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21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53篇
  18篇
综合类   225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29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辽宁省白头翁叶斑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辽宁省药用植物白头翁叶斑病的发生危害、症状描述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头翁叶斑病是由银莲花壳二孢(Ascochyta anemones Kab..et Bub.)真菌侵染所致。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本文初步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4号的发现及其致病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型9(简称G22-9)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仪陇县的小麦品种川麦42上检测到,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省65县(市、区)。其出现频率从2009年的0.11%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0.56%。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性以及近年来的出现频率和分布范围衡量,预测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优势小种。2016年经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会商决定,将G22-9致病类型正式命名为条中34号。条中34号小种的出现和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以及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今后应加强对该小种动态监测和抗病育种的预见性,及早调整品种布局,采取作物结构调整和药剂包衣(或拌种)等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3.
文中采用查阅资料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野生有毒植物水分生态型、生活型、有毒部位、有毒化学成分、分布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共有野生有毒植物351种,隶属于187属67科,占内蒙古野生维管植物全部科、属、种的50.0%、27.5%、15.5%;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共272种,占总种数的77.5%,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294种,占总种数的83.8%。有毒植物在草原分布最多,有163种,其次是草甸、森林、山地。全株有毒的植物249种,占总种数的70.9%。植物有毒化学成分复杂,含生物碱类的植物最多,共120种,含甙类的植物次之,114种。  相似文献   
104.
我国热带地区藤黄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热带地区藤黄科(Clusiaceae)植物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了解该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用途以及资源利用现状,为藤黄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在关键民族地区进行植物调查等方法,主要记录藤黄科植物的采集地和藤黄科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以及藤黄科植物在原著居民中的当地名和传统用途。对我国热带不同民族地区的藤黄科植物进行整理分类,并对其传统用途进行归纳,使藤黄科植物在少数民族中的食用、药用价值推广开来,推动我国热带民族地区藤黄科植物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05.
试验旨在阐明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和F(prostaglandin F,PGF)对体外培养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影响。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第4代细胞以1×106个/孔接种于6孔板,以10-7mol/L PGE2和PGF分别预处理细胞24 h,以100 ng/mL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细胞4、8和12 h后分别提取RNA和总蛋白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检测COX-1与COX-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OX-1 mRNA表达量在PGE2单独作用4、8和12 h后显著上调(P<0.05);COX-2 mRNA表达量在PGE2单独作用4和12 h后显著上调(P<0.05),PGE2单独处理使COX-1、COX-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8和12 h时COX-1 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LPS刺激后COX-1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LPS刺激后4、8和12 h时COX-2 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LPS刺激后COX-2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与LPS单独处理组相比,LPS+PGE2处理组在8和12 h时COX-1和COX-2 mRNA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同时COX-1和COX-2蛋白表达量也显著上调(P<0.05)。PGF在LPS未刺激和刺激后对COX-1和COX-2 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仅在PGF单独处理8和12 h后COX-1 mRNA表达量上调(P<0.05)。两种激素联合处理与各自单独处理及LPS单独刺激相比,对COX-1和COX-2 mRNA表达具有一定的协同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6.
为研究杉木凋落物对杉木种子萌发及酶活性的化感作用,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以杉木种子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浓度的杉木凋落物浸提液处理,进行杉木种子发芽试验,通过对杉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相关酶活性的测定,比较不同杉木凋落物浸提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低浓度杉木凋落物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以10 g·L-1的浸提液处理的种苗综合指标最好,但随着浓度的增加,杉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幼苗的根长、茎长、叶长和鲜重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强,其中根长对杉木凋落物浸提液的反应最敏感;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杉木幼苗的SOD活性呈下降趋势,CAT活性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MDA含量整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高浓度的MDA含量与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综合各项指标表明,不同浓度杉木凋落物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总体上起到低促高抑的作用,且高浓度杉木凋落物浸提液导致杉木幼苗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功能的絮乱,可见随着杉木凋落物浸提液浓度的上升,其对杉木种苗的化感作用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7.
1发展和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业尚属个体分散经营形式,国家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种子管理机构,种子工作是"就地评选,就地推广",种子生产是农户自行留种。农业合作化以后,开始提倡田间块选、穗选留种。  相似文献   
108.
为探明土壤水对旱地作物产量形成的有效性,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农田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能够增加作物生长期间总蒸散量(ET),麦-豆和豆-麦两种轮作序列下春小麦田和豌豆田的总蒸散量均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加秸秆覆盖(TS)。传统耕作土壤棵间蒸发量(E)均高于保护性耕作,春小麦田的土壤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S>T>NT>NTS,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E/ET)依次为53.8%,48.8%,37.2%,34.9%;豌豆田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TS>NTS>NT,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依次为44.1%,40.9%,35.1%,33.3%。蒸散量及腾发比与产量和WUE在其主要受影响的月份呈正相关关系,且产量与WUE随蒸散量与腾发比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9.
菌糠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食用菌废弃菌糠的资源量及其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其消化率和饲用安全性等进行了阐述,简要概括了菌糠在畜禽日粮中的应用效果,并简单介绍了其加工调制方法及其在生产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和事项.  相似文献   
110.
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技术,在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非亲和互作的SSH文库基础上,从条锈菌侵染的小麦水原11叶片中首次分离出一个含CBS结构域蛋白的基因,暂命名为TaCDCP1(Triticum aestivum CBS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TaCDCP1包含一个完整的65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17个氨基酸。推测该基因拟编码的蛋白具有2个CBS保守结构域,不含跨膜区且无信号肽,定位在叶绿体基质内;经过同源比对,小麦TaCDCP1氨基酸序列与大麦、水稻和玉米等的同源序列的相似性较高;该基因表达量在小麦叶中显著高于在根和茎中;在小麦与条锈菌的非亲和、亲和组合中,TaCDCP1基因均受到条锈菌诱导,分别在接种后18 h和96 h达到表达高峰,非亲和组合表达量在侵染前期(接种后18~48 h)高于亲和组合,而在侵染后期(接种后96~120 h)低于亲和组合;外源植物激素脱落酸诱导该基因上调表达,苄基腺嘌呤,乙烯,赤霉素,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处理后其表达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抑制;TaCDCP1在低温和干旱条件下表达量上升,在机械伤害和高盐处理下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表明TaCDCP1可能通过脱落酸等信号途径参与小麦对条锈菌的防御反应,同时参与低温和干旱环境下的信号转导途径。这些结果对于明确CBS结构域的功能以及CBS结构域蛋白尤其是TaCDCP1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