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4篇
  免费   691篇
  国内免费   732篇
林业   1142篇
农学   419篇
基础科学   67篇
  1460篇
综合类   3291篇
农作物   350篇
水产渔业   851篇
畜牧兽医   986篇
园艺   180篇
植物保护   821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378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404篇
  2019年   431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371篇
  2016年   463篇
  2015年   407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560篇
  2012年   525篇
  2011年   610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461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91.
针对紫花苜蓿田杂草,选用咪唑乙烟酸、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和乙氧氟草醚4种除草剂,研究了不同除草剂和浓度对苜蓿产量和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咪唑乙烟酸、高效氟吡甲禾灵均能提高苜蓿产量,咪唑乙烟酸2 000 m L·hm-2、高效氟吡甲禾灵700 m L·hm-2增产效果最好,喷施乙氧氟草醚明显抑制苜蓿生长;咪唑乙烟酸、精喹禾灵、乙氧氟草醚能明显降低杂草种类。从物种重要值来看,马唐、马齿苋、稗草等属于较难防除杂草;喷施除草剂对杂草群落产生了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随药剂浓度的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从试验结果综合判断,除草剂最佳选择为咪唑乙烟酸2 000 m L·hm-2,其次为高效氟吡甲禾灵700 m L·hm-2。  相似文献   
992.
碱性肥料对香蕉枯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针对我国香蕉主产区蕉园土壤酸化、 微生物环境恶化,香蕉枯萎病严重泛滥和肆虐,严重威胁产业等问题,通过施用碱性肥料改善蕉园土壤酸性及微生物环境,从而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促进香蕉健康生长。【方法】以重病区蕉园土壤为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碱性肥料对土壤微生物及香蕉枯萎病发生情况的影响。试验设碱性肥料(AF)和常规肥料(CCF)2种肥料处理,每种肥料设低量(L1)、 中量(L2)和高量(L3)3个施肥量,同一施肥量处理的氮、 磷、 钾总用量相等。于2013年3月6日移栽香蕉苗到营养钵, 130 d后待各处理香蕉发病明显时采集土壤及植株样品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 1)施碱性肥料能显著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常规肥料处理的香蕉发病率为78%,而碱性肥料处理的仅为33%。2)碱性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影响,土壤中的真菌数量AF处理明显少于CCF处理,而细菌、 放线菌数量则显著高于CCF处理,因此AF处理土壤的香蕉尖孢镰刀菌明显减少。3)试验期间碱性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较常规肥料处理提高了0.75个pH单位,而土壤EC值比常规肥料处理低47.76 μS/cm。4)土壤pH值与土壤中古巴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OC)的数量及香蕉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 细菌数量与FOC数量、 香蕉枯萎病发病率、 病情指数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土壤中FOC和真菌数量与香蕉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5)香蕉生物量随着碱性肥料和常规肥料用量的增大而增加,但碱性肥料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应用碱性肥料不仅可以为香蕉提供氮、 磷、 钾养分,而且能改良蕉园土壤酸性从而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环境,有效防控香蕉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从青藏高原祁连山地区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耐低温原油降解菌YF28-1(8),其降解率为(57.90±3.86)%,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及16S rRNA同源性分析进行初步鉴定,确定该菌株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重量法对原油降解菌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解菌YF28-1(8)对原油中的烷烃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但对直链烷烃具有较强的生物降解作用。该菌株的最适降解条件为:初始pH 7.5、温度30 ℃、接种量800 μL,培养8 d后生长量及降解率达到最大值,吐温80的添加只略微提高了菌株降解率。  相似文献   
994.
2013年2月-2013年12月,对浙江钱塘江桐庐段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的底栖动物按季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6种,主要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及节肢动物3大类组成,软体动物种类数占优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结果显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湖沼股蛤(Limnoperna lacustris)和齿吻沙蚕(Nephthys sp.)为主要优势种。底栖动物可归纳为4个摄食功能群--滤食收集者、牧食收集者、刮食者和捕食者,其中,滤食收集者的密度和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375±17372)m-2和(29572±13197)g·m-2。方差分析显示,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性季节差异,但存在极显著的空间差异。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 设置的6个断面4个季节均可分为A,B两个组群,A组群在春、夏、秋季均包含了断面Ⅰ、断面Ⅵ、断面Ⅴ和断面Ⅳ,B组群包含断面Ⅲ和断面Ⅱ,而冬季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995.
不同防治措施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防治措施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花椰菜地害虫防治和天敌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和化学农药防治区,按5点随机取样,记录植株和地面所有节肢动物的数量。在田间定点埋放盛有洗衣粉水溶液的玻璃瓶调查在地表活动的节肢动物种类及数量,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同防治措施下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差异。【结果】在广州花椰菜地共调查到节肢动物87种,其中植食性害虫29种,捕食性天敌54种,中性昆虫4种。防治措施明显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及其数量。不施药对照区的捕食性天敌、植食性害虫和中性昆虫的数量均高于其他两种施药防治处理区,不同处理区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及其个体数为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化学农药防治区。花椰菜地植食性昆虫功能类群的优势集中性以花椰菜苗期为最小,成熟期最大;捕食性天敌的优势集中性在不同防治区同样以苗期相对较小,而在不施药防治对照区花椰菜各生育期,其大小接近一致;在施药防治区,捕食性天敌的优势集中性表现出波动现象。在花椰菜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防治措施区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不同。整个生育期优势度指数0.1的有烟粉虱、桃蚜、小菜蛾、菜青虫、前凹狼蛛、拟环纹豹蛛和八斑鞘腹蛛。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防治区和花椰菜各生育期之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各指数之间的变化趋势相似。群落整体多样性指数随花椰菜生长而增大,至中后期达到最大,此结果与田间群落的发展动态相吻合,在不同防治区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为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化学农药防治区。均匀度指数在不同生育期和防治处理区的变化程度相似。害虫亚群落多样性与群落整体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其多样性指数在花椰菜生长中后期达到最大。不同防治措施区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为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化学农药防治区,其中以化学农药防治区花椰菜苗期为最小。均匀度在花椰菜苗期为最大,而后随花椰菜生长而减小。捕食性天敌亚群落多样性在花椰菜各个生育期和防治处理之间变化相对平稳。地表节肢动物的调查表明,两种药剂处理区所施药剂对地表节肢动物的杀伤较大。同时,从地表节肢动物数量和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动态来看,地表中性昆虫对捕食性天敌前期的定殖有一定的作用。蜘蛛与植食性昆虫、中性昆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捕食性昆虫与中性昆虫之间也具极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些功能团之间在数量上具有较好的跟随效应。捕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相关未能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药剂防治措施虽然能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但也使天敌数量相应减少。地表中性昆虫对捕食性天敌前期的定殖有一定的作用,药剂防治能影响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生物农药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小于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索不同温度及pH条件对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及菌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完善菌系培养方法,促进其应用开发利用。【方法】以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10℃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45代、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15代,分别获得多组不同代数(F)、不同温度(T)和pH(P)条件下的菌系。测定各复合菌系发酵液pH、玉米秸秆降解率及纤维素酶活,评价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利用PCR-DGGE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菌群组成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在10℃条件下经连续继代培养40代和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继代培养获得的不同复合菌系发酵液pH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趋近中性;玉米秸秆降解率在27.59%-32.53%,除F40显著高于F5外,其余无显著差异;纤维素酶活性呈高代菌系大于低代菌系,温度4-10℃和pH 6.0-9.0条件下,对复合菌系产酶有促进作用,纤维素酶活为1.34-1.84 IU·mL-1;复合菌系的纤维素酶在较低的温度和较宽的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酶促反应温度15-30℃和pH 4.0-9.0内仍保持80%以上的纤维素酶活力;复合菌系F5-F45、T4-T30和P6.0-P9.0的DGGE条带差异不显著,表明菌系的菌种组成稳定;而在偏酸(pH=4、5)和偏碱性(pH=10)条件下继代培养,复合菌系秸秆降解率和纤维素酶活均显著降低,菌种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性质与功能稳定性。PCR-DGGE共检测到18个条带,其中关键菌株分别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Azonexus hydrophilusdAzospira oryzaeArobacter cloacaeCellvibrio mixtusBacillus tequilensisClostridium populeti subsp. Mixtus和Clostridium xylanolyticum。【结论】复合菌系GF-20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经过多代继代培养,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玉米秸秆分解活性和菌种组成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7.
黄文振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0):150-153
选择上海环城绿带的典型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了环城绿带复层植物种类与群落组成,探讨了群落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外环绿带植物种类丰富,调查的植物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53科83属97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4属4种,被子植物49科79属93种。整个绿带呈现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高、乔木优势度大的多样性格局,不仅增加了群落稳定性及物种多样性,更提高了生态景观效果。绿带普遍采用乔-灌-草自然混交林式与模纹式相结合的配置结构,不仅丰富了生态景观,也提高了群落稳定性,降低了养护成本。  相似文献   
998.
为促进堆肥腐熟、缩短堆肥周期,通过平板初筛及酶活测定,从腐烂竹子、玉米秸秆中获得4株酶活性较高纤维素降解菌并混合培养,得到理想组合Cro-2/Bam-Q/Bam-3/Bam-1,其内切葡聚糖酶(CX)、外切葡糖酶(C1)、β-外切葡萄糖苷酶(CB)及纤维素全酶(FPA)活性分别为12.54、14.65、7.71、11.98 U,均高于单一菌株酶活性。对混合菌群产酶底物优化结果表明,当沼渣与水稻秸秆11混合,麸皮为氮源时,可有效提高混合菌群产酶活性。  相似文献   
999.
旨在采用微灌技术对环湖区混播人工草地进行节水灌溉试验的观测研究,探索环湖区人工草地对灌溉条件响应,为环湖区混播人工草地管理和持续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光伏扬水系统进行微喷灌节水灌溉试验,调查群落结构,计算地上和地下植物量。研究表明:植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为灌溉区大于对照区;水分充足条件下能促进植物茎叶的生长,而干旱有利其根部的发育;灌溉可有效提高环湖区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产量。可见水分的增加抑制了退化草地指标种生长,有利于草地恢复,环湖区人工草地对灌溉条件具有较好响应。  相似文献   
1000.
以转基因耐盐碱棉花、转基因抗病棉花和转基因抗旱棉花3种转非抗虫基因棉花为材料,研究不同表达性状的转基因棉花种植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转基因棉花在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上与其对照受体棉花无显著差异(P0.05)。转基因棉花与其对应受体间的群落相似性指数均较高(73.18%~77.65%),食物网结构参数上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3种转非抗虫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结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