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8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林业   275篇
农学   239篇
基础科学   44篇
  181篇
综合类   1417篇
农作物   350篇
水产渔业   589篇
畜牧兽医   257篇
园艺   489篇
植物保护   19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四川柑橘适宜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是四川省和我国主要水果产品之一。以气候为主的环境变化,对作物空间布局产生了显著影响。为合理优化柑橘生产空间,本研究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柑橘适宜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筛选主导环境变量;采用ArcGIS技术对比1980年、2010年四川柑橘适宜区分布,揭示近30 a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柑橘适宜区的分布与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四川柑橘适宜性的主导环境变量主要体现为以光、热、水为特征的气候环境变量。近30 a四川省气候暖干化的变化趋势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了柑橘种植适宜区的时空变化。1980—2010年柑橘种植适宜性空间格局呈现出2个变化特征,一是高适宜区呈整体向北迁移的趋势,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区与川东北地区过渡地区;中适宜区界线向东南方迁移。二是适宜性级别呈现出逐级调整,低、中适宜区的等级调整变化明显。2010年高适宜区面积约为4.22万km2,中适宜区4.19万km2,低适宜区4.4万km2,大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以高适宜区为参照,通过政策措施,政府部门可增加在川南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南部的柑橘生产布局。本研究客观地反映了气候变化下,四川省柑橘种植适宜性变化特征,合理确定了柑橘适宜性面积及分布,为柑橘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大熵模型在对物种分布进行准确模拟和预测时具有较强应用价值,对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对于不同区域和作物应选取合适的环境变量、空间尺度和物种采样位置,减少系统累计误差,提高作物气候适宜区划定精度。  相似文献   
52.
烫漂时间对香椿嫩芽颜色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香椿嫩芽烫漂过程中颜色热降解规律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光电反射光度法对香椿嫩芽叶绿素含量和色差进行测定,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烫漂时间下香椿嫩芽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对各种处理后的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香椿嫩芽叶绿素降解和绿色损失均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且叶绿素的减少与绿色损失相关性较好,呈极显著水平。烫漂后香椿嫩芽挥发性成分种类增多,含硫类等呈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烯类等呈柔和气味增加,提升了香椿的香味品质。综合颜色及挥发性成分随烫漂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烫漂时间为30s。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第2和第3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8.742%,能够较好的代表原始数据所反应的信息。第1主成分包含噻吩类、烯类、醇类和醛类,贡献率大小为噻吩类烯类醇类醛类;第2主成分包含酮类和其它类,贡献率大小为酮类其它类;第3主成分为烃类。本研究结果为香椿嫩芽精深加工过程中颜色和风味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提取条件对冬虫夏草中虫草酸提取率的影响。以虫草酸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固比对虫草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虫草酸的最佳条件为:液固比为10∶1,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1 h,在此条件下上虫草酸的提取率率为11.36%。利用Sevag法脱蛋白后经重结晶处理后,所得到的虫草酸纯度可达99.92%,这为进一步研究虫草酸的性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4.
以香椿为原料,研究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对香椿粉的物理特性、基本成分、抗氧化活性、风味物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综合品质较好。在物理特性方面,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得率较高、色泽浓绿,复水性、吸油性好;而喷雾干燥香椿粉的溶解度高、堆积密度大。在基本成分方面,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蛋白质、皂苷、生物碱含量均高于喷雾干燥;而VC、黄酮、多糖含量在两种干燥方式的香椿粉中无显著性差异。在抗氧化活性方面,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还原力均高于喷雾干燥。在风味物质方面,从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的香椿粉中分别鉴定出49和41种挥发性成分,且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含有较高的特征风味物质2-巯基-3, 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发现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呈现蜂窝状松散结构,而喷雾干燥香椿粉多呈现出干瘪的圆球体状。综合考虑,真空冷冻干燥是一种适合制备高品质香椿粉的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55.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向大气释放CO2的最大净输出途径,其与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的差值是判断生态系统碳“源”或“汇”的关键。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在10、20、30℃ 3个温度条件下,研究施肥施用对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温度处理下,各施氮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都表现为培养前期快速下降,培养后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3种温度条件下各施氮处理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为1328.25~2219.42 mg/kg,100 mg/kg(N4)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最大,CK处理最低,100 mg/kg(N4)和80 mg/kg(N3)2个高氮处理显著高于低氮50 mg/kg(N2)、30 mg/kg(N1)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长,不同的土壤施氮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不同,N2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最低,N4处理最高。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受高施氮量影响较大,低施氮影响不明显。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增加,氮肥施用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可能使柑橘林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增加。  相似文献   
56.
当归提前抽薹严重影响产量,而当归抽薹分子遗传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连续五代抽薹当归的叶片、茎段、种子、根进行测序,对所有组装后的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寻找调控当归抽薹主要候选基因.结果表明:在当归的叶片、根、种子、茎段转录本中分别得到7.1、7.63、7.23、6.59Gb数据,通过Nr、...  相似文献   
57.
椪柑无菌苗上胚轴为实验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激素及其组合对椪柑上胚轴出芽及再生芽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T+6-BA2mg/L培养基上,上胚轴垂直接种时,出芽率可达100%。在MT培养基上单独使用ABA0.2 mg/L、GA30.4 mg/L或GA30.4 mg/L+6-BA2 mg/L对芽再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ABA0.2 mg/L+ 6-BA2 mg/L则对芽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2MT+NAA0.5 mg/L对再生芽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87.5%。  相似文献   
58.
建立柑橘成年态节间茎段的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是实现柑橘转基因育种实用化的前提基础。本试验以纽荷尔脐橙成年态节间茎段为试材,初步建立了脐橙成年态节间茎段的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预处理灭菌法对成年态茎段进行消毒处理,污染率明显降低。节间茎段在MS+3mg/L6-BA的培养基上,不定芽再生率较高。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抗真菌病基因chit42导入其中,抗性芽通过二次嫁接后获得再生植株,PCR检测4株抗性植株中有2株扩增出该特异性条带,RT-PCR分析进一步确认外源基因chit42能够在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表达。  相似文献   
59.
通过测定Vc、叶绿素含量变化并结合外观变化,研究了小根蒜提取物对香椿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根蒜提取物对香椿具有显著的保鲜效果,可以延长保鲜期7天以上。小根蒜水提物可以显著降低香椿的腐烂率,抑制Vc含量的下降,贮藏28天香椿的完好率仍维持在89.6%,Vc保持率为49.4%。小根蒜醇提物与6-BA复配可有效降低香椿的脱叶率和失重率,延缓叶绿素的降解,贮藏28天脱叶率为20.3%,失重率和叶绿素损失率分别为3.8%和5.3%。以小根蒜提取物作为天然蔬菜保鲜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0.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turity and storage temp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ological disorder peteca, lemons cv. Eureka were harvested from a grove with northern exposure located in Mallarauco (33°45′ Latitude South) Metropolitan Region of Chile, at 2 levels of maturity (silver or yellow). After storage for 60 d at 3 or 7 °C, under 90% R.H., fruits were evaluated visually for incidence of epidermal and subepidermal peteca. At that time, the concentration of galacturonic acid and degree of methylation were measured in the albedo, and calcium, hydrogen peroxides and total oxalate concentrations, peroxidase and polyphenoloxidase (PPO) activitie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juice and albedo. Yellow lemons at 3 °C developed more epidermal peteca than fruit stored at 7 °C, and that silver fruit stored at 3 and 7 °C, with these last lemons presenting a higher pectin quality than fruit stored at 3 °C. Maturity and temperature interacted significantly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peroxide and calcium in the albedo, which in average were much higher than in the juice, while for PPO and peroxidases, this interaction was highly significant both in juice and albedo, with higher activity in the albedo. These biochemical evaluations suggest that peteca is a result of some kind of stress on the fruit. It is concluded that yellow lemons are more prone to develop peteca than silver fruit. They will develop greater incidence of the disorder when stored at temperatures as low as 3 °C for 60 d, and that this condition affects the degree of methylation in the albedo, which would end up altering the quality of pect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