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4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hyaD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探讨该基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其免疫保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PmCQ2)的hyaD基因缺失株(ΔhyaD)。结果发现,与野生株相比,ΔhyaD的荚膜产生量及其感染后在脏器中的细菌定殖量均显著下降,其毒力显著降低。细胞试验发现,ΔhyaD更易黏附于巨噬细胞,被吞噬数量显著多于野生株,致使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显著上调。hyaD基因的缺失,可调控与荚膜合成、LPS合成转运、铁转运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促使相关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以制备的PmCQ2株和ΔhyaD株灭活苗免疫小鼠(加强免疫1次),免疫后第21天分别采用同源和异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攻毒,ΔhyaD株免疫小鼠肺组织感染后24 h无明显或轻微病理损伤,对牛源A型、B型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100%和80%,对兔源、猪源和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100%、100%;而野生株PmCQ2除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护率在80%以上外,对牛源B型和F型及兔、猪、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无明显交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hyaD基因可通过调控荚膜产生及毒力相关因子表达影响菌株毒力;hyaD基因缺失可调控相关交叉保护性抗原表达,赋予菌株交叉免疫保护特性。该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用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2.
制备兔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外膜蛋白A(OmpA)重组蛋白单抗,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提供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选取并扩增Pm外膜蛋白基因OmpA,原核表达获得了的大小为37.6kD的OmpA重组蛋白,以纯化复性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Mus musculus),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ELISA筛选出了4株分泌Pm OmpA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5D2、BC11、2A2和6A4。其中2A2细胞培养液效价为1∶256,5D2、BC11和6A4效价为1∶128;2A2腹水效价为1∶12800,其余3株达1∶6400。杂交瘤细胞经反复冻存、复苏及多次传代,仍能稳定分泌高效价抗体。Western blot显示,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Pm OmpA重组蛋白重组发生特异性反应。用ELISA方法鉴定2A2单克隆抗体亚型为IgG2b,Protein A亲和纯化2A2腹水抗体,获得的单抗浓度为130μg/mL。选取纯化的2A2单克隆抗体进行潜在应用研究,Western blot与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能与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株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利用体外重组表达兔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融合蛋白制成的杂交瘤能够稳定分泌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兔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本研究结果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试剂盒的研制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23.
Neurologic diseases are common in domestic cats, and infectious agents are suspected to be the primary cause in 30–45% of cases. Among infectious etiologies, those of bacterial origin are only sporadically characterized in the literature, with few of these reports correlating gross and histologic findings with confirmatory bacteriologic identification. Here, we describe bacterial meningitis and meningoencephalomyelitis associated with Pasteurella multocida in 3 domestic cats. Purulent exudate expanding the cerebral meninges was grossly evident in 2 of the cases. In all 3 cases, histologic changes included multifocal suppurative-to-necrosuppurative meningitis and/or meningoencephalomyelitis of variable severity. Intralesional colonies of gram-negative, short rod-shaped to coccobacillary bacteria were evident histologically in only 1 case. P. multocida was confirmed by routine bacteriologic culture in all cases. Based on our cases,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upper respiratory system serves as the main portal of entry for P. multocida, leading to invas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possible systemic hematogenous dissemination. A case series of meningoencephalomyelitis associated with P. multocida infection in cats has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to our knowledge. We also review briefly other causes of meningoencephalomyelitis in cats.  相似文献   
124.
氟苯尼考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后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氟苯尼考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抗菌药后效应(PAE)、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及亚抑菌浓度效应(SME)。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在2~8 MIC(μg/mL)范围内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AE为1.31~5.01 h,PA-SME为1.66~24.20 h,SME为0.05~1.31 h;其PAE受药物浓度、细菌接触时间及接种量的影响。结果提示:临床应用氟苯尼考治疗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时,应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和MIC及PAE,制订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25.
张红见  赵静  陈刚 《畜禽业》2010,(2):26-27
通过对海晏县某兔场病死獭兔无菌采取肝、脾、肺、肾等8份病料,应用常规分离鉴定技术进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同时以多杀性巴氏杆菌C47-8株为质控菌株,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C47-8株间有一定的生化差异,但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化特性。最后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确诊为獭兔巴氏杆菌病,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药物筛选,选取敏感药物进行交替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6.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情况,对分离自18省份的8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对其血清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以血清A型为主,占96.4%(81/84);多位点序列分型可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5种ST型,其中ST129为主要流行型,占94.0%(79/84)。本研究为我国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7.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人被动物咬伤可感染。畜禽巴氏杆菌病的防治主要使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目前防制巴氏杆菌病的疫苗主要有强毒灭活菌苗、弱毒菌苗和亚单位疫苗,这些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对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多,免疫效果也不理想,有关巴氏杆菌病防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因子、免疫原等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28.
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天门市某养鸽场采集发病鸽的心血、肝、肺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人工感染动物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株对蒽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氯霉素、青霉素、四环素和磺胺二甲嘧啶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9.
为了确定石河子地区规模化羊场出现呼吸道症状死亡羊的细菌性病原,采用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细菌16SrRNA序列分析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从病变肺组织分离鉴定细菌,利用5个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确定其血清型,扩增分离株的16个毒力相关基因,分析分离菌致病性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从病羊的病变肺组织中分离鉴定到一株血清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携带8个毒力相关基因,其片段序列与NCBI上己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株同源性在99%以上;分离株对青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对其他23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30.
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克隆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HN07株ompW基因序列(登录号:CP007040.1),使用DNAMAN 5.0软件设计1对引物,选取高保真酶PrimeSTAR Max DNA Polymerase进行PCR反应获取目的基因片段,并对ompW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预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约为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与猪源、牛源、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较高,而与兔源同源性较低。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与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亲缘关系最近。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mpW蛋白分子式为C1007H1567N257O283S3,分子质量为21.90 ku,理论等电点(pI)为9.16,属碱性蛋白质,疏水指数为96.57,总平均疏水性(GRAVY)为0.173(> 0),属于疏水类蛋白;前21位氨基酸为信号肽,第5-27位氨基酸区域存在1个跨膜区,存在N-糖基化位点及磷酸化位点,不存在O-糖基化位点,具有多个B细胞、CTL细胞及Th细胞抗原表位;二级结构的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17.65%、35.29%、3.92%和43.14%;三级结构是呈β-桶状的单聚体,隶属于外膜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侵染宿主过程中自身的抗宿主免疫胁迫机制及疫苗的开发与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