食代谢反应。结果显示:训练组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摄食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静止代谢率、SDA时间及峰值时间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岩原鲤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静止代谢率和摄食代谢峰值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但摄食率、SDA时间、峰值时间、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力竭训练导致两种鱼类的生长率都显著下降;在力竭训练条件下两种鱼类采用的摄食代谢适应策略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3.
从患病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肝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SS01。将分离菌株感染健康中华倒刺鲃,人工试验发现其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半致死剂量(LD50)为2.88×106CFU。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SS01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dsiella tarda)。药敏试验表明菌株SS01对氟哌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克拉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利福平、强力霉素等13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54.
2013年9月调查发现,在赤水河干流中的雌性中华倒刺鲃( Spinibarbus sinensis)群体中存在2种形态类型,按照体长比体高的形态学性状区分,分别为高背型(2.68~2.92)和低背型(3.19~3.58)。形态学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在可数性状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在体长/体高等7个可比性状上二者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另外在体长/1-4等4个比例性状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背型比低背型具有明显的体型优势。生长特性分析表明,在相同体长或年龄的雌性群体中,高背型的平均体质量约为低背型的1.1~1.4倍,而表现出更为优越的生长性能。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群体各自独享1个单倍型(分别为HD和LD),为2个不同的遗传谱系类群,遗传分化仅为0.005,远低于属内种间的0.020~0.045,两者尚属群体内变异;在分子系统关系中,高背型和低背型与长江干流泸州江段的单倍型( LZ)共享并聚为单系,推测赤水河中华倒刺鲃源自长江干流。与国内其他地方群体或品种比较表明,赤水河2种类型雌性中华倒刺鲃,特别是高背型具有更为突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优良的开发养殖品种和更具潜力的鱼类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55.
以乌江流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材料,构建了中华倒刺鲃微卫星富集文库。以乌江彭水电站所采集的32个个体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筛选出8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其等位基因数4~10,多态信息含量0.6072~0.8515;观测杂合度0.5625~1.0000,期望杂合度0.6791~0.8795,Hardy中华倒刺鲃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特征分析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0.2009~0.380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3个位点不同程度地偏离了Hardy中华倒刺鲃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特征分析Weinberg平衡(P<0.05);各位点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56.
中华倒刺鲃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江流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材料,构建了中华倒刺鲃微卫星富集文库。以乌江彭水电站所采集的32个个体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筛选出8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其等位基因数4~10,多态信息含量0.6072~0.8515;观测杂合度0.5625~1.0000,期望杂合度0.6791~0.8795,Hardy中华倒刺鲃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特征分析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0.2009~0.380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3个位点不同程度地偏离了Hardy中华倒刺鲃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特征分析Weinberg平衡(P<0.05);各位点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57.
光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催熟剂催熟,使池养亲鱼发育成熟并用于催产。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鱼苗培育成活率分别为50—100%、77—95%、61—90%、71—83%。  相似文献   
58.
为探明乌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的最佳开口投喂时间,在实验室内对肠道贯通后的仔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天数(1、3、5、7、9、11)的延迟首次投喂试验,探讨了仔鱼全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仔鱼在饥饿条件下初次摄食率在饥饿第5天开始下降,即时病死率在饥饿第1天出现,初次摄食率随饥饿天数的延长而降低,而即时病死率增加。恢复投喂后,全长和体质量的增长值在5 d内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第7—11天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仅在饥饿9 d和11 d后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在所有饥饿天数下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都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合上述结果,建议乌江中华倒刺鲃仔鱼首次投喂的最佳时间在肠道贯通时。  相似文献   
59.
采用活体解剖、测量、组织学、组织化学等方法,对采自江西宜春锦河的51尾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幼鱼消化系统组织和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刺鲃消化腺包括胆囊、肝脏和胰脏,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无胃;(2)口亚下位,口咽腔占头长比例很大,均值为0.92;口裂长/吻长均值为0.86。口咽腔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含有大量的黏液分泌细胞和味蕾结构;(3)食道粗短,前段有味蕾,内壁有较深的纵向褶皱;肌层发达,内外肌层间分布有发达的有髓鞘神经纤维丛;黏膜下层有发达的黏膜肌,黏膜层内有大量的杯状细胞、黏液分泌细胞,还有柱状上皮区域,游离面具有纹状缘;(4)肠盘曲7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和中后肠黏膜皱褶数量、黏膜皱褶高度、柱状上皮细胞高度显著减少(P0.05);肠道各段肌层厚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肠往后肠呈高-低-高趋势,后肠数量最多,前后肠与中肠有显著差异(P0.05);肠道系数为(2.07±0.03);(5)食道及肠道各段粘膜上皮中下层发现数量较多嗜伊红颗粒细胞;(6)肝不分页,为长条形,胆囊被肝包围,比肝胰脏重(1.37±0.06)%。胰脏散布于肝脏、胆囊及消化管系膜周围,少量组织分布于肝门静脉周围形成肝胰脏;数个大小不一的独立Brockmann小体散布在食管及前肠连接部周围;(7)肠长(Y)与全长(L)的关系呈线性相关:Y=2.1048L-0.474(R2=0.669,F1,49=99.05,P0.01),锦河刺鲃幼鱼肠道特征为杂食性偏植食性。  相似文献   
60.
黑脊倒刺鲃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脊倒刺鲃的仔、稚、幼鱼发育的特点基本上和四大家鱼一致,仅卵黄囊消失得较迟。黑脊倒刺鲃从1日龄早期仔鱼发育到32日龄早期幼鱼期间,体长平均日增长0.4 mm,体重平均日增长5.65 mg。体长增长呈直线增长,体重和体长关系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