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正>锦鲤(Cyprinus carpio)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鲤属,是风靡世界的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之称[1]。近年来,因国内众多养殖户和投资者青睐锦鲤市场并得以发展迅速,投资和消费市场广泛重视锦鲤行业,锦鲤作为地区政府调整水产养殖结构的首选品种之一,将成为  相似文献   
12.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是我国特有的银鱼种类,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近年来其资源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为了解太湖新银鱼遗传背景,本研究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江苏省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4个太湖新银鱼野生群体共144尾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太湖新银鱼Cyt b基因序列共发现29个变异位点,定义25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682±0.03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231±0.00021;4个群体中,高邮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d: 0.609±0.078; π: 0.00094± 0.00027),太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d: 0.343±0.107; π: 0.00075±0.00033)。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太湖新银鱼群体间遗传差异(71.53%)大于群体内遗传差异(28.47%),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统计检验表明,骆马湖群体与太湖、高邮湖和洪泽湖群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子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进化图分析显示,25个单倍型形成2个明显的地理分支,一支由太湖群体、高邮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组成,另一支由骆马湖群体组成。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图分析表明,太湖新银鱼历史上发生过群体扩张。整体来看,太湖新银鱼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应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议将太湖、高邮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作为整体进行管理和保护,骆马湖群体单独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基于rDNA ITS序列研究蚌科6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以及ITS2序列研究了江苏地区蚌科(Unionidae)6种常见贝类——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背角无齿蚌(Anodneta woodiana woodiana)、扭蚌(Arconaialanceolata)、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以及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6种蚌的ITS1序列长度介于354~439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2.7%;ITS2序列长度介于287~354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1.2%。对6种贝类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ITS1的比对长度包括501个位点,其中有364个变异位点和99个简约信息位点;ITS2的比对长度包括381个位点,其中有259个变异位点和66个简约信息位点。以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分析6种贝类的系统发生关系,贝类明显聚合为3个类群:类群Ⅰ包括三角帆蚌(H.culingii)和背瘤丽蚌(L.leai),类群Ⅱ包括扭蚌(A.lanceolata)和圆顶珠蚌(U.douglasiae),类群Ⅲ由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和褶纹冠蚌(C.plicata)组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预测, 并对预测到的ipu-miR-143靶基因进行生物学鉴定。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 斑点叉尾 微管相关蛋白基因RP/EB家族EB1基因的3′-UTR区具有ipu-miR-143的潜在作用位点。结合对几种近缘物种中RP/EB家族EB1基因和miR-143的进化保守性进行分析, 推测ipu-miR-143在斑点叉尾 中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因此, 本研究将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3′-UTR(含有miR-143靶位点)构建到pMIR-REPORTTM Luciferase载体的下游, 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鉴定。采用HEK293CCK两种细胞进行细胞转染, 两种细胞中转染miR-143 mimics组荧光相对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共转染miR-143 inhibitors, CCK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8.27±1.02)与对照组相比(5.44±1.55)显著上调(P<0.05); HEK293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6.30±1.19)与对照组(4.26±0.84)相比有所上升, 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miR-143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本研究旨为后续深入研究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地区5个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种群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ISSR技术分析江苏地区5个三角帆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用10条ISSR引物对5个三角帆蚌种群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选取其中5条扩增条带多、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对5个群体(无锡太湖、洪泽湖、南京江浦、兴化1、兴化2)共121个个体进行扩增分析。[结果[通过ISSR扩增共获得70个DNA片段,大小在200~2000bp,其中61个位点表现多态性,多态位点比例为87.14%。5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2599~0.3144,平均值为0.2901,Shannon信息指数在0.3922~0.4663。南京江浦养殖种群的2种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0.3144和0.4663,而无锡太湖野生种群的最低为0.2599和0.3922。[结论]三角帆蚌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种群:5个三角帆蚌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RAPD技术对江苏省及上海地区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0个幼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5个谱带(200~2 000 bp),其中77个表现出多态性,占66.96%,遗传多态度在0.039 6~0.115 3之间,说明该蟹类遗传变异水平较低;遗传距离在0.064 7~0.270 7之间,说明各群体间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为(19.5±0.5)℃条件下,测定了丁香酚对(40.50±1.04)g锦鲤幼鱼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丁香酚对锦鲤幼鱼的麻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经历了从轻度麻醉、中度麻醉到深度麻醉的行为变化;随着丁香酚浓度的逐渐升高,锦鲤幼鱼达到麻醉状态所需时间逐渐减少,而后需要的苏醒时间逐渐增加。建议在锦鲤幼鱼麻醉实践操作中,采用浓度为30~40 mg/L丁香酚进行麻醉。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精子低温保存方法的初步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精子活力为标准,通过对4种保存液下黄颡鱼精子保存效果对比,筛选出保存效果较佳的基础保存液,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温度(0 ℃和4 ℃)、不同青霉素浓度和添加抗冻剂与否的条件下保存液保存效果做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渔用任氏液保存效果较佳,提高青霉素浓度(通常为0.5×104 ~1.0×104 IU /ml,使用2.0×104 IU /ml),添加抗冻剂(6%DMSO),在添加抗冻剂条件下降低温度(由4 ℃降为 0 ℃)均可明显提高保存效果,在最优条件(0 ℃、2.0×104 IU青霉素/ml、6%DMSO)下,12 d内能保持80%的精子活性.人工授精试验证明了经保存的精子能正常用于人工繁殖,且授精效果与新鲜精液精子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作者就我国名、特、优水产经济动物的主要养殖对象及现状,提出了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应注意的问题,并指出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业其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20.
工厂化无土微流水黄鳝养殖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集约化养鳝方式,与静水有土饲养法相比,因有流水,改善了水质,增加了水中的溶氧,具有养殖密度大、生长快、质量高、成本低、起捕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