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58篇
畜牧兽医   1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Males of Muscovy duck (Cairina moschata) are mainly used for mule duck production via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females originated from wild mallard duck (Anas platyrhynchos); therefor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drake semen play a crucial role.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male reaction to sexual stimulation by dummy female and basic semen characteristic (ejaculate volume, sperm concentration and morphology) of 12 individually kept Muscovy drake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entire reproductive season are described. The male and period of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effect on scored semen traits are documented. In total, 792 individual semen collections and evaluations were performed. The average of positive reaction in the entire reproductive season varied from 90.6% in December and April to 50.0% in July, while for individual males, it varied between 97.1% and 29.0%. Throughout the season, the ejaculate volumes ranged from 0.05 to 2.45 ml, sperm concentration from 0.15 × 109 ml−1 to 4.44 × 109 ml−1, total number of live spermatozoa from 68.0% to 100% and live normal (properly formed, with any deformations) from 51.0% to 99.0%. Our study indicates the necessity of male breeders pre-selection before the onset of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and the need to leave an appropriate number of males to ensure adequate amount of semen for female insemination, especially when using Muscovy drakes (Cairina moschata) for interspecies crossing with Anas platyrhynchos ducks.  相似文献   
62.
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部分鸭场或养鸭户的雏半番鸭和台湾白鸭出现低病死率,约于40日龄起脚易断、上喙变短占近30%,至出栏时残次鸭达60%;免疫接种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弱毒活疫苗的雏番鸭依然发生类雏番鸭"三周病",除出现死亡外,幸存鸭的番鸭翅脚易断、上喙变短,83%感染鸭成为僵鸭,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经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和实验室感染试验,发现其病原为与原经典的雏番鸭细小病毒(MDPV)在基因组上、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的番鸭细小病毒,鉴于此,将之暂定名为新型番鸭细小病毒(NMDPV)。  相似文献   
63.
实验性雏鸭铜中毒症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选用1日龄天府肉鸭健雏21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2.16mg/kg)、中毒I日粮(Cu850mg/kg)和中毒II日粮(Cu1050mg/kg)7周,进行了铜中毒对雏鸭器官组织和血清酶活性影响的病理学研究。2个中毒组的病变与程度基本一致,表现为肌胃角质层增厚、龟裂;肠道充满红褐色、黑褐色或淡绿色内容物,肠黏膜肿胀潮红,黏膜上皮变性坏死,肠绒毛裸露断裂和坏死;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心肌细胞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免疫器官体积缩小、质量减轻,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及数量减少。超微结构观察,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甚至溶解消失呈空泡状,胞核变形,胞浆和胞核内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电子密度极高的沉积物。同时,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铜蓝蛋白活性下降。结果表明,铜中毒损害的靶器官是肝脏、肾脏、心脏、胃肠道和免疫器官。组织器官受损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发病雏鸭死亡。  相似文献   
64.
应用PCR技术扩增了MDPV_Q株的VP2 蛋白基因片段。将扩增后的VP2 基因重组到pMD18_T质粒载体上 ,并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及由该结果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MDPV、GPV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及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分离的MDPV_Q株其VP2 基因序列与国外分离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而与GPV的同源性较低。  相似文献   
65.
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人工感染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死鸭的心、肝、脾、肺、肾、胰、法氏囊和大脑等8种器官的显微结构和发病鸭的心、肝、脾、肺、肾、胰等6种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如下:1.显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各器官的血管扩张、充血,以肺脏尤为严重,并见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同时心、肝、肾、胰和大脑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变性;而免疫器官脾、法氏囊则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2.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1)各实质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变少而或崩解,内质网减少,脂滴增多,部分细胞水肿坏死;(2)血管内皮均有不同程度的脂滴增多,水肿以至脱落;(3)吞噬能力加强,表现为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增多,吞噬细胞数量增加,其胞浆内含大量的吞噬体。  相似文献   
66.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和间接ELISA法测定了雏鸭饲喂异源乳酸菌后其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和IgGI、gMI、gA 3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雏鸭应用异源乳酸菌后,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和IgGI、gMI、gA 3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较未饲喂异源乳酸菌的对照组雏鸭不同程度地增加,且于饲喂后9~13 d达到高峰,说明应用异源乳酸菌能使雏鸭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67.
1株番鸭源新型鸭呼肠孤病毒(QY株)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清远地区临床病变为发病鸭软脚,肝、脾肿大,有点/块状出血、坏死,其他各脏器不同程度出血的病死雏番鸭肝、脾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形态观察、核酸图谱鉴定、RT-PCR扩增、基因序列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为一株不同于以往番鸭呼肠孤病毒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并命名为DRV-QY株.  相似文献   
68.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生长激素(GH)分别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与GH/IGF轴分泌的激素,共同参与调控动物的繁殖性能。本研究以白羽番鸭(Cairina moschata)RF系为实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建立适合的线性统计模型,分析基因型与产蛋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GnRH基因5’调控区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经测序比对AA型与BB型相比发生G→A突变,不同基因型与300日龄产蛋数和最大连产天数均显著相关(P<0.05),与开产日龄无显著相关(P>0.05);GH基因内含子3检测到3种基因型CC/CD/DD,经测序比对CC型与DD型相比发生A→G突变,不同基因型与最长连产天数显著相关(P<0.05),与300日龄产蛋数和开产日龄均无显著相关(P>0.05)。两个基因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为加性效应,GnRH基因对300日龄产蛋数和最大连产天数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53和-3.33,GH基因对最大连产天数的加性效应值为-2.44。推测GnRH和GH基因是与繁殖主效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中毒量亚硒酸钠在雏鸭血液和组织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为临床上科学合理地用其预防雏鸭硒缺乏病和硒中毒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日龄健康蛋用金定雏鸭100只(公母各半)为试验动物,饲喂20 d后口服中毒量亚硒酸钠(1 g/L),用2,3-二氨基萘荧光法,测定雏鸭口服中毒量亚硒酸钠后不同时间血液和组织中的硒含量,通过MCPKP软件计算中毒量亚硒酸钠在雏鸭血液和组织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中毒量亚硒酸钠在雏鸭血液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t1/2Ka)为0.624 h,达峰时间(Tmax)为2.399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138.241 h,曲线下面积(AUC)为10.694 mg/(L.h),总表观分布容积(Vd)为22.398 L/kg。中毒量亚硒酸钠在雏鸭肝脏、肾脏、脾脏、肌胃中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0.297,1.520,5.181,4.599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186,9.362,22.045,20.082 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914.988,149.994,179.025,166.294 h;胰脏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符合滞后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1/2Ka)为6.579 h,达峰时间(Tmax)为21.480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71.519 h;肌肉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符合滞后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1/2Ka)为20.700 h,达峰时间(Tmax)为30.164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20.587 h;心脏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1/2Ka)为1.159 h,达峰时间(Tmax)为8.147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145.331 h。【结论】与亚硒酸钠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相比,雏鸭口服中毒量亚硒酸钠后,硒的吸收、分布均比较迅速,消除缓慢。  相似文献   
70.
根据GenBank登录的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非结构蛋白(NS)基因特征,本研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对GPV和MDPV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均为810 bp,并对PCR产物进行切胶回收。用EcoRⅠ酶对GPV和MDPV特异性胶回收产物进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MDPV经EcoRⅠ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片段为2段,大小为530和280 bp;而GPV经EcoRⅠ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片段大小不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区别GPV和MDPV感染的检测方法,可对番鸭感染水禽细小病毒的情况进行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