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3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酒石酸铁法对枣果中提取得到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天然多酚类物质进行了总含量测定,并应用HPLC等色谱方法,将枣果中的天然多酚类物质进行了逐级分离纯化,从而确定了其多酚物质的种类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经酒石酸铁法测得的枣果中多酚的总含量为10.35mg/g。经薄层层析、聚酰胺柱层析、HPLC等方法依次分离得到的枣果中多酚类物质中主要含有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其含量分别为55.35、38.41μg/mL。  相似文献   
42.
为对藤椒果皮的冷榨油饼粕(以下简称饼粕)中多酚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到微波辅助提取饼粕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微波处理360s,乙醇φ=50%,微波功率400W,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的多酚得率为6.83mg/g;进一步优化多酚纯化工艺得到条件是采用AB-8树脂填料柱色谱,将质量浓度为1.50mg/mL,pH 4的样品以1.00mL/min的流速上样,吸附平衡1h,用φ=60%乙醇以1.00mL/min的流速进行洗脱,最终饼粕多酚的纯度由35.70%提高到76.30%。采用典型体外抗氧化体系对比分析饼粕多酚、藤椒多酚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表明,饼粕多酚和藤椒多酚在还原力(较低质量浓度下)和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的表现上优于BHT,但在清除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能力的表现上相对较弱。藤椒冷榨油饼粕中含有一定量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及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3.
以武夷肉桂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3种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做青过程中做青叶内蛋白质及其SDS-PAGE、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做青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其各可溶性蛋白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随做青强度增大而加快;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做青强度增加对多酚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同工酶谱显示做青处理及萎凋处理均能促进多酚氧化酶E2同工酶活性的增强。酯酶同工酶各谱带活性在做青过程中活性均较强。文中对多酚氧化酶和多酚类物质与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提出可以不导致做青叶细胞质膜通透性急剧增大,引起多酚类物质显著下降作为乌龙茶做青适度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4.
(1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 230022;2淮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安徽淮南 232001)  相似文献   
45.
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茶叶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中茶多酚是最重要有效成分之一。结合近20年来有关茶多酚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茶多酚生物学活性,茶多酚的应用及展望。  相似文献   
46.
[目的]优化樟子松树皮多酚与亚铁离子螯合的工艺参数。[方法]通过水体系合成法建立了樟子松树皮多酚与亚铁离子螯合的工艺,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螯合工艺方法,得到螯合率较高的环状螯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试验得到最佳螯舍工艺条件为螯合pH为6.8,质量比为3.1:1,螯合温度为43.6℃,此工艺条件下樟子松树皮多酚与亚铁离子螯舍率可达到(39.16±0.89)%;通过紫外光谱分析研究表明,樟子松树皮多酚与亚铁离子发生螯合反应,导致其原有结构发生改变,反应产品呈螯合物特征结构。[结论]研究可提升松多酚以及亚铁离子的生物效价。  相似文献   
47.
茶叶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中茶多酚是最重要有效成分之一。结合近20年来有关茶多 酚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茶多酚生物学活性,茶多酚的应用及展望。  相似文献   
48.
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时问、液料比、乙醇浓度时玫瑰茄干花萼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多酚较优提取范围.结果表明.通过贡献率法计算出在试验范围内各因子对多酚提取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用频率分析法得到多酚提取率高于1.01%的优化条件是:温度71.82~75.56℃,时间1.508~1.704 5 h,液料比26.095~27.645倍,乙醇浓度44.24%~51.12%,提取率是1.22%.  相似文献   
49.
Blood coagulation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zymogens that can be converted by limited proteolysis to active enzymes lead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thrombin. Fresh plasma and human thrombin was incubated with extracts from berries of Aronia melanocarpa or seeds of Vitis vinifera (0.5; 5; 50 μg/ml). The in vitro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both extracts prolonged clotting time and decreased the maximal velocity of fibrin polymerization in human plasma. Moreover thrombin incubation with both extracts results in the inhibition of amidolytic activity of this enzyme. It gives hopes for development of diet supplements, which may be preventing thrombosis in pathological states.  相似文献   
50.
Wagner H 《Fitoterapia》2011,82(1):34-37
The longstanding, successful use of herbal drug combinations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demands that we find a rationale for their comparative pharmac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superiority to isolated single constituents. The synergistic efficacy of these combinations can be evaluated and verified by Berenbaum's isobole method, followed by clinical studies performed in comparison with synthetic standard drugs. There are many examples of mono- and multi-extract combinations used presently, which exhibit synergistic efficiency based on multi-target mechanisms of action. Among the natural products, gallocatechins of green tea and curcuminoids of ginger are the presently favoured polyphenols for a possible future use in co-medication with antibiotics and standard anticancer drugs. The main targets were found to be COX 1 + 2, NF-κB, and membrane glycoproteins that belong to the ATP-binding cassette (ABC) transporter fami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