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1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365篇
林业   65篇
农学   204篇
基础科学   5篇
  91篇
综合类   1111篇
农作物   271篇
水产渔业   277篇
畜牧兽医   1325篇
园艺   83篇
植物保护   1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含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核衣壳蛋白(N)的质粒扩增出N基因,构建禽痘病毒转移载体。该载体含有禽痘病毒早晚期启动子LP2EP2控制之下的PRRSVN基因、P11启动下的报告基因lacZ以及用于同源重组的禽痘病毒基因组的片段。在转移载体转染亲本病毒S—FPV-017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之后,采用蓝色表型筛选的方法,筛选到表达N基因的重组病毒,并对其进行了6轮蚀斑纯化。PCR方法鉴定证明重组病毒的基因组中含有完整PRRSVN基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了PRRSVN蛋白在重组病毒感染的CEF细胞中获得表达,本研究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非复制型疫苗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评价表达鸡马立克氏病病毒gB基因重组鸡痘病毒(rFPV-gB/R)的遗传稳定性,我们将纯化后的重组病毒在CEF单层上连续传30代,引起细胞病变的速度和形态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覆盖含X-Gal的琼脂引起的空斑均为蓝色;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明rFPV-gB/R中的gB基因始终能稳定表达;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重组病毒在细胞上连续传30代、在SPF鸡上连续传5代后,gB基因序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以0、10、20、30代重组病毒制成冻干疫苗进行的实验室免疫效力实验表明,细胞连续传代后rFPV-gB/R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免疫原性。可见重组鸡痘病毒gB基因的结构和免疫原性都是高度稳定的。为了评价rFPV-gB/R的生物安全性,我们将rFPV-gB/R通过SPF鸡连续传5代,检测病毒在鸡体的存在部位及其消长、生长繁殖性能和毒力变化;将rFPV-gB/R免疫鸡与未免疫鸡同笼饲养,攻击FPV-102E6强毒,以检测rFPV-gB/R感染鸡的接触传染性。结果显示,rFPV-gB/R在鸡体的存在时间大约为7d,在体内仅存在于接种部位;鸡体传代后痘病毒毒力有一定程度下降,gB基因核苷酸序列未发生任何变化;同居未免疫SPF鸡在痘病毒强毒攻击后全部发痘,可见重组病毒免疫鸡没有接触传染性,能在鸡体内稳定地传代,rFPV-gB/R具有高度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提高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苗的保护力,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6种主要致病因子蛋白:rApxⅠ、rApxⅡ、rApxⅢ、rApxⅣ、rApfa和rOMP。设立试验Ⅰ组(灭活苗),试验Ⅱ组(灭活苗、rApxⅠ、rApxⅡ、rApxⅢ和rOMP),试验Ⅲ组(灭活苗、rApxⅠ、rApxⅡ、rApxⅢ和rApxⅣ),试验Ⅳ组(灭活苗、rApxⅠ、rApxⅡ、rApxⅢ和rApfa)和空白对照组(PBS),每组26只BALB/c小鼠,分3次免疫,每次间隔2周,每周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2周、第4周和第5周,MTT法检测脾脏T细胞增殖水平及ELISA法测定IFN-γ分泌水平。在第3次免疫后的第7 d,将每组剩余20只小鼠平均分成2组,分别以APP1型菌(5×10~9 CFU)和APP7型菌(1×10~(11) CFU)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向灭活苗中添加重组亚单位成份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并能提高灭活苗的交叉保护率;试验Ⅱ组的ApxⅠ和OMP抗体水平以及细胞免疫水平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于APP1和APP7型菌的攻毒也提供了明显优于其它各组的保护结果,试验Ⅲ、Ⅳ组的细胞、体液免疫水平及保护率较试验Ⅰ组也有所提高。结果显示出ApxⅠ、OMP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水平与攻毒保护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向灭活苗中加入重组蛋白成份可以提高疫苗的交叉保护,试验Ⅱ组通过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两个血清型APP的攻击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探讨鸵鸟对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做好鸵鸟禽流感的防控工作,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重组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不同剂量免疫鸵鸟,用HI方法检测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根据母源抗体的衰减和免疫抗体的消长规律确定首免和再免日龄.结果表明,雏鸵鸟母源抗体能维持约3周~8周;8周龄时分组首免,C1组产生的免疫反应优于C2组,抗体峰值能达到7.50 log2,维持时间为9周左右;17周龄时C1组以3.0 mL/羽进行二免,2周后抗体达到7.40log2,3周~7周抗体维持在高峰值,最高达8.80log2,以后逐渐下降,有效抗体水平能维持至接种后25周左右.二免后25周进行三免,以5 mL/羽三免后2周抗体可达到9.80log2,2周~4周抗体维持在最高峰,以后缓慢下降,期间抗体时有起伏,但有效抗体水平约可维持1年时间.三免后45周内抗体水平合格率均在70%以上.根据抗体消长规律,初步推荐了鸵鸟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05.
以研磨法从中华真地鳖五龄若虫体内提取得到抗菌物质,分别采用比浊法和菌碟法测定了其对多种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菜软腐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4种细菌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数期延迟1~4h,菌的浓度、繁殖速度减缓。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试验表明,该抗菌物质对玉米茎基腐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50.0%、49.2%、45.2%;而对白菜黑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活性较差,抑制率仅为28.3%和24.5%。  相似文献   
106.
组织蛋白酶L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中的木瓜蛋白酶超家族,在哺乳动物中它与抗原提呈、肿瘤入侵和转移、骨质吸收、细胞凋亡等许多生命活动有关。但对其在无脊椎动物中的功能了解的不多。从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克隆得到了组织蛋白酶L基因,为了进一步研究组织蛋白酶L的组织分布及其功能,对该基因进行了重组表达。将中国明对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酶原片段亚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再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检测,其分子量在40kD左右,与期望的中国明对虾组织蛋白酶L的分子量一致。表达产物形成包涵体,经过对包涵体变性和复性,并进行His-tag柱亲和纯化,得到了纯化的蛋白。利用重组蛋白制备了的兔抗血清。Western实验表明,组织蛋白酶L在中国明对虾的肝、胃、肠中有表达,而在卵巢中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107.
108.
CART肽作为新近发现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肽类物质,参与动物体内多种生物功能的调节.本文就其对动物采食量、摄食行为方面的影响,以及其调节途径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最终实现对籼稻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TLs)精确定位 ,用一个包含 1 31个系的籼 /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F6∶7)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含由 1 1 3个水稻探针、2 8个小麦探针揭示的 1 6 0个RFLP标记和由 5个PstⅠ /MseⅠ引物组合揭示的 78个AFLP标记。群体的杂合性比率接近期望值 ,表明该群体具有正常的遗传结构。在 6个染色体区域观察到标记的偏分离 ,表明即使在亚种内群体中也可能发生标记的偏分离。本图谱的总长度为 1 4 35 8cM ,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6 38cM。由于采用了一套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 (RGP)的RFLP标记 ,使本图谱能与RGP图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两个图谱上的共同标记所覆盖图谱总长度几乎相同 ;在水稻 1 2条染色体中的 9条表现完全的连锁保守性。此外 ,水稻的第 1号染色体与小麦的第 3组染色体具有很强共线性。但是 ,两个图谱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 1S、1L、4L和 8L 4个染色体臂上发现 4个小倒位 ;除第 5号和第 6号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共检测到 1 9个新的位点。籼稻亲本间在染色体臂 2S、7S、1 0L和 1 1S 4个区域的RFLP多态性很低或没有 ,从而导致籼稻图谱在这些区域呈现空白。在这个籼稻图谱中 ,未检测到第 1 1号和 1 2号染色体间的重复性。还就稻属在基因组进化中的染  相似文献   
110.
Antibacterial chemicals in the mucus of fish such as lysozyme, lectins, peptides and proteases provide an efficient first line of defence against pathogens.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ntibacterial proteins in plaice skin mucus in addition to lysozyme. One of these proteins is responsible for approximately 74%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is a 630 kDa protease complex designated KilC (bacterial killing metalloprotease C). Purified KilC kills the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subtili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fficiently. The protease activity of KilC is dependent upon the divalent cation Mg(2+) and shows pH dual optima of 5.0 and 8.0. The enzyme has a temperature optimum of 25 degrees C and is made up of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sized peptides. Studies with protease inhibitors show that the catalytic site of KilC may be cysteine- or serine protease-like. KilC may kill bacterial cells by acting directly upon the bacteria or by produc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bioactive compounds such as pept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