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2篇
  免费   492篇
  国内免费   1067篇
林业   74篇
农学   462篇
基础科学   5篇
  158篇
综合类   3104篇
农作物   327篇
水产渔业   629篇
畜牧兽医   5575篇
园艺   372篇
植物保护   132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315篇
  2021年   384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410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338篇
  2016年   472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537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792篇
  2011年   793篇
  2010年   651篇
  2009年   594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685篇
  2006年   561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56年   14篇
  195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报道了马铃薯Y病毒两分离物的生物学和血清学特性、病毒粒体形态大小以及它们引起的寄主细胞病变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从山东省主要烟草和马铃薯种植区病毒样品中分离到两个马铃薯Y病毒分离物,分别为PVY-T 和PVY-P.两分离物在寄主植物上的症状表现、体外抗性、蚜传特性、血清学以及病毒粒体大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这些结果与作对照的PVY标准株系PVYN 和PVYO相比较,初步推测分离物PVY-T属于PVYO株系 ,而P VY-P则属于PVYN.通过对受侵染寄主的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比较发现,这两种PVY分离物在寄主细胞内的分布特征、内含体以及与寄主互作后所引起的细胞病变也明显不同,这些可能成为区别PVY不同株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92.
构建了包含水稻草矮病毒(Ricegrassystuntvirus,RGSV)NS3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BTNSv3,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NS3基因导入水稻愈伤组织中,获得了转RGSVNS3的水稻转基因植株,总DNA经PCR、Southern点杂交鉴定,初步证实NS3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993.
从呼和浩特市郊区分离1株兔出血症病毒,命名NM株,对其进行了病毒理化、生物学特性检测,并研究了应用SPA协同凝集试验诊断兔出血症的方法。结果表明,病毒在兔体连续传6代,均出现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是1株毒力稳定的强毒株,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球形,直径30.3nm,无囊膜,边缘有均匀排列的齿状突起,有实芯(占40.6%)和空芯(占59.4%)2种病毒粒子。还有少量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类似病毒的粒子。用冷酚法提取的病毒核酸,经二苯胺显色及紫外扫描,证明为DNA。病毒的蔗糖浮密度为1.192g/ml,对氯仿、乙醚及胰蛋白酶不敏感,耐酸(pH5、pH3)耐热(50℃、56℃、60min)。病毒对人的各型红细胞有高度凝集性。经氯仿、乙醚、酸(pHs、pH3),热(50℃、56℃ 60min)处理后血凝价不降或稍降,经胰蛋白酶处理后血凝价明显降低(降5个滴度)。37℃放置4h,4℃冰箱放置48h血凝价不降,4℃放置4~13d降低一个滴度,15d降2个滴度。兔体血清HI抗体滴度与保护力呈正相关,1∶40以上可以完全抵抗强毒攻击。用内蒙古生物制药厂生产的兔出血症组织灭活苗免疫兔,可以抵抗强毒的攻击。采用原代乳兔肾细胞、Vero及BHK_(21)传代细胞,培养病毒均未成功。应用SPA协同凝集试验诊断兔出血症,特异性和可靠性均好,可作为本病的1种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94.
根据已知的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和移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 MP)基因序列合成了CP、MP基因的上下游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片段,经过SalⅠ和PstⅠ双酶切、连接、转化、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构建了酵母表达载体pGBKT7-GPV-CP和pGBKT7-GPV-MP,用于在酵母双杂交分析中表达诱饵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筛选小麦cDNA文库内与大麦黄矮病毒互作的寄主因子、克隆寄主因子、推测其种类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在DNA芯片平台上探测AIV不同亚型 cDNA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以基因芯片技术为基础的检测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中所使用的病毒为A/Goose/Guangdong/1/96(H5N1)、A/African starling/983/79(H7N1)和 A/Turkey/Wisconsin/1/66(H9N2)。通过RT-PCR获得大约500 bp的禽流感病毒基因cDNAs片段,克隆,从重组质粒扩增DNA片段,并点到玻璃载体上,制成芯片。在病毒RNA反转录过程中,用Cy5标记样品 cDNAs。样品 cDNAs是一个包括禽流感病毒HA和M基因的混合物。依据M基因鉴别型,依据HA基因鉴别亚型。扫描芯片上探针结合位点,杂交信号与预期设想基本一致。结果显示,DNA芯片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AIV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96.
通过鸡胚尿囊腔接种,对山东省滨州地区采集的死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病鸭肝组织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株病毒。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的致死率高达80%。经过临床症状观察、剖检病理变化、理化特性试验、中和试验、RT-PCR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等鉴定为Ⅰ型鸭肝炎病毒(DHV),命名为BZ-Ⅰ株。该研究为有效预防DVH提供了较为有用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97.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鸭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为了验证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鸭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对2003年某地方养鹅场发病鹅群分离的一株H5N1亚型流感病毒A/Goose/HLJ/QFY/2003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动物实验表明该病毒对不仅对鸡具有高致病性(IVPI=3),而且对鸭也具有高致病性。雏鸭人工感染该病毒后临床表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脑膜点状出血,肝脾肿大并见有坏死灶,肺脏严重充血、出血,消化道粘膜弥散性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全身各脏器以出血、充血、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损伤。感染鸭死亡集中在感染后的4~6 d,致死率75%。雏鸭在病毒感染后2~4d的气管、泄殖腔及全身各主要器官均可分离到病毒。虽然攻毒后14 d耐过鸭血清中可检测到1∶16的HI抗体;但是此时胰腺中仍然可分离到低水平的病毒。【结论】本研究继从野鸟分离到对鸭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之后,首次证实家禽中也存在对鸭具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流行。  相似文献   
998.
以MDV京-1株和GA株诱发的MD为肿瘤模型,跟踪测定了鸡生长过程中脾脏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端粒酶活性在没有临床症状和可视病变出现之前便可检测到。随着MDV感染日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在其相对活力达到最高值后,总体水平略有下降,但依然存在端粒酶活性;而疫苗株CVI988接种后,整个生长过程其端粒酶均呈阴性。发生MD病变的鸡生长迟缓,中枢性免疫器官胸腺和法式囊严重萎缩,并出现体内肿瘤。无论是病变程度,还是死亡个数和时间,京-1株的致病性均高于GA株。  相似文献   
999.
传染性囊病病毒CJ801 VP2基因cDNA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从传染性囊病病毒CJ801的第14代囊毒中扩增编码VP2蛋白的cDNA基因片断,长度为1500bp,并对该片断进行了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J801与IBDV标准Ⅰ型毒株52/70、STC和Cul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4%、976%和969%,与变异株A、E、GLS的同源性稍低,分别为965%、963%和967%。而与Ⅱ型毒株的同源性只有81%左右。从遗传进化树上看,CJ801处于标准Ⅰ型毒株和变异株之间。根据cDNA序列推导出蛋白质序列,比较蛋白质序列发现,CJ801与Ⅰ型IBDV毒株的同源性均在96%以上,其中与52/70的同源性最高,为982%。CJ801VP2高可变区的七肽区(S-W-S-A-S-G-S)未发生变化。以上结果说明CJ801为IBDVⅠ型强毒株。另外,CJ801和所有IBDV强毒株在VP2的253、279和284位上的氨基酸均相同,分别为Q、D和A;而CJ801的细胞适应株CJ801BKF和所有弱毒株一样,其相应位置的氨基酸分别为H、N和T。这3个氨基酸可能和IBDV的毒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监测了实验感染兔瘟病兔15例的血清溶菌酶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潜伏期血清溶菌酶含量明显高于接种病毒前检测出的正常值,以后略有下降,但在濒死期升至最高值,在发病的不同时期,体温交化与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变化不呈平行关系,体温变化迅速,而血清溶菌酶含量在病早期快速升高到高峰值之后相当稳定。结论是,兔瘟病毒感染兔体能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迅速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