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为掌握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基于2021年4—12月开展的产卵场综合调查获取的鳀样品及其鱼卵密度数据,运用Garrison重心分布法阐释鳀产卵洄游分布特征及其主产卵期;通过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的构建,分析主产卵期内鳀卵密度与同步获取的海水表层温度(SST)、海水表层盐度(SSS)、海水表层叶绿素浓度(Chla)、浮游动物丰度(Fd)、浮游植物丰度(Fz)和深度(Depth)等6个环境因子,以及时间(月份,Month)和空间(经纬度、Lon和Lat)因子之间关系,并识别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海域内鳀产卵期较长,由4月持续至11月,5—8月为主产卵期,其中,5—6月为产卵盛期。鳀产卵场规模和位置时空变化明显,时空因子与鳀卵密度分布呈密切非线性相关(累积偏差解释率为48.1%),(SST, SSS) (18.7%)和Depth (5%)次之。鳀产卵期适温范围较广,产卵场分布表现出高温高盐(低温低盐)增效作用和高温低盐限制作用。产卵初期(4月),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较低,产卵重心位于海洋岛东南侧深水区;盛期(5月底—6月初)在SST主导下,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至年内最高值,核心产卵场位于石城岛–庄河河口一带海域;此后,随着辽南沿岸水系盐度的下降,高温低盐的抑制作用使SSS因素主导产卵鱼群避开沿岸海域,鳀产卵场迁移至外海深水区,7月后位于30~50 m等深线之间;9—10月鳀繁殖活动基本结束,10月鳀卵仅零星分布于调查海域,直至12月未有鳀卵采获。研究可为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研究及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2.
2005年4月~2006年7月期间,在黄海中南部水域采集了8种重要的经济鱼种和小型饵料鱼种(小黄鱼、赤鼻棱鯷、凤鲚、黄鲫、皮氏叫姑鱼、黑鳃梅童、棘头梅童和细条天竺鲷)以及8种无脊椎动物(脊腹褐虾、鹰爪虾、葛氏长臂虾、中华管鞭虾、口虾蛄、日本枪乌贼、火枪乌贼和双斑蟳),共计5510尾样品.通过对这些种类的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探讨了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种间差异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黄海生态系统中的16种重要生物资源种类间的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根据脂肪和能量含量将其分为3组:(1)赤鼻棱鳀、凤鲚和黄鲫属于脂肪和能量含量较高的鱼类,平均脂肪含量为8.24%,能量含量为7.15kJ/g;(2)小黄鱼、皮氏叫姑鱼、黑鳃梅童、棘头梅童和细条天竺鲷属于脂肪和能量含量相对较低的鱼类,平均脂肪含量为4.82%,能量含量为5.46kJ/g;(3)无脊椎动物的脂肪和能量含量最低,平均脂肪含量为1.81%,能量含量为3.78kJ/g.各种类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以脂肪和能量含量变化最为显著,脂肪含量的季节变幅最高达207%,能量含量的季节变幅最高达58%.  相似文献   
33.
渔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行业之一。在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渔业一直是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一。天人合一观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曾渗透于我国传统渔业的整个历史和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良性影响,使得古代的渔业资源虽饱历人事代谢、自然剧变而大体保持平衡稳定生态状况持续良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民族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反观现在人们倡导天人  相似文献   
34.
南黄海春季鳀和赤鼻棱鳀的食物竞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黄海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及其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IsoSource软件计算了两者饵料的质量贡献比。发现二者食物来源较为一致,其中仔稚鱼对鳀和赤鼻棱鳀的质量贡献率分别为42%~50%和53%~70%,是两者的首要能量与营养源。在获得食物贡献比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食物重叠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法3种方法,针对5种不同的摄食条件,依次对鳀与赤鼻棱鳀的食物重叠度进行计算。其中在饵料平均贡献比条件下,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都在70%左右,计算偏差≤5%。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食物竞争主要是针对仔稚鱼展开的,两者间存在显著的食物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35.
黄海重要饵料鱼种矢耳石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鱼类矢耳石的形态结构稳定,具有种的特征,且坚硬不易被消化,其形态特征可用于鱼类胃含物分析中的种类鉴定。本研究选取黄海"简化食物网"中的30种重要饵料鱼种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各种类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这30种重要饵料鱼种的矢耳石中形态结构相似的有7组:赤鼻棱鳀和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和斑鳍天竺鱼,多鳞鱚和少鳞鱚,皮氏叫姑鱼和白姑鱼,黄姑鱼和小黄鱼,黑鳃梅童鱼和棘头梅童鱼,以及矛尾鰕虎鱼和六丝矛尾鰕虎鱼,本研究为胃含物分析等基于耳石形态的种类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进一步更广泛深入地研究和认知鱼类的耳石形态,近缘种耳石形态特征的量化研究,以及同一种类耳石形态的地理变异等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种类的鉴别,对提高胃含物分析的准确度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6.
根据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两年的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探捕调查结果,对延绳钓渔获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延绳钓渔获物以金枪鱼为主,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等3种金枪鱼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75·9%。“海欣”船延绳钓作业的平均日产量为(994·8±19·9)kg/d,上钩率为(12·5±0·3)ind/103钩。主要目标鱼种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466·9±13·9)kg/d和(190·6±7·2)kg/d。探捕期间日产量的月间差异显著(P<0·001),6~8月为渔发汛期,日产量较高;2~5月为相对淡季,日产量较低。探捕区南部的平均日产量最高,与中、北部比较差异显著(P<0·001);东部平均日产量与西部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7.
根据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VPA)对黄海鳀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鳀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2001年鳀鱼生物量情况推荐,F↓(0.1)为0.7时  相似文献   
38.
白令海阿留申海盆区狭鳕当年生幼鱼数量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夏季白令海狭鳕资源调查期间,作者等应用声学/拖网评估调查方法,首次发现阿留申海盆区有大量当年生狭鳕幼鱼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当年生幼鱼主要分布在海盆区东北部,密集区位于东白令海陆架斜坡与公海区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2)鱼群主要栖息于中上层80—120米处,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3)7月份海盆区东北部幼鱼鱼体长度为29—47毫米,而南部波哥斯洛夫岛附近的鱼体长度仅为11—17毫米,系两个不同产卵期鱼群的子代;(4)幼鱼主要栖息层的水温为3—5℃,盐度为32.9—33.1,其分布与陆架斜坡地理环境和饵料生物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39.
黄海中南部水域鳀鱼脂肪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5月黄海中南部水域鱼 (Engraulisjaponicus)的调查资料 ,分析其脂肪含量与叉长、性别以及水分含量的关系。产卵前期 (5月)、产卵盛期 (6月 )和越冬期 (1月 )脂肪含量同叉长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 ,而在产卵中后期 (7~ 1 0月 )无显著相关性。在 5~ 1 0月雌性脂肪含量比雄性高 ,其中 5月差异最大。不同季节、不同性别的脂肪和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0 .0 1 )。脂肪和水分含量变化幅度很大 ,分别为 0 .54 %~42 .97%、36.31 %~ 85 .45%。产卵前期平均脂肪含量最高 ,产卵盛期和越冬期较高 ,产卵中后期最低  相似文献   
40.
黄渤海春季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强  王俊  陈瑞盛  李忠义  孙坚强  金显仕 《水产学报》2012,36(11):1685-1693
为了解黄渤海甲壳类动物资源状况, 于2010年5月采用底拖网调查, 对黄渤海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渤海共捕获甲壳类32种, 其中虾类18种, 蟹类13种, 口足类1种; 不同海区优势种类组成差异较大, 脊腹褐虾在各海区均为优势种, 是黄渤海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甲壳类物种之一; 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平均相对资源密度组成进行研究, 各海区甲壳类生物量均以蟹类密度最高, 黄渤海蟹类平均相对资源量为2.97 kg/h, 丰度均以虾类密度最高, 黄渤海虾类平均资源密度为1 825 ind/h; 对黄渤海甲壳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 各海区生物量排序为黄海北部>黄海南部>黄海中部>渤海; 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 无论根据生物量还是丰度, 黄海南部的多样性指数最高, 黄海中部的多样性指数最低; 对各海区甲壳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研究, 毗邻海区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相似性指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