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枇杷叶中乌索酸的制备及HPLC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醇提凝析法”制备枇杷叶中的乌索酸,并建立HPLC测定分析乌索酸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Symmerry Shield RP18,流动相为甲醇-水(88:12),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0nm.柱温25℃。乌索酸在4.4—2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9.32%(RSD为0.70%)。结果表明,HPLC法测定乌索酸含量准确、可靠,可用于乌索酸含量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12.
枇杷果实糖酸积累的分子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酸含量及糖酸比是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糖不仅决定果实甜度,也是色素、氨基酸、维生素和芳香物质等其他营养成分合成的基础原料。果实有机酸与糖一起形成糖酸比,决定果实风味,同时,果实有机酸作为呼吸底物为合成其他物质提供基础。糖酸比是影响果实口感的最主要因子。对糖酸代谢机制的阐明可为果树栽培管理及高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糖酸代谢的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栽培措施对糖酸积累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笔者的研究经验提出未来在枇杷糖酸代谢机制与调控方面的主要研究重点:进一步明确栽培措施和环境因子对果实糖酸代谢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明果实糖、酸运输的分子机制;应用遗传工程调控果实糖酸组成;探明糖积累与酸积累的相互作用机制。参22  相似文献   
13.
蚕茧在枇杷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体(蚕茧)吸附式保鲜剂,分室温(25℃±5℃)、冷藏(3℃±1℃)及薄膜包装贮藏(3℃±1℃)3种贮藏条件,研究蚕茧对枇杷果实的保鲜作用以及枇杷在保鲜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以蚕茧作为固体吸附式保鲜剂的样品贮藏期比空白对照长7 d左右;低温可明显延长枇杷的贮藏期,并能有效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品质的损失,果实可贮藏40 d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解放钟’和‘白梨’果实为材料,研究基于转录组筛选出的表达量较高且在2个品种中有差异的EjNADP-ME2(Unigene0001461)基因,采用RACE和RT-PCR技术成功克隆EjNADP-ME2的cDNA全长。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EjNADP-ME2与苹果的NADP-ME基因关系最近。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EjNADP-ME2蛋白应该位于细胞质中。用染色体步移法成功克隆了EjNADP-ME2的启动子序列,序列预测该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水杨酸、茉莉酸、脱落酸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还有厌氧诱导元件、MYB和MYC参与黄化和干旱诱导的结合位点MBS。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EjNADP-ME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在2个品种中大致相同,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的趋势,且该基因在低酸品种的表达量稍低于高酸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低酸品种EjNADP-ME2基因转录水平与苹果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探究EjNADP-ME2基因在苹果酸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23种枇杷果实中9种微量元素含量,并对果实的外观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及结合SPSS 19.0统计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枇杷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均为:Mn>Zn>Fe>Cu>Ni>Co>Mo>Se>V。其中Mn、Fe和Zn 3种微量元素是枇杷果实中主要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主因子,枇杷果肉中Mn、Co、Cu和Se是枇杷的特征微量元素,综合得分较高的前3个品种依次是‘新霄’、‘卓南1号’和‘少核大红袍’。(2)根据微量元素含量将枇杷分为3个类型,即高Zn、Fe含量类型,包括‘木鱼种’、‘小毛枇杷’等共计19个品种;高Cu含量类型,包括‘少核大红袍’和‘湖北二六’;高Mn、Co含量类型,包括‘卓南1号’和‘新霄’。(3)对果实中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元素Mn和Co、Cu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和0.538;此外元素V和Fe、Zn,元素Co和Cu之间表现出显著相关,元素Ni和Se表现为显著相关。同时对微量元素与果实品质之间做相关性分析表明,Fe与果肉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相关;元素Cu与果实横径表现为极显著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枇杷中富含Fe、Zn、Mn等有益微量元素,且含有特征微量元素Se。‘新霄’是23个品种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postharvest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RDI) over ten consecutive years (from season 1999/2000 to season 2007/2008) confirms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is strategy for producing ‘Algerie’ loquat. Postharvest RDI consisting in a reduction of watering (between 45 and 80% depending on the season) from early June until the end of August, improved loquat profitability by increasing fruit value and by reducing water consumption with respect to fully irrigated trees (control). The increase in fruit value in RDI trees was due to a consistent improvement in harvest earliness as a result of an earlier blooming. Water savings of around 20% did not diminish yield nor fruit quality.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RDI trees rose by over 30%. Water productivity reached 9.5 € m−3 of water applied in RDI trees versus 6.6 € m−3 in control trees. The most noticeable effect of RDI on vegetative growth was a significant and progressive decline in trunk growth. The canopy volume seems to b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pruning an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were detected in this parameter. Our results confirm the suitability of RDI in loquat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aving water during the summer.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枇杷属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就中国的枇杷属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问题, 搜集了国内外的大量文献资料, 查对900 多份植物标本, 对8 个省(区) 进行了多次广范围的实地调查。本文报告中国的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21 个种类的自然地理分布、分析枇杷属植物的分布特征, 并讨论我国枇杷属植物的分布及其特征对于砧木利用、种质资源保护和枇杷属植物的起源和进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枇杷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枇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已经鉴定组分共47个,占流出组分总量的86.33%。含量较高的组分有β-倍半水芹烯(4.14%)、异桉叶油(5.07%)、环己酮(5.25%)、顺-3-己烯-1-醇(5.30%)、香叶烯D(5.35%)、10,10-二甲基-2,6二(亚甲基)-双环[7.2.0]十一烷(7.95%)、水杨酸甲酯(11.72%)等。[结论]GC-MS法分析、鉴定枇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技术简单易行,操作简便,为枇杷叶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基础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黄晓霞  左任英  程小毛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247-10248,10286
[目的]以枇杷2年生实生苗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良好水分处理(100%田间持水量)、中度干旱处理(70%田3"q持水量)和重度干旱处理(50%田间持水量),比较枇杷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特性对不同程度土壤干旱的响应。[结果]干旱处理尤其是50%田间持水量使得植株叶片膜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在0.05水平显著增加,同时增加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结论]枇杷可以通过激活抗氧化酶系统及累积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特性来积极应对干旱。  相似文献   
20.
枇杷叶总黄酮的超声波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鹤峰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5):449-452,455
为研究枇杷叶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采用超声波提取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料液比为考察因素,对枇杷叶总黄酮的提取条件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并且测定了枇杷叶总黄酮对DPPH.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枇杷叶总黄酮的提取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0%,超声提取温度为80℃,超声提取时间为75 min,料液比为1∶30;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枇杷叶总黄酮的抗氧化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