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95篇
水产渔业   152篇
畜牧兽医   2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异育银鲫性别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含400和800ppm 17α-甲基睾酮的饲料投饲孵化后3天的异主能银鲫仔鱼45天,再用无激素的饲料饲养成年,结果获得了一批性腺呈细线状、难辨雌雄的中性不育鱼。经随机解剖测定,中性不育鱼的比例分别是对照组的3.71和3.40倍;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平均体重分别增长16%和11%,平均性腺系数分别降低45.5%和24.5%;平均出肉率分别增长6.5%和5.0%。切片观察未发现中性鱼的性腺内有生殖  相似文献   
102.
草金鱼幼鱼蛋白质需要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坤  张静  卢文轩 《水产养殖》2012,33(4):8-11
分别给初始体重为(19.56±1.78)g的金鱼幼鱼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6%、28%、30%、32%、36%、40%和42%的7种颗粒饲料,探讨草金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38d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36%时,草金鱼的增重率最大,显著高于蛋白质含量为26%、28%、30%和42%的饲料组(P<0.05),蛋白质含量为32%~40%的3个组间的增重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蛋白质含量为28%~44%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质含量为36%的饲料组饲料系数最低。通过对相对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两项指标的回归分析,确定草金鱼幼鱼配合饲料最适蛋白质含量为33.83%~35.31%。  相似文献   
103.
鱼鳞蛋白酶解物为基料的涂膜剂对鲫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凯风  罗永康  冯启超  姚磊 《水产学报》2011,35(7):1113-1119
研究了鱼鳞蛋白酶解物为基料的复合涂膜剂对鲫4 ℃贮藏过程中其鲜度指标变化和保鲜效果的影响。实验将去鳞、去内脏并洗净后的鲫分别于4 ℃的鱼鳞蛋白酶解物溶液和添加了迷迭香的鱼鳞蛋白酶解物溶液中浸泡1.5 min,沥干后用保鲜膜包好于4 ℃条件下贮藏。通过测定鱼体贮藏过程中细菌总数、TBA值、TVB-N值、K值、重量损失、感官评分等鲜度指标的变化规律,评价了鱼鳞蛋白酶解物对鲫在4 ℃贮藏条件下保鲜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涂有鱼鳞蛋白酶解物的鲫的细菌总数、TVB-N值、K值、TBA值、重量损失在10 d内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而感官品质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在4 ℃条件下能延长鲫贮藏期8 d左右;涂有添加了迷迭香提取物的鱼鳞蛋白酶解物的鲫的TVB-N值、K值、重量损失在4~6 d内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而感官品质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但不能有效延长鱼体的贮藏期。鱼鳞蛋白经过胃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酶解后,其产物对鱼体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是一种良好的鱼体生物保鲜涂膜材料,但不适宜与迷迭香提取物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4.
鲍迪  梁爱军  董莹  王淞  金万昆  董仕 《水产科学》2012,31(5):283-287
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白鲫(♀)×墨龙鲤(♂)4组鲤鱼、鲫鱼杂交子代背侧肌肉组织的天冬氨酸转氨酶、α-甘油醛磷酸脱氢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及肌浆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并测量了红细胞长径。红细胞测量结果表明,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杂交子代为三倍体,白鲫(♀)×墨龙鲤(♂)杂交子代为二倍体。4组杂交子代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同工酶的基因组成结果显示,父本乌龙鲫四倍体和父本乌龙鲫二倍体均产生二倍体配子,且二倍体配子中1套为鲤鱼染色体组,1套为鲫鱼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探寻不同倍性鱼生殖育性的表观遗传调控规律,实验基于不同倍性鲫鲤精巢的转录本信息库设计引物克隆了不同倍性鲫鲤的MeCP2基因。序列比对结果发现,在远缘杂交的过程中基因组发生了遗传重组和变异。基于序列公共部分设计引物,通过半定量PCR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MeCP2基因在不同倍性鱼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还发现,MeCP2基因在所有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纵向对比性腺的发育过程,MeCP2基因的表达量会随着性腺发育成熟而下降;横向对比不同倍性鱼的性腺发育,MeCP2基因在三倍体鱼卵巢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鱼,但在精巢中的表达量随鱼的倍性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MeCP2基因的表达与不同倍性鱼的卵巢发育密切相关,这为研究鱼类生殖不育的分子机理及其在水产育种上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6.
为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VC)对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早期发育的影响,采用静水溶液浸泡法研究了葡萄糖和VC溶液浸泡中普安银鲫仔鱼出膜时间、孵化率、成活率及卵黄囊仔鱼生长特点。结果显示,葡萄糖溶液质量浓度低于15 g·L^-1,仔鱼出膜时间随着葡萄糖质量浓度的增加而缩短,孵化率、成活率、体质量和全长则升高;葡萄糖溶液质量浓度高于15 g·L^-1对普安银鲫的早期发育表现出抑制作用。VC溶液质量浓度低于30mg·L^-1时,仔鱼出膜时间随着ρ(VC)的增加而降低,孵化率、成活率、体质量和全长则升高。ρ(VC)高于30mg·L^-1对普安银鲫的早期发育表现出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和VC能促进普安银鲫的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107.
池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科3号”和丰产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nensis)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结果显示:体长/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长/尾柄高等可量性状参数比值差异显著,可作为两者形态区别主要参数;其中异育...  相似文献   
108.
异育银鲫的蛋白质消化率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沈晓民 《水产学报》1995,19(1):52-57
研究了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及其在不同蛋白质含量、不同水温和不同体长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1.饲料蛋白含量在28-52%范围内,鲫鱼对蛋白质的消化率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水温为25℃时,蛋白质的消化率最高,水温在35℃时,尽管粪便较多,浓缩率也高,但因消化酶活性降低,导致粪蛋白含量明显偏高;3.体长为6cm以下的异育银鲫蛋白质消化率明显偏低。据推测,6cm体长组鱼的消化机  相似文献   
109.
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6 mg/kg黄霉素、0.1%寡糖-中草药复合物、0.2%寡糖-中草药复合物,连续投喂600尾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56 d后,测定鱼的生长、血清溶菌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6 mg/kg黄霉素显著提高了异育银鲫血液甘油三酯含量、血清溶菌酶活性;添加0.1%寡糖-中草药复合物显著提高了异育银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血清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添加0.2%寡糖-中草药复合物显著提高了异育银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血液葡萄糖含量、血清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谷丙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即GPT/GOT)活性比值。鱼攻毒试验也表明试验各组都有死鱼,但是对照组死亡率是最高的。因此添加0.2%寡糖-中草药复合物能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与抗氧化能力,抵抗病原菌感染,保护肝脏,能促进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110.
Herpesviral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HVHN), caused by cyprinid herpesvirus 2 (CyHV‐2), causes significant losses in crucian carp (Carassius carassius) aquaculture. Rapid and convenient DNA assay detection of CyHV‐2 is useful for field diagnosis.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 is a novel isothermal DNA amplific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that can amplify DNA within 30 min at ~37°C by simulating in vivo DNA recombination. Herein, a rapid and convenient detection assay based on RPA with a lateral flow dipstick (LFD) was developed for detecting CyHV‐2. The highly conserved ORF72 of CyHV‐2 was targeted by specific and sensitive primers and probes. The optimized assay takes only 15 min at 38°C using a water bath, with analysis of products by 2%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within 30 min. A simple lateral flow strip based on the unique probe in reaction buffer was developed for visualization. The entire RPA‐LFD assay takes 50 min less than the routine PCR method, is 100 times more sensitive and displays no cross‐reaction with other aquatic viruses. The combined isothermal RPA and lateral flow assay (RPA‐LFD) provides a simple, rapid, reliable method that could improve field diagnosis of CyHV‐2 when resources are limi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