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73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50篇
  103篇
综合类   488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129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平衡剖面技术主要用于对地震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几何学检验和对构造变形进行定量分析。阐述了平面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平衡剖面的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WA斜坡带构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斜坡带的形成演化可以划分为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和馆陶组至今4个阶段,其构造演化情况如下:从纵向上来看,沙二段至今构造运动强度基本呈较弱-强-弱-较弱的变化规律;从横向上来看.沿构造走向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构造运动整体强度基本呈强-弱-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2.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3.
从楼家桥遗址的硅酸体看新石器时代水稻的系统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工作者对植物硅酸体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推动了农业起源研究工作的发展(Pearsall,1978;Collins,1980;藤原,1982;1996)。禾本科植物在其生育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硅酸,这些吸收的硅酸在植物体的一些特定的细胞,诸如运动细胞、结合组织……  相似文献   
54.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讨论了茶组植物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55.
文章对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种的研究方法和杂交种在演化上的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从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种的研究。已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木本植物的天然杂交的了解,也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56.
潟湖是岛礁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重要环境场,在岛礁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功能研究是解析南沙群岛岛礁水域潟湖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组成、流向、能量流动效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实验通过对南沙群岛重点岛礁渚碧礁、美济礁与永暑礁潟湖表层水域中微型浮游动物与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稀释培养实验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显示,调查水域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20种,总丰度的范围为320~1 460个/L,以无壳纤毛虫丰度最高。无壳纤毛虫在渚碧礁潟湖西部水域(ZB-1)丰度最高,砂壳纤毛虫峰值则出现在永暑礁潟湖中部水域(YS-3),桡足类幼体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美济礁潟湖北部水域(MJ-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中部区域的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较高,溶解氧是影响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MJ-3站位影响最为突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3个岛礁潟湖水域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22~1.36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范围为0.22~0.60 d-1,微型浮游动物每天约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相似文献   
57.
中国栽培油菜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中国栽培油菜主要性状进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栽培油菜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补充完善。并通过油菜野生种分布、特有类型和原始类型分布、外类群分布、古代文化遗址考古及古代文献考证和地质与气候背景资料分析,提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丘陵地区是我国栽培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起源地,并提出了芥菜型油菜起源与进化的另一条路径,即芥菜型油菜可能是由新疆毛芥染色体加倍演化而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58.
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引用了瓦维诺夫N.I.Vavilov,兰格菲尔德V.T.Langenfeld,斯泰司C.A.Stace 及俞德浚等关于苹果属等植物种、属起源和演化的学说,结合作者对世界苹果属植物今昔的自然分布和分类的研究工作,论证了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的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南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但不是苹果属的祖先种皆起源于该地或亚洲东南的亚热带地区,有不少种是直接起源于今天的北温带—它们过去在第三纪曾经有过亚热带气候。作者认为兰格菲尔德所作关于苹果属植物起源演化的系统发育树图谱中的六个分枝,都是指的次生遗传基因中心,而苹果属植物的初生遗传多样化中心是与其近缘的花揪属、梨属和山楂属相融合的。由于苹果属现代大多数的种都集中在中国西南云、贵、川三省,其中含有古老的多胜海棠等种类,因此将该地区视为苹果属的初生基因中心,是符合C.A.Stace 和V.T.Langenfeld 关于属的起源中心定位学说的,但苹果属古代的起源中心位置是否与现代起源中心位置相符,值得再行研究  相似文献   
59.
关美钰 《技术与市场》2022,(11):168-171+174
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2008年1月1日—2022年3月9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文献来源于北大核心和CSSCI,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研究的时区图、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与关键词突现图,探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研究的演化路径和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在“大智移云物”的时代,学者应该加强对业财融合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路径建设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而为其他企业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0.
由于政府、企业、居民三个利益主体在跨区域森林保护生态补偿过程中,都持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并且会发生行为导向冲突,致使跨区域森林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具有一定难度,为此提出跨区域森林保护生态补偿的演化博弈分析.分析了政府、企业、居民三个博弈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和逻辑关系,明确博弈主体之间关系;以演化博弈论作为理论依据,以"谁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