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41篇
  免费   804篇
  国内免费   1498篇
林业   883篇
农学   1646篇
基础科学   306篇
  1352篇
综合类   10820篇
农作物   1186篇
水产渔业   1914篇
畜牧兽医   6309篇
园艺   1461篇
植物保护   866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503篇
  2022年   643篇
  2021年   697篇
  2020年   631篇
  2019年   700篇
  2018年   387篇
  2017年   683篇
  2016年   852篇
  2015年   855篇
  2014年   1134篇
  2013年   1030篇
  2012年   1576篇
  2011年   1609篇
  2010年   1532篇
  2009年   1588篇
  2008年   1676篇
  2007年   1429篇
  2006年   1287篇
  2005年   1129篇
  2004年   840篇
  2003年   735篇
  2002年   570篇
  2001年   572篇
  2000年   491篇
  1999年   438篇
  1998年   433篇
  1997年   348篇
  1996年   343篇
  1995年   267篇
  1994年   302篇
  1993年   265篇
  1992年   257篇
  1991年   232篇
  1990年   184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对花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选择225尾初始体重为(9.0±0.5) g的花鲈,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各组分别饲喂以酶解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饲料中0(FM组)、25%(ESPI25组)、50%(ESPI50组)鱼粉的等氮(粗蛋白质水平为44%)等脂(粗脂肪水平为11%)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 FM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FI)显著高于ESPI50组(P<0.05)。2)FM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EPSI50组(P<0.05)。3) ESPI25组和ESPI50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FM组(P<0.05)。4)ESPI50组的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FM组(P<0.05)。5)ESPI25组和ESPI50组的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脂肪酸合成酶(FAS)、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1c (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  相似文献   
962.
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土壤酶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营养物质转化、肥力水平提高、污染物清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地土样,测定了三大水解酶活性,并构建了土壤酶总体活性指标。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可明显反映培肥效果的优劣;土壤化学性质与酶活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揭示出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构建的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Et=sum Xi/X,from i=1 to n Total enzyme activity index)的优点是消除了不同土样酶活性的量纲及大小的影响,且无量纲的最终参数便于比较;计算获得的土壤总体酶活性参数,可更好表征土壤中总体酶活性和肥力水平高低,结果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相同。  相似文献   
963.
施肥方式对旱地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土壤酶活性与养分间的相互关系,以30年(1979-2008)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小麦田耕层(0~20cm)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小麦秸秆与氮磷配施的土壤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但全钾含量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与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磷酸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之间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依次为0.6747、0.5878、0.6414(n=9),其余酶活性之间相关不显著。土壤蔗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含量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9、0.9997、0.9998、0.9863(n=9);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中的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密切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5、0.9587(n=9),而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中的全钾含量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964.
用不同浓度的单盐NaCl和植被混凝土混合盐溶液分别处理多花木蓝种子,以研究不同盐分处理对护坡植物多花木蓝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花木蓝种子在蒸馏水中萌发率最高,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率降低,种子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但植被混凝土混合盐对多花木蓝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低于单盐NaCl。  相似文献   
965.
不同植烟模式对烤烟产质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贵州烟区具有代表性的第四纪黄壤上,进行了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烤烟连作,烤烟-玉米轮作和玉米-烤烟-烤烟轮作三种种烟模式对烤烟的产量和品质,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连作降低烤烟的产量、质量和土壤pH,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抑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反,烤烟-玉米轮作和玉米-烤烟-烤烟轮作有益于提高烤烟的产量和质量,是值得推广的种烟模式。  相似文献   
966.
苦荞芽期黄酮合成关键酶和MYB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富含以芦丁为主的黄酮类化合物.苦荞芽期芦丁含量较高,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选用西荞2号,采用AlCl3法测定了苦荞芽期6~10 d胚轴和子叶中的总黄酮,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其黄酮合成途径中主要关键酶基因苯丙氨酸氨裂解酶基因(Pal)、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和黄酮醇合酶基因(Fls),以及MYB转录因子基因FtMyb1、FtMyb2和FtMyb3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对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以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5为阈值,子叶中,总黄酮的积累与FtMyb3表达显著正相关(0.9625),与FtMyb2表达显著负相关(-0.8572); Chi与FtMyb2表达显著正相关(0.8468),与FtMyb3表达显著负相关(-0.8010):Pal、Chi和Fls表达彼此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19、0.8920和0.7584.子叶中总黄酮含量在4.58%~5.54%之间,且随芽期递增.Pal、Chi和Fls整体表达趋势相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Fl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前二者.FtMyb2和FtMyb3整体表达趋势相反,FtMyb2呈下降趋势,FtMyb3呈上升趋势.胚轴中,总黄酮含量与Chi显著负相关(-0.8989); Fls与Chi显著负相关(-0.7498).结果提示,苦荞芽期黄酮合成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但部分基因表达仍存在显著相关性联系,为进一步选择苦荞分子操作靶位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7.
不同施用方式下污泥堆肥对土壤性质和草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城市污泥处理难题,探讨污泥堆肥及其不同施入方式对绿地土壤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污泥堆肥绿地土壤改良试验。试验设混合(H)、覆盖(F)、混合+覆盖(HF)3种施入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施入方式均能显著降低绿地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HF和H的改良效果最好;不同施入方式还均能显著促进草坪生长和分蘖,其中HF,F,H处理的分蘖密度分别比对照高45%,37%,32%;F处理的杂草抑制率在96%以上,HF为78%,H处理未能抑制杂草;各施入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碳和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改良1年后,F、H和HF的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分别是对照2.4,3.1,3.4倍,微生物氮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7,3.0,2.8倍;与对照相比,HF处理与H处理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68.
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注射剂量为500μg.kg-1 BW)胁迫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相关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C-LR能够对罗非鱼肝脏GSH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MC-LR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GSH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上被诱导;罗非鱼肝脏γ-GCS和GST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两次显著升高现象,在GST作用下,GSH与MC-LR结合会造成GSH的消耗,γ-GCS和GR的活性增强能够使GSH含量升高,从而使罗非鱼肝脏GSH能够维持一定水平;GR和GPx的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它们能有效调节罗非鱼肝脏GSH-GSSG缓冲系统,从而在减轻或消除由MC-LR侵入而造成的肝细胞氧化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9.
从全国各地采集豆豉样品,经富集培养并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获得一株形态与现存产纤溶酶微生物差异较大的菌株HS9。通过传统方法、化学方法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对HS9进行分类鉴定,属于Pseudomonas aeruqinosa,是未见报道的产豆豉纤溶酶菌株。发酵培养HS9获得粗酶,经20%~70%硫酸铵梯度盐析、SephadexG-75凝胶过滤以及CM-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纯酶。通过SDS-PAGE了解该酶分子量约为34kD,pH8.0~8.5时酶活性最高,最适作用温度48℃,作用方式为直接水解纤维蛋白,胃蛋白酶抑制剂在工作浓度1μmol/L时能完全抑制其活性,推测该酶为天冬氨酸蛋白酶,是一种新型的豆豉纤溶酶。  相似文献   
970.
高温处理对结果期草莓叶片衰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丰香’(Fragaria ananassa Duch.cv Toyonaka)草莓品种为试材,于2010-12-2011-02在人工气候箱进行环境控制试验,以25℃为对照,设30、32、34、36、38℃共5个高温处理,分别在处理1、3、5d后,测定与叶片衰老特征密切相关的生理指标,包括叶片中超氧化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在30 ~ 38℃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草莓叶片中MDA含量呈持续增加趋势;经30 ~ 34℃高温处理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POD、CAT酶活性值均高于对照,其中SOD、POD酶活性在34℃处理3d后达到最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AT酶活性在34℃处理5d后达到最高.36℃及38℃高温处理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POD、CAT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P<0.05);高温处理中叶片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于对照,而且随着高温时间的延长,草莓叶片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呈持续下降趋势.表明高温胁迫降低了草莓叶片保护酶活性,导致体内活性氧大量积累,抗氧化能力降低,加速了草莓叶片的衰老,研究结果为设施草莓高温气象灾害的防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