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4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底质类型对中国明对虾存活、生长及行为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内营造半精养、精养养殖模式,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底质类型(未添加底质、水泥底、全沙底、沙泥底和砂砾底)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存活、生长及行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精养模式下,中国明对虾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在各底质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精养模式中未添加底质处理组实验虾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低,沙泥底处理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高,分别达到100%和12.9%/d.两种养殖模式下,底质类型对中国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半精养模式沙泥底处理组实验虾的SGR最高,是未添加底质处理组的1.39倍;而精养模式未添加底质处理组的SGR最高,达到1.94%/d,但其与全沙底和沙泥底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底质类型对实验虾的行为特征亦有显著影响(P<0.05),半精养模式沙泥底处理组实验虾的寻(摄)食虾比率和运动率在投喂饵料前后均最高,而攻击频率在投喂饵料前于全沙底处理组中最高,投喂饵料后则在未添加底质处理组中最高,达到4.5次/(ind.h),但其与沙泥底和砂砾底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精养模式下,投喂饵料前全沙底处理组实验虾的寻食虾比率和攻击频率最高,而运动率在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饵料后实验虾的摄食虾比率在未添加底质处理组中最高,而在砂砾底处理组中最低,运动率和攻击频率则在沙泥底处理组中最高.综合分析表明,底质的添加有利于提高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存活,且底质添加后实验虾能够根据不同底质环境进行行为的调节与整合.在本研究的4种底质类型中,中国明对虾更偏好于泥含量为30%的沙泥底质.  相似文献   
22.

 2010-2011年对莱州湾莱州海域和招远海域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水平和垂直拖网调查, 以期为研究人工鱼礁对产卵鱼类的诱集效果以及对鱼卵和仔稚鱼的庇护效应等提供参考资料。调查结果表明: 2010年调查海域共采集鱼卵16 088粒、仔稚鱼2 487, 隶属于7141919, 其中, 鱼卵样品以鲱形目(Clupeiformes)最多, 鲻形目(Mugiliformes)次之, 而仔稚鱼样品以鲻形目最多, 颌针鱼目(Beloniformes)次之; 2011年共采集鱼卵9 948粒、仔稚鱼1 778, 隶属于4142121, 其中, 鱼卵和仔稚鱼样品均以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 鲱形目次之。2年间莱州和招远调查海域鱼卵样品的唯一优势种均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 仔稚鱼样品均以油 (Sphyraena pinguis)优势度最高, 但两海域均不存在仔稚鱼优势种。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稳定性以夏季最高, 春季次之, 人工鱼礁区的鱼类浮游生物量多于非礁区。综合分析认为, 人工鱼礁区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较高, 但多为低级小型鱼种, 人工鱼礁对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效果需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23.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和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诱集作用,依据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和大型海藻调查结果,以海黍子、孔石莼、带形蜈蚣藻、石花菜和小珊瑚藻5种优势藻类,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2种优势鱼类以及人工鱼礁模型为研究对象,于室内实验水槽观察了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幼鱼在海藻和模型礁中的行为反应和分布。结果显示,水槽中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时,实验鱼密集出现在水槽边缘区(A9),分布率分别为75.71%±7.79%和73.63%±4.41%。放入模型礁和海藻丛后,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出现短暂的排斥反应,然后迅速聚集其中;2种鱼对带形蜈蚣藻的响应时间最短[(12.75~21.00)s],对模型礁的响应时间最长[(66.50~151.25)s];带形蜈蚣藻聚集许氏平鲉用时最短[(151.50±8.14)s],海黍子聚集大泷六线鱼用时最短[(56.00±2.53)s];大泷六线鱼对模型礁的聚集时间为(216.25±5.59)s,远低于许氏平鲉(1343.50±5.38)s;2种鱼在模型礁中的停留时间远长于海藻丛,且大泷六线鱼的停留时间(211.85±7.96)s长于许氏平鲉(199.75±16.82)s。海藻丛和模型礁对2种岩礁性幼鱼的诱集效果明显,实验区幼鱼的分布率由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前的0.91%~8.78%上升到4.21%~31.42%;高密度带形蜈蚣藻和海黍子的诱集效果最好,对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聚集率分别达到30.42%±1.14%和31.42%±1.74%,而低密度小珊瑚藻的诱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4.
2016年8月,现场调查并分析了山东省威海市双岛湾海域的海草资源及其生态特征,发现分布面积为442.19hm2的海草床,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和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 2种。鳗草的分布面积约为434.46 hm2,占总面积的98.3%,主要分布在双岛湾中部东侧及海参池,其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2±9.2) shoots/m2和(337.7±17.5) g 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面积约为7.73 hm2,占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双岛湾湾口东侧及向东约3 km的近岸礁石浅水区,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其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89.1±17.1)shoots/m2和(605.9±18.1) g DW/m2。双岛湾海草床平均水深约为1.6 m,鳗草草床底质坚硬,平均底质粒径约为(4.3±0.2)mm。本调查表明,双岛湾海草床受到陆源污染物排放、围海养殖和捕捞作业等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提出了保护双岛湾海草床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海草床现有资源提供数据补充。  相似文献   
25.
为解决当前褐牙鲆(Paralicthys olivaceus)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对养殖密度难以把握的问题,在水温(20.0±0.4)℃、空气充氧与纯氧充氧模式下,探讨溶解氧和养殖密度对小规格(1.26±0.45)g与较大规格(14.00±2.10)g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这2种规格褐牙鲆幼鱼的最适养殖密度,并通过线性回归法,建立了褐牙鲆幼鱼最适养殖密度的标准曲线.运用.NET C#开发了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的褐牙鲆幼鱼工厂化养殖密度优化软件,初步实现在人机交互界面上对褐牙鲆幼鱼合理养殖密度的查询.  相似文献   
26.
中国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及可行性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分析世界海洋牧场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国海洋渔业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论述了中国开发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在渤海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几点建议,建议对渤海水域进行整体长远规划,在近岸较深水域投放以增殖底栖和近底层鱼类为主的人工鱼礁,在适合网箱养鱼的近岸或内湾水域投放人工藻礁,在旅游城市近岸海域建设音响驯化型海洋牧场,最终在渤海海域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大牧场。  相似文献   
27.
移动声源对鲤、草鱼的诱引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我国淡水水域的养殖对象大多为中、底层鱼类 ,仍主要采用传统渔具捕捞。其缺点是受底质、水深、环境以及水流等因素限制 ,要求鱼群较集中 ,劳动作业强度大。为了改进传统的捕捞作业方式 ,本研究利用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参考音响驯化技术的有关参数 ,结合投饵用 4 0 0Hz正弦波连续音移动声源对鲤鱼 (Cyprinuscarpio)、草鱼 (Ctenopharyngodonidellus)进行诱引驯化试验。结果表明 ,最初放声时 2种鱼均产生惊愕反应 ,迅速离声源而去 ;但驯化 6d后 ,鲤、草鱼在放声后迅速游向声源 ,聚集率均为 10 0 %。经移动声源驯化 6d后 ,鲤、草鱼能够跟随声源迅速移动 ,跟随率均为 10 0 % ,平均跟随时间分别为 19.8s和 2 0 .2s。t检验证实 ,2种试验鱼跟随时间无显著差异 (a =0 .0 5 ) ,说明鲤、草鱼对移动声源的诱引反应敏感。本研究成果旨为音响驯化技术在淡水渔业中的应用及新渔具渔法的研制开发提供更进一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金乌贼荧光标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标志方法,对更好地评价金乌贼增殖放流效果和渔业资源现状非常重要.以金乌贼为实验对象,利用荧光物质茜素络合指示剂(Alizarin Complexone,ALC)浸泡金乌贼幼体,对其内壳进行标志,所用荧光染色剂浓度为(6.0~8.0)×10-3%,浸孢染色时间24 h.将标志组和对照组的金乌贼幼体分别暂养于1.5 m×1.5 m×1.5 m水泥池30 d,后将暂养的幼体放养于面积为2 667 m2的室外土池,并在60 d后,将平均胴背长达91.4mm(对照组)、87.6 mm(标志组)金乌贼幼体移入室内水泥池越冬,整个实验历时210 d.实验期间,分别在标志后15、30、45、60、90、210 d对金乌贼进行随机取样,解剖出内壳观察标志色保留状况并对金乌贼生长发育及存活率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标志金乌贼的成活率为100%;方差分析显示,标志组和对照组金乌贼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P0.05);210 d后内壳骨针部仍清晰保留初染时的半椭圆形淡紫色圆圈;实验所采用的ALC内壳标志方法操作容易,可一次性大量进行标志处理,鉴别简单,无需借助其它仪器,肉眼便可直接观察到标志色,并且标志色保持率高,保留时间长,是一种理想的标志金乌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针对2013年和2014年采自青岛胶州湾的209尾铠平鲉(Sebastes hubbsi)样本开展了年龄、生长和种群繁殖力研究。耳石轮纹结构的年龄鉴定结果显示,铠平鲉的年龄分布范围为1~+~7~+龄,2~+~4~+龄为优势年龄组(77.5%)。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8×10~(-5) L~(2.797)(R~2=0.861)。Von Bertalanffy体长生长方程为L_t=131.4×[1-e~(-0.269(t+2.697))],体重生长方程为W_t=63.6×[1-~(e-0.269(t+2.697))]~(2.797)。其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1~+~3~+龄为快速生长期;(2)3~+~6~+龄为成熟稳定期;(3)6~+龄以后为高龄衰老期。所采样本的性比(2.12︰1)明显偏离1︰1(P0.05),雌性个体样本数在各体长段均高于雄性个体。性腺指数(GSI)和肝脏指数(HSI)变化趋势相反,肝脏可能为其性腺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绝对怀卵量波动于482~6166粒,平均值为3266粒;相对体长怀卵量显著低于卵生鱼类,表明卵胎生鱼类体内胚胎发育、孵化的护卵方式可能使其以较少的怀卵量即可维持种的延续。结合拐点年龄对应的拐点体重及50%性成熟体长,建议以体长80 mm、体重20 g作为铠平鲉的开捕标准,以维护青岛胶州湾铠平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0.
金乌贼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受精卵, 对孵化后1~56日龄金乌贼幼体的胴背长、胴宽、体质量、骨板壳长、壳宽及骨板层数进行了测量, 分析了金乌贼幼体早期发育特征和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特征。结果表明, 金乌贼幼体早期发育过程中, 胴背长、体质量和骨板层数分别与日龄呈指数关系, 但由于器官发育的逐步完善和饵料生物种类的转变, 早期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两个发育阶段骨板层数的增长率均显著小于1(P<0.05), 因此骨板层数不能成为判定其日龄的指标。胴体和骨板的生长均出现异速生长的特点, 表明金乌贼有关运动的重要器官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研究结果验证了在头足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功能器官亦存在异速生长的假设, 并为金乌贼种苗的人工培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