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3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温度和Cd2+浓度对黑鲷进行96h急性试验,测定其肝脏内SOD和CAT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温度试验组SOD活性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再回升的趋势,26℃处SOD活性最高;CAT活性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9℃处达到最大值;0.5mg/LCd2+浓度组SOD和CAT活性随温度上升都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6℃处;5.0mg/L Cd2+浓度组soD活性值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再回升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6℃处,CAT活性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26℃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32.
柴油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沈盎绿  沈新强 《海洋渔业》2005,27(4):314-318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柴油处理液对斑马鱼死亡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380号柴油处理对斑马鱼的96h半致死浓度为450mg/L;低浓度的柴油处理对斑马鱼肌肉中SOD和CAT活性起诱导作用,而高浓度则起抑制作用,在处理浓度为300mg/L时SOD和CAT活性达到最高值,在试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毒理兴奋"作用。建议以斑马鱼肌肉中SOD和CAT活性变化作为水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从而达到评价水生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33.
2017年10月-2018年4月逐月采集长江口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运用胃含物分析法分析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以及营养级,探讨其在长江口抱卵繁殖期间的摄食规律。结果表明:雌蟹摄食率、食物饱满指数、平均胃饱满度系数等3项指标具有明显的月份变动,抱卵前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0-11月份(秋季)最高,12-2月份(冬季)最低;抱卵后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2-2月份(冬季)最低,3-4月份(春季)最高。洄游期的雌蟹抱卵前后饵料来源多样,包括水生植物、藻类、甲壳类、多毛类、鱼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卵、颗粒碎屑等。其中,藻类、颗粒碎屑和甲壳类为抱卵前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68.13%、54.76%和19.05%;藻类、颗粒碎屑和水生植物为抱卵后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70.35%、73.91%和25.39%。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存在显著差异(χ^2=21.57,P<0.05),对差异贡献最大的饵料组成是颗粒碎屑(χ^2=8.32)、甲壳类(χ^2=5.49)和水生植物(χ^2=4.02)。雌蟹抱卵前后的营养级分别为3.60和3.10,平均营养级为3.35,属于第三营养级动物。  相似文献   
34.
对6种棱鳀属(ThryssaCuvier1829)鱼类共21个个体的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经比对校正得到572bp的基因片段,共检测到8个单倍型,棱鳀属6个种所有单倍型之间共存在8个插入/缺失;此外有99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87个;多态位点比例为17.3%;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6;A+T含量(53.6%)明显高于C+G含量(46.4%),序列表现出明显的T偏倚。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介于0.4%[黄吻棱鳀(T.vitrirostris)与中颌棱鳀(T.mystax)]到11.33%[黄吻棱鳀与赤鼻棱鳀(T.kammalensis)]之间。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us)和欧洲鳀(Engraulisencrasicholus)为外群构建的NJ树和ML树中,赤鼻棱鳀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是最早分化出来的种;进化树显示,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支持形态学得出的赤鼻棱鳀最先分化的结论,认为中颌棱鳀和黄吻棱鳀可能为同一个种,至于汉氏棱鳀(T.hamiltonii)和杜氏棱鳀(T.dussumieri)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35.
石首鱼科鱼类种类繁多,形态相似,难以确定种属界限,一些种类的归属尚未确定。本文获得了中国沿海石首鱼科9属13个种合计48个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长约484 bp,共检测到28个单倍型,170个变异位点。结合来自GenBank的5种石首鱼科鱼类的相应片段序列通过模式验证后构建最大似然进化树。根据所得分子生物学数据并结合已知形态学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果:银牙鱼或和红牙鱼或同属于一个亚科,而尖头黄鳍牙鱼或不属于牙鱼或亚科,并推测尖头黄鳍牙鱼或可能属于拟牙鱼或属或者黄唇鱼亚科;叫姑鱼亚科和石首鱼亚科是石首鱼亚科中较早分化的种类;黄姑鱼属有可能不属于白姑鱼亚科,而可能归于一个新的亚科。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36.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甲壳动物口足目(Hoplocarida)和十足目(Decapoda)中虾类的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分布,探讨优势种、地形地貌、水团、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变化对这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口足目2种和虾类17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是6月的关键种,口虾蛄是9月的关键种.6月和9月2类优势甲壳动物平均质量密度分别为41.14 kg/km2和32.36 kg/km2,尾数密度为18.41×103ind/km2和10.66×103ind/km2.质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即调查水域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6月,种问分布较均匀,物种数多,多样性指数值(H')较高;9月,在群岛外侧,由于口虾蛄在质量密度上形成单一优势种,导致质量多样性指数下降;但在尾数密度上,种间分布较均匀,尾数多样性指数值明显高于质量多样性指数值.无论是在6月还是9月,高密度区均出现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特别是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影响的海域.瓯江北口外的冲淡水水团是形成瓯江口北侧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密度、种数和多样性低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冲淡水势力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瓯江订海域口足目和虾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104-112]  相似文献   
37.
研究了不同浓度Hg2+对细叶蜈蚣草(Egeria najas)叶绿素(Ch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氢酶(CAT)的分子毒理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Hg2+可以抑制细叶蜈蚣草CAT和SOD的酶活性,从而破坏其抗氧化防御系统,Hg2+对细叶蜈蚣草生化毒理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建议可以用细叶蜈蚣草的CAT活性变化作为水环境监测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8.
菹草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池塘中菹草着生藻类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 ,共 5 0属 6 8种 ;常见优势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菹草整个生活史中 ,着生藻类的平均着生密度以硅藻门最大 (2 9.90× 10 3 ind ./cm2 ) ,其次为绿藻门 (16 .87× 10 3 ind ./cm2 )和蓝藻门 (13.5 2× 10 3 ind./cm2 ) ;就平均生物量而言 ,硅藻门 (70 .2 0 μg/L)较其他藻类高得多。着生藻类的着生与菹草生长相互抑制 ,着生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39.
菹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留  沈盎绿 《内陆水产》2004,29(4):22-23
菹草为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多年生沉水草本.别名虾藻、扎草。茎细长,茎长20~100cm,有的可长至200cm,略扁平,多分枝,侧枝短,色白而微绿或微赤.节缢缩。叶互生,呈披针形,叶长3~9cm,宽4~8cm.先端钝圆,无柄,基部近圆形或狭,鲜绿色至黑绿色.边缘常皱褶呈波状,并具有不易发现的细锯齿,但当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40.
本文采用生理盐水浸提法从大豆,蚕豆,绿豆,豌豆中提取PHA,并用PHA+秋水仙素对卿鱼进行体内注射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发现四种豆类PHA制备鲫鱼染色体标本平均有丝分裂指数为绿豆(3.41%)>大豆(2.60%)>豌豆(1.74%)>蚕豆(0.74%),并以绿豆为材料 提取PHA,研究了不同PHA注射剂量,不同处理时间和不同秋水仙碱配伍剂量对鲫鱼肾细胞平均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PHA注射剂量以1ml/100g较好,分裂指数为3.41%,秋水仙碱的配伍剂量以200ug/100g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