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2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4篇
  5篇
综合类   393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194篇
植物保护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为评价木霉Trichoderma spp.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的储存性能及应用效果,采用稀释涂平板法测定了保存过程中木霉Tr-92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的存活率以及在黄瓜叶片上的定殖能力,并采用盆栽试验法比较了2种木霉制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木霉厚垣孢子制剂贮存180 d时孢子存活率达到72.8%,显著高于分生孢子制剂的42.2%;喷施后7 d,木霉厚垣孢子制剂和分生孢子制剂在黄瓜叶片上的定殖数量分别为1 580个/cm~2和1 490个/cm~2,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厚垣孢子制剂定殖时间大于分生孢子制剂;1 000倍稀释的木霉厚垣孢子制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达99.20%,与嘧菌酯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在喷施后7 d和12 d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分生孢子制剂。研究表明,木霉厚垣孢子制剂的储存性能和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均显著优于木霉分生孢子制剂。  相似文献   
812.
为探究天然抑菌成分土槿皮乙酸对胶孢炭疽菌有丝分裂的影响,以多菌灵为药剂对照,以其亚致死剂量(EC30)处理了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通过DAPI荧光染料染色观察了孢子萌发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在正常萌发过程的0~4 h,发生2次核分裂,之后菌体核分裂为1次/h,至12 h时共发生了10次核分裂;10 mg/L多菌灵处理胶孢炭疽菌12 h,菌体共发生了4次或5次核分裂,自第2次核分裂起,每次细胞核分裂的时间较未经药剂处理延迟5 h左右;5 mg/L土槿皮乙酸处理条件下,菌体12 h内共发生了7次核分裂,且自第3次核分裂后,每次核相发生变化的时间较未经药剂处理延迟3 h左右。可见,土槿皮乙酸能够抑制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过程中细胞核的分裂,这可能与其抑制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及导致菌丝异常生长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13.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桑菌核病是果桑最主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桑葚.桑树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菌核随桑葚落地,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盘内子实体上生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雌花上,菌丝侵入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814.
部分禾本科植物Neotyphodium属真菌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2006年3-7月从上海、江苏、安徽和山西等省(市),采集鹅观草Roegneria、早熟禾Poa、黑麦草Lolium、羊茅Festuca、雀麦Bromus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等冷季型禾本科植物共计1 487株。内生真菌的总检出率为54.3%,江苏省和山西省禾本科植物的检出率分别高达55.5%和69.0%。这些省市的许多禾本科植物都含有Neotyphodium属真菌,说明Neotyphodium属真菌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以分离自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 12株Neotyphodium属真菌为材料,详细研究了我国干旱地区Neotyphodium属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在PDA平板上生长很快,21 d生长12.5~37.2 mm;分生孢子梗长14.9~23.2 μm,基部宽1.9~3.1 μm,顶端小于1 μm,通常基部或近基部有隔膜;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卵圆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6~5.9) μm×(2.1~3.4)μm,与其它已知Neotyphodium属真菌形态差异显著,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15.
【目的】研究对羟基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致病性的化感促进作用机制。【方法】采集三七道地产区云南省文山州种植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三七根系土壤,采用HPLC技术、宏基因组学技术,结合酶学研究方法,分析对羟基苯甲酸对尖孢镰刀菌的化感作用。【结果】未种植过三七的1年生、2年生、3年生土壤样品中对羟基苯含量不同,分别为3.48、3.95、2.22 mmol/L。自然生长状态下三七种植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同时伴随着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种群密度升高。当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含量为2.61 mmol/L时,土壤中镰刀菌种群密度最高,为20.94%。随着对羟基苯甲酸含量的增加,土壤中镰刀菌种群密度下降,当其含量为5.11 mmol/L时,镰刀菌种群密度仅为1.057%。中等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2.5~5.0 mmol/L)促进尖孢镰刀菌生长,其菌落直径与对照相比升高,菌落颜色在培养24 h后呈现紫色,菌丝生长较对照稍绵密,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分生小孢子的生成;促进了尖孢镰刀菌果胶酶的活性,其中浓度为2.5 mmol/L时,果胶酶活力为1.02 U/(mL·min);在2.5~10.0 m...  相似文献   
816.
研究草莓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适宜萌发条件,为草莓白粉病菌发生、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以活体保存的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aphanis)的分生孢子为试验材料,在室内进行不同pH值、碳源、温度、湿度、光照等处理,研究其对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最适pH值为7;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佳萌发温度为25℃,致死温度达到42℃以上10 min分生孢子停止萌发;连续24 h光照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2%葡萄糖处理环境下有助于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综合分析表明,草莓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最适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5℃和42℃10 min,喜中性、高湿环境,在葡萄糖、光照充足的环境下有利于草莓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该研究结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菌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17.
为研究异核性分生抱子能否发轫稻恶苗病菌异核现象。在试验室内采用人工诱变的不同营养缺陷突变菌株所强制地合成的异核体,能产生极少数异核性分生孢子,指示其可能发轫异核现象,在大田内情况如何,还待研究。  相似文献   
818.
羊肚菌(Morchella spp.)成功实现大田栽培后,其栽培过程中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而形成菌霜。纯培养条件下羊肚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及萌发成为研究重点。为实现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室内获取,通过模拟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室外栽培条件,从培养容器、培养基组分、覆盖物种类、覆盖厚度及覆盖时间这5个方面研究六妹羊肚菌分生孢子产生的室内条件。结果显示:用六棱形玻璃罐头瓶(底径7.6 cm,口径6.6 cm,高9.8cm,容积280mL)为容器,以体积比1︰1的土壤(含水量20%)和PDA为培养基,接种六妹羊肚菌菌丝块20d后,在菌落表面覆盖厚度为1.5cm的无菌湿润河沙,可在室内获得分生孢子,每平方厘米分生孢子产量为(2.37±0.63)×106个。  相似文献   
819.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820.
近几年来,吉林省洮南市玉米种植面积日益加大,重、迎茬现象也比较严重,另外受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条件的影响,玉米病害种类较多,发生也越来越严重,对玉米的丰产、稳产以及玉米的品质构成很大的威胁,需要适时防治,才能保障农业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