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9篇
综合类   13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30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确定极性调控蛋白Crumbs-3(Crb3)在小鼠(Mus musculus)睾丸组织的定位及其在曲精小管精子发生及间质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分布规律,本研究运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方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小鼠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组织结构及Crb3在不同发育时期睾丸组织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个体发育,曲精小管的直径及生精上皮的厚度不断增大,管腔则由小增大、变小再增大;睾丸曲精小管内生精细胞处于动态的发育变化中,2周龄的生精小管内仅有增殖分裂的数层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4周龄时出现各级生精细胞、但无精子形成;之后,继续增殖分裂,至8周管腔内有大量精子形成;并随日龄增加生精细胞密度不断加大;支持细胞的形态随着个体发育逐渐变得清晰而易于辨认;间质细胞则随个体发育体积不断增大、核质比例逐渐下降,而胞质嗜酸性逐渐增强。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rb3蛋白主要分布在各周龄睾丸曲精小管生精细胞胞膜以及睾丸间质细胞胞膜,且间质细胞上的阳性信号明显强于生精细胞。研究结果提示,Crb3不仅与生精上皮细胞的极性建立和维持有关,而且可能参与睾丸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152.
为了制备特异性的抗绵羊肺腺瘤病毒(jaagsiekte sheep retrovirus,JSRV) 内蒙株衣壳蛋白(CA)的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系,以原核表达CA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4次免疫后,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经杂交瘤技术进行融合,同时以表达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进行特异性ELISA检测,共筛选到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经过3次亚克隆后,最终得到了5株能稳定分泌抗体的单细胞克隆株;再利用CA真核表达蛋白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此5株杂交瘤细胞进行进一步的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有3株具有特异性强荧光反应,也能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本试验获得了3株稳定分泌抗JSRV-NM株CA蛋白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为建立检测病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分析JSRV-NM株CA蛋白的功能及鉴定B细胞抗原表位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3.
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及其在寄生虫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是在生物化学、显微镜技术和免疫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检测技术,是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被检样品中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在显微镜下检测荧光,并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方法。它把显微镜技术的精确性和免疫学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作为一种快速诊断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病毒、细菌病的诊断,也是许多动物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的常规诊断方法。随着标记抗体、抗原的普及,免疫荧光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54.
用摩尔比100∶1的化学交联剂SPDP分别将RPE、抗猪瘟病毒抗体衍生,两种衍生物再以摩尔比1∶1液相交联,HPLC纯化制备出RPE标记的抗猪瘟病毒荧光抗体.对制备的荧光抗体从荧光特性、抗体活性、稳定性及纯度等方面进行鉴定.以澳化氰活化的琼脂糖微球为固相载体,采用固相免疫荧光检测法,以制备的RPE、FITC分别标记的荧光抗体检测猪瘟病毒细胞毒.结果表明,RPE标记的荧光抗体检测阳性微球在蓝绿光激发下发射桔黄色荧光,荧光明亮,无本底光干扰,检测灵敏度高达2.67×10-6mg·mL-1,是FITC标记的荧光抗体检测灵敏度的10倍.RPE可替代FTTC或与FITC等荧光染料一起用于多色荧光免疫检测.  相似文献   
155.
为了制备一种快速特异性识别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K)的单因子血清,本试验将ALV-K接种DF1细胞,提取感染细胞DNA作为模板,PCR扩增1 005 bp ALV-K-gp85和510 bp ALV-K-gp85(fragment)基因.将其正确的阅读框插入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Rosetta)菌株中表达.将表达蛋白常规免疫昆明白小鼠制备抗血清.结果表明成功获得39.85和22.01 ku的重组融合蛋白,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两血清均可与ALV-K反应,而不与ALV-A、ALV-B和ALV-J反应.本试验首次研制获得能特异性识别ALV-K的单因子血清,为K亚群禽白血病的快速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6.
采用RT-PCR方法扩增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HH06株E基因全长,经抗原性和亲水性分析,将E基因部分序列(193~327 bp)亚克隆于pET-32a(+)和PVAX1载体中。将阳性重组质粒pET-32a-E1转化E.coli 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获得大小约为23 ku的重组截短E1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与IBV全病毒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反应。以纯化后的E1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体效价达到220;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E1多克隆抗体与重组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多克隆抗体可检测到PVAX-E1转染Hela细胞表达的E1蛋白和感染鸡胚肾细胞(CEK)中的HH06株IBV,抗E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E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7.
为研究相关激素是否通过体细胞参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调控,本研究探讨了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17β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对牦牛(Bos grunniens)输卵管上皮细胞分泌输卵管糖蛋白(oviductin,Ovn)的影响.体外培养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分别添加0、10、25、50、100和200 ng/mLLH和E2,作用72h后,运用q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Ovn表达.获得如下结果:(1)LH和E2可以提高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的Ovn mRNA相对表达量;当LH浓度为10 ng/mL时,Ovn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LH浓度为25、50、100和200 ng/mL组(P<0.05),对照组Ovn mRNA的表达量最低(P<0.05);当E2浓度为25 ng/mL时,输卵管上皮细胞的Ovn 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E2浓度为10、50、100和200 ng/mL组(P<0.05),对照组Ovn mRNA表达量最低(P<0.05).(2)Ovn主要分布于核膜,细胞质也有表达;LH和E2可以提高输卵管上皮细胞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当LH浓度为10ng/mL时,Ovn的蛋白表达量达到最高,LH浓度达到25 ng/mL时,Ovn的蛋白表达量降低;当E2浓度为10~25 ng/mL时,Ovn的蛋白表达量随着E2浓度的上升不断增加,在25 ng/mL的E2作用后,Ovn的蛋白表达量达到最高,E2浓度达到50 ng/mL时,Ovn的蛋白表达量降低.上述结果表明,LH和E2对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分泌Ovn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LH的最佳作用浓度为10 ng/mL,E2的最佳作用浓度为25ng/mL.本研究为揭示LH和E2对输卵管上皮细胞分泌Ovn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进一步研究相关激素对牦牛胚胎发育的调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8.
通过制备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多克隆抗体免疲荧光检测方法(IFA),并利用此方法特异性地检测出了体外培养细胞系(家蚤胚胎细胞系BmE—SWUI)中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家蚤微孢子虫。结果在细胞爬片中可观察到呈较强的黄绿色荧光微孢子虫以及在BmE—SWU1细胞中的寄生分布情况,还可看到孢子极丝的弹出等现象。IFA检测方法鉴别诊断家蚕微粒子虫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微孢子虫形态学、流行病学以及蛋白质的定位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9.
H9亚型禽流感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禽流感病毒(AIV)接种犬肾上皮细胞(MDCK),24h后以鸡抗禽流感抗体和兔抗鸡荧光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于细胞核、细胞质内观察到特异性的荧光。利用96孔细胞板培养MDCK细胞,以间接免疫荧光作为判定指标对禽流感病毒进行毒力测定,并与禽流感病毒通用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荧光RT-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间接IFA、荧光RT-PCR对同一样品检测的最高稀释度分别为10-5.25TCID50和10-6,Ct<30,两种方法对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均很高。但由于荧光RT-PCR仅对抽提的RNA进行检测,而间接IFA是对禽流感活病毒进行检测,因此在临床样品检测和动物产品检疫中间接IFA更具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0.
为了观察流感病毒唾液酸α2,3-半乳糖和唾液酸α2,6-半乳糖两种受体在鸡、鸭两种家禽肾脏和生殖系统组织中分布和表达的特征,本研究利用凝集素免疫荧光组织染色方法对各器官组织进行了系统的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唾液酸α2,3-半乳糖和唾液酸α2,6-半乳糖这两种受体在鸡、鸭肾脏和生殖系统中皆有分布,其中唾液酸α2,3-半乳糖的分布更为广泛。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鸡、鸭肾脏和生殖系统组织细胞对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都存在易感的基础,且更容易感染禽源的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