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8篇
综合类   183篇
水产渔业   323篇
畜牧兽医   2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普安银鲫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普安银鲫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过程和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并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其胚胎发育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普安银鲫受精卵近似圆球形,淡灰色,沉性卵,强粘性;卵径1.50mm,吸水后1.88mm;受精后开始形成卵间隙,且植物极的卵间隙大于动物极的;卵间隙形成过程中卵黄收缩,略变小。普安银鲫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23个发育期,水温18℃时需98.72h出膜,水温24℃和26℃时分别需要56.48h、48.2h出膜。不同温度条件下,普安银鲫胚胎发育早期(胚盘~原肠胚)在18℃恒定水温条件下存活率最高,发育后期阶段(神经胚~出膜)在24℃恒定水温条件下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82.
鲫和鳜主要过敏原小清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清蛋白(parvalbumin, PV)是鱼类的主要过敏原, 为分析淡水鱼PV的序列及结构特征,采用RT-PCR方法, 从鲫和鳜肌肉中分别克隆得到2种小清蛋白的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4种基因的序列长度均为330 bp, 编码109个氨基酸残基, 推导分子量在11.6 ku左右, 等电点为4.45~4.69。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克隆得到的这4种PV序列均含有丙氨酸-14、亮氨酸-16、半胱氨酸-19、苯丙氨酸-67、谷氨酰胺-69以及苏氨酸-79等β型PV特征性残基序列, 表明克隆的目的基因均为β型PV。鲫的2种PV序列相似性为80.73 %, 鳜的2种PV的序列相似性为83.49 %。对克隆得到的PV序列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显示, 这4种PV序列均含有3个螺旋-松弛-螺旋结构, 即EF-手型结构, 其中靠近C端功能域的两个手型结构为Ca2﹢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83.
伊维菌素对鲫血液成分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章晓  江敏  吴昊  何琳  杨李 《淡水渔业》2012,42(1):93-96
采用三种给药剂量(3.0、1.0、0.4 mg/kg)研究伊维菌素对鲫(Carassius auratus)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实验组鲫血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血小板(PLT)指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给药后8~16 h快速上升、24 h后开始下降,波动幅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三种口灌剂量对鲫血液中钙离子(Ca2+)、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白蛋白(ALB)含量均无明显影响;而3.0、1.0 mg/kg的口灌剂量组鲫血液中总血清蛋白(TP)含量较对照组有下降,且剂量越大影响越大,而0.4 mg/kg组TP含量变化不大。随着剂量的增大,鲫体色逐渐变深,食欲减退、身体失衡,3.0 mg/kg组的鲫解剖后显示肾脏出血迹象。  相似文献   
84.
为探明杀虫剂在稻田使用后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鲫幼鱼为测试生物,测定了5类7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鲫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鲫幼鱼的毒性最低,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56.946mg/L、53.655 mg/L、51.151 mg/L、49.604 mg/L,安全浓度为4.960 mg/L;毒性最高的为溴氰菊酯,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0.032 mg/L、0.025 mg/L、0.019 mg/L、0.015 mg/L,安全浓度为0.002 mg/L。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对鲫幼鱼为低毒,噻嗪酮和三唑磷对试验鱼类为中毒,毒死蜱对其为高毒,溴氰菊酯对其毒性最大,为剧毒。该结果可为杀虫剂在养鱼稻田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程玮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27-6728,6734
[目的]研究安庆地区野生鲫鱼的个体生殖力及其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方法]以从安庆集市采购的野生鲫鱼为试材,对个体生殖力及各体征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个体绝对生殖力波动于20280~96136粒。体长相对生殖力和绝对生殖力都与体长、体重、性腺重呈直线相关,与成熟系数呈指数函数相关。体重相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的相关性不明显,与成熟系数呈幂函数相关。[结论]个体生殖力与体长、体重有很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6.
用PCR法克隆测定了4个品种金鱼(草金、文种、龙种和蛋种)、6个不同水域鲫与银鲫的m 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测得的金鱼与鲫的序列长度均为471 bp,银鲫为472bp;在所用样品中共检测到10种单倍型,金鱼4品种间序列无差异,共享1种单倍型;11尾鲫(来自6个不同水域)呈现8种单倍型,4尾银鲫(来自2个不同水域)共享1种单倍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鱼隶属于鲫的一支,银鲫呈独立的另一支。对金鱼与不同地域鲫的遗传距离测定结果表明:金鱼与嘉兴南湖的鲫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D=0.00426),其次为盐城射阳湖鲫(D=0.00534)、淮河鲫(D=0.00641)、鄱阳湖鲫(D=0.00749),再次为黄河下游鲫(D=0.01073),与闽江鲫亲缘关系较远(D=0.01291)。据此推测,金鱼起源于长江流域的鲫。  相似文献   
87.
异育银鲫咽碘泡虫病组织病理与病理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碘泡虫(Myxobolus pharynae)病是近几年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地区的大丰、射阳和滨海以及周边地区,引起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大批死亡的一种黏孢子虫病,咽碘泡虫只特异地寄生在异育银鲫的咽部组织内,为了阐明该病对鱼体的损伤作用,我们对不同患病时期的异育银鲫的组织病理和疾病中期的病理生理进行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疾病初期病鱼咽部略有轻度充血,咽碘泡虫以营养体阶段寄生在咽部黏膜下层的组织中,并开始形成由成纤维细胞包裹的小孢囊,其他组织器官无病理损伤现象;疾病中期由于小孢囊数量增加和囊内营养体分裂增殖并逐步发育为成熟孢子后体积增大,构成的大孢囊使咽部显著膨大,包裹小孢囊的结缔组织囊壁充血,逐步萎缩而变薄,成纤维细胞核固缩坏死,咽部黏膜层中的上皮细胞淡染、核固缩坏死,味蕾失去应有的结构,鳃组织细胞在鳃小片间严重增生,肾部分区域出现细胞坏死,肾小球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滴状玻璃样变性,肝、脾、肠和前肾无病理变化现象;疾病后期小孢囊囊壁、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组织细胞进一步坏死崩解,出现孔洞,成熟孢子、坏死组织和血液一并流出孔洞,病鱼肠腔中有许多来自坏死的咽部组织细胞和成熟孢子,其他组织器官病理变化与疾病中期相似。疾病中期病鱼的病理生理分析结果表明:病鱼红细胞数量和大小、血红蛋白浓度、血栓细胞数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都分别极显著低于健康鱼(P0.01),出现贫血;病鱼红细胞脆性、白细胞数、嗜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总胆红素、肌酐、尿素和乳酸脱氢酶分别都极显著高于健康鱼(P0.01);淋巴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与健康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于咽碘泡虫的寄生部位鱼咽部严重膨大堵塞口咽腔并引发鳃组织增生、肾的损伤和贫血等变化,进一步发展为咽部组织坏死破裂出现孔洞流血,导致病鱼无法摄食和呼吸困难等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88.
对达里湖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3月龄幼鱼(体长为4.16 cm±0.47 cm)分别在不同浓度梯度下进行盐度和碱度急性胁迫试验,分析盐度、碱度以及盐碱混合对达里湖鲫的毒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水生态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进行了氯化钠(NaCl)和碳酸氢钠(NaH-CO3)浓度的联合毒性试验,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盐碱水质条件下开展增养殖活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pH为7.0±0.5,碱度为0.44mmol/L时,盐度对试验鱼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57、11.14、10.89、10.61,安全值(SC)为3.10;在pH为8.5±-0.5,盐度为1.9 ~4.3时,碱度对试验鱼的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71.93、67.80、65.80、63.42 mmol/L,SC为18.07 mmol/L;在96 h内NaCl和NaHCO3的关系全部为拮抗作用,且其拮抗效应逐渐减弱并趋向于相加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今后在内陆盐碱水域开展达里湖鲫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作母本,建鲤作父本,在室内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子代.经过人工繁殖及养殖研究,结果表明,水温18.2℃,亲鱼催产率74.2%,受精率63.5%,孵化率83.6%;水温21.5℃,亲鱼催产率95.8%,受精率86.2%,孵化率85.2%。鱼种阶段主养,产量16020.8kg,hm2,其中异育银鲫中科3号产量12309.6kg/hm2,占总产量的76.8%,平均规格89.2g。  相似文献   
90.
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其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及组织的类型有关.随着重金属离子种类的增加,相互作用对其积累的影响变得显著,Cu离子在鱼脑和肝脏中的积累浓度升高 ,在鳃中的积累降低,在肌肉中的积累无影响.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不会改变Cu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Cu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肝脏>鱼鳃>鱼脑>肌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