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92篇
  免费   1400篇
  国内免费   1682篇
林业   707篇
农学   1227篇
基础科学   148篇
  488篇
综合类   6848篇
农作物   1060篇
水产渔业   1441篇
畜牧兽医   9211篇
园艺   969篇
植物保护   2975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350篇
  2022年   690篇
  2021年   856篇
  2020年   858篇
  2019年   942篇
  2018年   577篇
  2017年   800篇
  2016年   938篇
  2015年   913篇
  2014年   1175篇
  2013年   1161篇
  2012年   1518篇
  2011年   1528篇
  2010年   1259篇
  2009年   1208篇
  2008年   1107篇
  2007年   1231篇
  2006年   1066篇
  2005年   846篇
  2004年   712篇
  2003年   638篇
  2002年   494篇
  2001年   568篇
  2000年   556篇
  1999年   465篇
  1998年   329篇
  1997年   262篇
  1996年   233篇
  1995年   256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200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9篇
  1956年   16篇
  195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Abstract— A unique dermatosis of male miniature swine is described. The disease occurs in post-pubertal pig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symmetrical, indurated, plaques over the truncal region. Histologically, the dermis and panniculus are effaced by thick, interwoven bundles of collagen resulting in an absence of deep dermal elastin. Hypertrophy and hyperplasia of superficial dermal vessels, fibroblasts and fibrocytes are accompanied by perivascular infiltrates of lymphocytes, plasma cells and eosinophils. 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unusual dermatosis, designated as “progressive dermal collagenosis of male miniature swine” is unknown. Résumé— Une dermatose originale du cochon nain mâle est décrite. La maladie apparait chez des cochons post pubertaires, et est caractérisée par des plaques sur le tronc, indurées et symétriques. Histologliquement, le derme et le pannicule sont envahis par d‘épais falsceaux de collagène, entrainant l'absence d’élastine dermique. Les vaisseaux du derme superficiei sont hyperplasiés et hypertrophiés, des fibroblastes et des fibrocytes sont accompagnés d'un infiltrat inflammatoire périvasculaire de lymphocytes, éosinophiles et plasmocytes. La pathogénie de cette affection peu commune, appelée “collagénose dermique progressive du cochon nain mâle” est inconnue. Zusammenfassung— Es wird eine einzigartige Hauterkrankung beim männlichen Miniaturschwein beschrieben. Die Krankheit tritt bei postpubertären Schweinen auf und wird durch symmetrische, indurierte Plagues im Rumpfbereich gekennzeichnet. Histologisch treten Dermis und Pannikulus gegenüber dicken, verflochtenen Kollagenbündeln in den Hintergrund, wodurch das tiefe, dermale Elastin verschwindet. Die Hypertrophie und Hyperplasie der oberflächlichen Hautgefäße, Fibroblasten und Fibrozyten wird von perivaskulären Infiltraten aus Lymphozyten, Plasmazellen und eosinophilen Granulozyten begleitet. Die Pathogenese dieser ungewöhnlichen Dermatose, die als “progressive dermale Kollagenose des männlichen Miniaturschweins” bezeichnet wird, ist unbekannt. Resumen El presente artículo es una descripción de una dermatosis única del macho cerdo miniatura. Le enfermedad aparece después de la pubertad, y se caracteriza por la aparición de placas simétricas sobre la región del tronco. El exámen histológico de la dermis y del tejido panicular revela la presencia de gruesas bandas de colágeno entrelazadas, lo cual tiene como resultado la ausencia de la capa de elastina profunda. La hipertrofia e hiperplasia de los vasos superficiales dérmicos, fibroblastos y fibrocitos, se ve acompañadas de infiltrados perivasculares de linfocitos, células plasmáticas y eosinófilos. La patogénesis de esta rara dermatosis Ilamada ‘colagenosis dérmica progresiva del cardo macho miniatura’, es desconocida.  相似文献   
42.
以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组织灭活疫苗免疫家兔,经五次免疫之后,抗体效价可达12log2以上,采集兔血清,以此治疗攻毒兔,结果大部分兔都存活,临床应用效果表明:以此血清治疗自然感染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发病兔,治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43.
广州香蕉束顶病毒分离和核酸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液氮冷冻、差速离心和蔗糖梯度离心,从广州地区香蕉束顶病株中获得大小为25nm的病毒颗粒,该病毒与香蕉束顶病毒单克隆兔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该病毒核酸可被Dnase和S1核酸酶降解,但不能被RNase降解,属于ssDNA ;人子量大小约为1165碱基。  相似文献   
44.
鸵鸟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琼脂扩散试验、病毒分离以及人工接种试验确诊为鸵鸟传染性喉气管炎。并通过自制组织灭活菌,紧急预防接种等综合防制措施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45.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和间接ELISE法对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IBD疫苗免疫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表明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体液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攻击子代雏鸡后,未免疫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的子代雏鸡,这与IBDV感染雏鸡后,其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严重损害,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也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抑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6.
伪狂犬病病毒上海株gE和gI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Genebank发表的伪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gI和gE基因序列,自行设计并合成了两对引物,对PRV上海株(PRV-SH)进行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分析,均呈现一条约960bp和1740bp的条带,将其克隆入pGEM-T-easy载体中,进行了序旬测定,将PRV-SH株的gI基因与Rice株gI基因比较发现,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4.7%,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1.3%,证实为gI基因,将PRV-SH gE基因序列与Ea株、Ruce株gE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序列与PRV Ea株、Rice株gE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8.5%、97.5%;的氨基酸序列与Ea株,Rice株和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17株gE的同源性分别为97.2%、94.8%和15.6%。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纯中药复方抗病毒制剂--双黄杀毒退烧颗粒对成年兔、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HI抗体检测、MTT实验、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和酯酶染色试验的结果表明,双黄杀毒退烧颗粒能显著增强家兔的体液免疫作用,明显提高家兔和鸡的细胞免疫功能,对家兔的免疫增强作用优于鸡.  相似文献   
48.
鸡新城疫病毒F基因和鸡IL—2重组DNA疫苗的构建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利用已克隆到的新城疫D26株F基因和鸡IL-2基因,经过载体改建,将他们共同克隆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上,经酶切分析、PCR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共表达鸡新城疫病毒F基因和鸡IL-2的重组质粒,为探讨禽类重组基因疫苗的构建及鸡IL-2在基因疫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使用分别扩增整个S1糖蛋白基因 (引物A)和S1糖蛋白基因N_端高变区Ⅰ (引物B)的 2对引物对 3个IBV标准株M41、Connecticut、Arkansas及 5个地方分离株 (C60 ,D41A ,D41B ,A112 1,A1171)进行RT_PCR扩增。用引物A时 ,有 5个IBV毒株扩增到目的片段 (172 0bp) ;用引物B时 ,所有 8个IBV毒株均得到与预计大小相符的目的产物 (2 2 8bp)。对 172 0bp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酶切 ,结果得出 3个不同的RFLP图谱 ,其中M41、Connecticut、D41B具有相同的HaeⅢ酶切图谱。Arkansas和D41A则分别具有互不相同的图谱 ;对 2 2 8bp的PCR产物进行DdeⅠ、Rsa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根据它们的RFLP图谱 ,8个IBV毒株可分为 5个基因型。综合 2对引物的PCR产物的RFLP分析结果 ,8个IBV毒株可分为 7个基因型 ,分型的结果与传统的血清学方法吻合。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快速、简单、特异、灵敏等优点 ,为现场流行毒株的定型(基因型 /血清型 )及其S1基因变异的跟踪研究以及更有效防制传染性支气管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我国部分地区N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46  
本研究根据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编码区1-374位核苷酸序列计算其遗传距离并给出了NDV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将68株NDV分为9个基因型(30株为国内分离株),其中Ⅰ-Ⅵ是早已存在的老基因型,Ⅶ、Ⅷ、Ⅸ为新发现的基因型,特别是Ⅸ为我国特有的基因型(F48EO、M3、HLJ-3、HeB-1P和NM-5)。1997-1999年我国云南、广西、甘肃、陕西、新疆等地分离的YN-1P、GX-3、H1、H2、P1、GX-1、GX-2、GS-3、SHX-2、SHX-3、SHX-6、SHX-7、XJ-2和1991年分离的HuB-1均属于Ⅶ基因型,该基因型的病毒是90年以来引起新城疫发生的主要病原。根据遗传距离和分离年代可将此基因型进一步划分为5个基因亚型,分别是Ⅶa、Ⅶb、Ⅶc、Ⅶd和Ⅶe。此外HuN-1/98、HLJ-4/95和HeH-1P属一个老的基因Ⅵ,1979-1985年分离自青海的QH-1、QH-2、QH-4属于一个新的基因型-Ⅷ型。可见在我国新城疫的流行是极其复杂的,既有老基因型的危害(Ⅰ-Ⅵ),又有新基因型(Ⅶ)的流行,更有我国独特Ⅷ和Ⅸ基因潜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