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0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43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包先明  何园球  胡锋 《土壤》2004,36(5):565-567
本文研究了江西红壤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种养结合的农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情况。结果表明,在农田亚系统中营养物质水平有较大的提高,N、P、K都有积累,尤其是P的积累量比较高。农田亚系统的稳定度比较高,而猪场的稳定度相对较低,物质大部分靠外界的投入。系统的结构不完善,潜伏一定的不稳定性和生态脆弱性。  相似文献   
22.
摘 要: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二月兰生长,及其翻压后后茬花生产量和养分累积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溉和施肥可显著促进二月兰生长。在绿肥季,不论施肥与否,灌溉处理均可显著提高二月兰的生物量和N、P、K养分含量, NPW(绿肥季施氮磷肥和灌溉)和CKW处理(绿肥季不施肥,只进行灌溉处理)的二月兰生物量和N、P、K养分含量分别比相应的未灌溉处理提高了66.47%和63.97%、76.95%和32.36%、88.31%和9.80%、21.71%和15.56%。二月兰翻压的养分还田量为91.04~260.23 kg/hm2,约占花生季化肥总养分的27.59%~78.86%。与冬闲处理(CF)相比,不同施肥和灌溉处理的绿肥翻压均促进了花生产量和养分累积,及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其中以EN处理的提升效果最明显。周年等养分条件下,花生季35.00%氮和/或42.86%磷肥料前移至绿肥季,可明显促进绿肥养分还田量的增加,后茬花生产量不同程度增加(增幅22.82%~41.18%)。综上,在适量灌溉和施肥条件下,二月兰生物量明显增加,进而促进后茬花生产量增加及养分累积。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绿肥农田应用及化肥减施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3.
曹新国  黄一飞  胡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59+10766
[目的]分析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宣F116S(Orza sativa L.)的特征特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宣F116S是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0年利用宣69S为母本、培矮64S为父本杂交选择育成的,2011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为充分了解其特征特性,在选育鉴定过程中,采用分期播种试验和相关指标测试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宣F116S育性稳定,花粉镜检以无花粉败育为主,败育率99.98%,套袋自交结实率100.00%;开花习性较好,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较高,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合力强。[结论]宣F116S适合配制早熟和中熟杂交中籼组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加强优质原种繁育、优选父本配组和配套安全生产技术,有利于不育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24.
P.Barré等认为温带地区自然土壤中,由于植物根系将下层土壤中的钾和硅向上搬运,减缓了上层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伊利石)脱钾和脱硅过程,致使其长时间地存在较多的伊利石类矿物。本文旨在了解热带地区土壤中这一假设是否也存在,以海南琼北地区发育于由不同年代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土壤(1×104a,(9.0±2.0)×104a,(14.6±0.9)×104a,64×104a,(133±18)×104a,(181±8)×104a)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了其黏土矿物的变化情况,结合土壤钾、硅、活性硅的分析结果,发现伊利石类矿物仅存在于(133±18)×104a以前的土壤中,表层土壤中钾和硅的含量高于下层的土壤,活性硅含量随成土年龄而降低。为此,我们认为:P.Barré假设在热带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在具有一定的生物复钾和复硅条件下,在成土初期也会存在,但最终会由于土壤强烈的脱钾和脱硅作用而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25.
设施蔬菜栽培长期施用过量化肥,往往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及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因此,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本研究在野外调控试验的第3年采集作物和土壤,研究了施用不同有机物料条件下,接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对设施菜地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有机物料施用下接种赤子爱胜蚓均显著地提高了黄瓜和菠菜的产量,其中在施用腐熟牛粪+食用菌渣条件下接种赤子爱胜蚓效果最显著。此外,在腐熟牛粪和腐熟牛粪+食用菌渣施用条件下,接种赤子爱胜蚓显著地提高土壤的硝态氮(NO3–-N)、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代谢熵(q CO2),而在施用商品有机肥的处理中,接种赤子爱胜蚓仅显著地提高了土壤NO3–-N和q CO2。本研究促进了对蚯蚓在设施农业生态系统中服务功能的理解,并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6.
农田土壤中残留和滋生多种病原菌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显著的安全隐患,开展针对性的生物修复研究十分迫切。噬菌体疗法靶向灭活土壤中病原菌的技术为修复此类污染土壤提供了全新途径。本研究以南京城郊某奶牛场牛粪堆积池周边,粪肠杆菌和假单胞菌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为例,首先筛选和纯化获得两株专一型噬菌体(YSZ1和YSZ5),再人为加速其宿主谱的表达过程,获得对应的多价噬菌体(YSZ1R和YSZ5K),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形态、核酸、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等)鉴定,结果表明:在水相和污染土壤中不同噬菌体对于同步灭活病原菌的能力依次为YSZ5KYSZ1RYSZ5YSZ1,并且施用多价噬菌体疗法有助于维护和改善修复后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噬菌体疗法靶向灭活土壤中多种病原菌提供切实可行的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27.
氮沉降引起红壤酸化加剧和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采用休耕植物自然演替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同时,针对氮沉降造成的土壤酸化,通过施石灰来调控土壤pH,以期加速土壤生态恢复进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能够指示土壤恢复措施的影响。为探究氮沉降背景下,石灰施用措施对休耕红壤生态功能的恢复效果,以高强度农作休耕地上最初出现的优势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根际为研究对象,研究模拟氮沉降(0kg·hm~(–2)、45kg·hm~(–2)和90kg·hm~(–2))下施石灰(0 kg·hm~(–2)和110 kg·hm~(–2))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降低了各类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量、革兰氏阴/阳性细菌比及香农多样性指数。在没有额外施氮的处理中,施石灰降低了各类群微生物PLFA量。而氮和石灰交互作用下,各类群微生物PLFA量均随氮沉降量增加而增加。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石灰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最为强烈;模拟氮沉降和施石灰通过综合影响土壤pH、养分有效性及植物—微生物养分竞争而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总之,模拟氮沉降下施用石灰措施能够改善休耕红壤生境,降低因氮沉降造成的酸化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危害,加速土壤生态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28.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不同发生层有机C含量及其储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 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有机C的积累过程还处于稳定增长的阶段,特别是施有机肥处理(OM和NPKM)其增加趋势与利用年限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各施肥处理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有机C含量都呈如下的顺序:A>P>W1、W2,表现出随着剖面的加深有机C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C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随着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C储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剖面4层(A、P,W1和W2)土壤有机C储量都表现出NPKM>OM>NPK>CK的趋势,施入有机肥促进了土壤有机C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9.
围垦对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吴明  邵学新  胡锋  蒋科毅 《土壤》2008,40(5):760-764
在杭州湾南岸典型滨海湿地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采集不同围垦年代的自然湿地土壤和围垦后利用土壤,研究了湿地土壤有机质、N和P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围垦利用对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表层全P含量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围垦5年、25年和50年土壤全P含量比未围垦光滩分别增加12%、25%和76%;土壤有机质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围垦5年和围垦25年土壤有机质相比未围垦光滩分别减少14%和50%,围垦50年则比未围垦光滩增加87%;土壤全N的分布趋势和有机质基本一致。对养分剖面分布的分析表明,围垦及其利用等人为干扰活动对养分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全N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在土壤中N主要是以有机N的形态存在,而全P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不显著。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中有机质、N素等养分含量有较为明显的关系,有机质、全N与物理性黏粒(<0.01mm)的各组分都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中P素与土壤质地的关系则并不是很密切。研究表明,围垦及其利用引起的土壤水分和质地等物理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围垦历史是影响湿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香薷属植物在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唐明灯  胡锋  吴龙华  骆永明 《土壤》2008,40(5):698-705
香薷属植物应用于重金属修复经历了矿区植物资源调查和比较、室内模拟研究、田间规模修复以及修复后处置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植物修复技术的完整体系。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把生态修复模式、品种驯化及诱导剂"配方"应用到香薷属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提高修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