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408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314篇
  121篇
综合类   573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254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铁铝氧化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究浙江省凤阳山保护区内土壤铁铝氧化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机理,为该区恢复与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浙江省凤阳山保护区内黄棕壤地带4种林分类型(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30cm)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不同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含量,分析各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4种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含量均在90%以上,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平均质量直径(MWD)均表现为: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竹林。(2)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大小整体上表现为:游离态氧化铁Fe_d游离态氧化铝Ald无定形氧化铁Fe_o无定形氧化铝Alo络合态氧化铁Fe_p络合态氧化铝Al_p,各形态的氧化铁含量随土层加深均增加。(3)增强回归树BRT分析结果显示,对土壤团聚体MWD影响最大的是Al_p,贡献率为43.6%;其次是Ald(23.5%)和Fe_d(19.5%);Fe_o(6.9%),Alo(4%)及Fe_p(2.4%)的影响程度较小。[结论]Al_p,Ald和Fe_d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稳定,络合态氧化铝Al_p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促进作用大于游离态铁铝氧化物Ald和Fe_d。  相似文献   
992.
黑土区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黑土区不同密度下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对林下土壤结构的影响,为合理配置当地农田防护林的栽植密度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拜泉县株行距分别为1.5m×1m,2m×1.5m,3m×1.5m的不同密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弃耕地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密度下不同径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分形维数(D)。[结果](1)各样地均表现为表层团聚体破坏率(PAD)最低,林带的存在降低了深层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AD)。随着林带密度的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AD)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随密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林带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0.01)。(3)非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20cm土层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在20—60cm土层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结论]林带下土壤结构总体优于弃耕地,林带增加了土壤黏粒含量,增强了深层土壤稳定性。林带密度越大,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越明显,但会增大表层土壤的团聚体破坏度。  相似文献   
993.
选择光周期不敏感型冀草1号、光周期敏感型冀草2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于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分析了高丹草农艺性状及饲用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抽穗―乳熟期,低密度(6.0万~7.5万株·hm~(-2))处理下,冀草1号、冀草2号高丹草的主茎直径显著高于高密度处理(30.0万~37.5万株·hm~(-2))(P0.05),但其它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P0.05)。乳熟期,不同种植密度对冀草1号高丹草的干草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15.0万株·hm~(-2)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7.5万株·hm~(-2)处理(P0.05);种植密度在30.0万株·hm~(-2)处理下,冀草2号高丹草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2.0万株·hm~(-2)处理(P0.05);但12.0万株·hm~(-2)处理下的饲用品质指标与其它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乳熟期刈割时,光周期不敏感型高丹草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光周期敏感型高丹草适宜种植密度为1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94.
本试验旨在研究筛片孔径、调质温度、模孔直径的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对肉鸡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以玉米-豆粕型全价配合饲料为肉鸡试验饲粮,在相同配方及模孔长径比一致的条件下,设计3因素2水平(筛片孔径:2.0和2.5 mm;调质温度:70和80℃;模孔直径:3和4 mm)的肉鸡颗粒饲料加工试验,选用864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饲养试验共42 d,分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1)筛片孔径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以及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颗粒硬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筛片孔径和调质温度的交互作用以及筛片孔径、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颗粒耐久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筛片孔径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颗粒耐久性有显著影响(P0.05)。2)调质温度对1~21日龄肉鸡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22~42日龄肉鸡末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3)肉鸡1~21日龄,筛片孔径、调质温度以及2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肉鸡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肉鸡22~42日龄,筛片孔径、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合得出:相同筛片孔径和模孔直径下,颗粒硬度和耐久性随调质温度升高有增大趋势;相同筛片孔径和调质温度下,颗粒硬度和耐久性随模孔直径的增大有降低趋势;肉鸡1~21日龄,筛片孔径选择2.0和2.5 mm均可,调质温度为70℃时肉鸡的生长性能极显著高于80℃时,且料重比显著低于80℃时;肉鸡22~42日龄,当筛片孔径为2.0或2.5 mm、调质温度为70℃、模孔直径为4.0 mm时肉鸡生长性能较高、料重比较低;肉鸡1~42日龄,当筛片孔径为2.0或2.5 mm、调质温度为70℃、模孔直径为4.0 mm时肉鸡的生长性能较高、料重比较低;当筛片孔径为2.5 mm、调质温度为80℃时,1~21日龄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高;当筛片孔径为2.5 mm、调质温度为70℃、模孔直径为4.0 mm时,22~42日龄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995.
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团聚体是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土地利用与土壤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比较土地利用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侵蚀性规律,以黄土丘陵区五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进行测定,使用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分形维数等参数为指标,评价该区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0.106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所占比例为53.83%;农地>1mm粒级所占比例最少,人工林所占比例最大;随着粒级减小水稳性团聚体变异系数呈现出逐渐变小的变化趋势。(2)土壤大团聚体所占比例的变化规律与>1mm的基本相同。(3)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的大小顺序都是人工林>撂荒地>人工草地>天然次生林>农地,且差异性显著;农地的质量分形维数值最大,人工林最小,且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性显著。(4)相关性分析表明:粒级>1mm的水稳性团聚体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起到很大作用。(5)综上所示:人工林的土壤结构最为良好,依次是撂荒地、人工草地和天然次生林,农地最差;粒级>1mm所占比例越高,土壤结构越稳定,抗侵蚀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996.
出口大葱的通用标准是植株完整、紧凑、无病虫害、叶肥厚、叶色深绿、成品叶身和假茎长度比为(1.2~1.5):1、假茎长40 cm、直径2 cm左右、洁白、致密.以手握大葱假茎基部,能保持植株挺立5 s以上,假茎不弯曲、不折断为好.出口大葱要求周年均衡供应,生产上结合冬暖式大棚、拱棚等保护设施能够实现周年栽培,周年供应.现将其关键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97.
以唐竹为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唐竹4个不同部位的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m处秆的纤维长、直径和腔径依次是910.939、12.872μm和2.233μm;梢部的秆的纤维长、直径和腔径依次是915.870、12.182μm和2.148μm;梢部的枝的纤维长、直径和腔径依次是993.414、11.561μm和1.969μm。差异分析表明,除纤维长度在最下活枝与1.5m处秆,以及纤维长度、宽度在最下活枝与梢部枝间显著外,其余两者间差异均不显著。除最下活枝外,唐竹其余部位纤维都适合做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液涡流缓速器循环正圆直径参数对制动效能的影响,以自主设计液涡流缓速器样机定转子叶轮为研究参照,采用制动扭矩与扭矩容积比双重评价指标,使用经过试验验证的全流道式CFD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分析得出9组不同循环正圆直径尺寸与双重评价指标的关联数据,并给出部分循环正圆直径参数点上的转速与双重评价指标值关系曲线,得出循环正圆直径参数与液涡流缓速器制动效能的影响关系,为液涡流缓速器定转子叶轮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液滴体积对水稻叶面接触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触角是衡量液滴在水稻叶片上润湿展布效果和滞留能力的主要指标,为了准确测量液滴在水稻叶片表面上接触角(θ)大小,研究了液滴体积对水稻叶面接触角的影响。通过试验测量不同液滴体积下的水稻叶面接触角、液滴高度(h)和液滴接触面直径(d),分析接触角随液滴体积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液滴体积对4种被测水稻叶面接触角均有显著性影响。在液滴体积上升的初期(1.0~7.5 μL),液滴高度随液滴体积变化的速率(h'v)与液滴接触面直径随液滴体积变化的速率(d'v)的比值h'v/d'v>h/d,水稻叶面接触角增大;在液滴体积继续上升的后期(7.5~20.0 μL),当h'v/d'vh/d时,水稻叶面接触角基本不变,当h'v/d'v<h/d时,水稻叶面接触角略微减小,最后接触角趋于稳定。由此得出,液滴体积对水稻叶面接触角有显著影响,且接触角的变化趋势与液滴高度和接触面直径及二者的增长速率密切相关。最后还提出了水稻叶面接触角试验统一使用的液滴体积应大于水稻叶面最大接触角所对应的体积,且最好控制在7.5~20.0 μL,水稻叶面最大接触角在液滴体积7.5~10.0 μL、首次h'v/d'vh/d时近似测得。  相似文献   
1000.
以闽楠天然次生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利用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Г分布和β分布等5种概率密度函数对其直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采用χ2法检验拟合效果,并以其最优分布函数建立参数预估模型。结果表明:(1)直径分布主要为反J型或正偏山状曲线形式,其最优直径分布函数为Weibull分布,接受率为81.3%;(2)Weibull分布预估尺度参数(b)模型的R2为0.996 6,形状参数(c)模型的R2为0.791 5,经检验其预估模型的通过率为100%。研究结果可为闽楠天然次生林相关经营数表的编制及科学经营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