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128篇
农学   104篇
基础科学   58篇
  189篇
综合类   630篇
农作物   77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194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10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保温箱的材料有木板、水泥、铁皮的3种,其规格为长98-100厘米,宽46-48厘米,高44-46厘米。以上3种仔猪保温箱因材料不同各有利弊。木制的因导热性差,保温性能强,保温效果最好,但容易损坏;水泥和铁制的因导热性能强,容易散热,保温效果较差,但坚固耐用。以上保温箱配合灯泡热源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2.
从系统理论出发,详尽地阐述了水土保持林的营造理论。根据水土保持的目的和原则,综合论述了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水土保持林的配置、树种选择和造林技术措施等理论,并指出了今后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的趋势。  相似文献   
43.
了解植物的叶面积,对于计算植物生产率、研究气体交换现象、测定林冠郁闭度等许多方面有用。叶面积计用于测定植株上摘下的或连在小枝上的一片阔叶的面积是有效的。然而,问题是缺乏直接测定全株总叶面积的方法。Grier 和 Waring(1974)、Snell 和 Brown(1978)等人的研究表明,木本植物叶的生物量与茎中输导组织的横切面面积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因为叶表面积和干重之间的关系紧密,所以,叶或针叶面积与边材面积也是紧密相关的(Rogers Hinckley,1979;Waring 和 Others,1977)。于是,只要测出树干中边材面积,就可估算全株叶面积。我们在研究森林树木的耗水量及其在水文循环中的作用方面,需要叶面积的资料。就洛基山中部的亚高山森林树种来说一般缺乏这些资料。研究株冠各个部分的气体交换现象。还需估计叶的垂直分布。叶面积和茎的输导组织面积的相关性,可能是以株冠的需水量与茎的导水能力之间的生理平衡为基础的。于是可以设想,不仅可以确定全树冠的叶面积与该树冠之下茎的  相似文献   
44.
低效林人工改造技术浅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低效林概念、类型和特征分析入手,对低效林人工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方法进行了论证,并介绍了几种成功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45.
通过调查摸清了永泰县古树名木的现状,表明全县有776株古树名木,分属24科、39属,53种。同时分析了古树名木分类、分布特征、树种价值、历史文化、科研、经济价值。提出了古树名木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6.
不同桉树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7个桉树无性系在3个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个桉树无性系在本区表现良好,不同桉树无性系间在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本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为尾赤桉201-2,其次为尾巨桉3229和尾圆桉184-1;海拔在300 m以下的适宜种尾赤桉201-2、尾圆桉184-1、尾巨桉3229等,海拔在300~460 m的适合种尾赤桉201-2和巨桉。  相似文献   
47.
收集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专业2007-2013年推行毕业论文导师制以来共770篇毕业论文相关信息,同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影响毕业论文成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科生导师制极显著提高了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P0.01);导师制下,毕业论文题目类型、导师个人和导师职称显著影响毕业论文成绩(P0.05),而毕业论文题目来源、导师学历和导师是否为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无显著影响(P0.05)。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引进优秀高水平博士人才、提高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制定完善的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并进行周密的组织,均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8.
以7种睡莲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探讨影响其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7种睡莲叶绿体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相似,基因组序列富含A/T碱基,密码子第3位碱基以A/T结尾为主;有效密码子数(ENc)分别为40.14~61.00、40.14~61.00、40.55~57.61、39.77~57.61、39.55~57.30、39.56~61.00和40.10~61.00,均明显大于35,表明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ENc-plot、PR2-plot和中性绘图分析表明,它们的叶绿体密码子偏好性形成受自然选择、碱基突变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自然选择起主导作用。通过同义密码子RSCU值分析,发现以A/T结尾的高频密码子27个,以G/C结尾的低频密码子26个,进一步依据密码子RSCU和△RSCU值,最终确定出4个最优密码子。此外,基于7种睡莲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特征RSCU值、CDS序列及其全基因组序列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3种方法构建的物种间进化关系相似,均划分为2大分支,其中Nymphaea alba var.rubraNymphaea alba、Nymphaea ampla、Nymphaea capensis、Nymphaea jamesonianaNymphaea lotus划归第1分支,Nymphaea mexicana单独形成第2分支。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物种内遗传关系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氮(N)沉降下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氮磷释放和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情况,为揭示亚热带高海拔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未来大气N沉降的影响下养分循环的变化趋势提供参考。【方法】以滇中亚高山高山栎林(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利用尼龙网袋法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开展模拟N沉降下高山栎林凋落叶、凋落枝原位分解试验,设置4个N沉降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CK,N 0 g/(m2·a))、低氮(LN,N 5 g/(m2·a))、中氮(MN,N 15 g/(m2·a))和高氮(HN,N 30 g/(m2·a))。测定不同处理凋落叶、凋落枝C、N、P残留率的变化,并分析N沉降1年后凋落叶、凋落枝及土壤中C、N、P含量以及C/N、C/P、N/P的变化,最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凋落叶、凋落枝和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N沉降下,凋落叶、凋落枝的C、N、P释放模式分别为直接释放、富集 释放、缓慢释放,凋落叶C、N、P释放速率较凋落枝快。N沉降抑制了凋落物(叶、枝)中C、N、P的释放,与CK相比,N沉降1年后,凋落物C、N、P残留率分别增加了1.70%~10.15%,8.45%~23.96%,3.11%~15.78%。N沉降1年后,与CK相比,N沉降处理均增加了凋落物(叶、枝)和土壤中C、N、P含量,且对凋落物(叶、枝)C、N影响达显著水平;N沉降均降低了凋落物和土壤中C/N、C/P值,且对凋落物C/N影响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N沉降下,凋落叶和凋落枝C、N、P含量均与土壤中N、P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P对凋落物化学计量的影响较大,土壤N次之,土壤C则影响最小。【结论】在大气N沉降的背景下,滇中区域高山栎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N、P养分释放受到了抑制,土壤中的N、P含量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及养分释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明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为云南坡耕地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2019-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等高反坡阶措施(2个不同坡度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样地)与原状坡耕地无处理(1个未扰动的对照样地)两种处理方式,通过野外定位监测方法,分别在玉米播种前及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使用时域反射仪(TDR-300)在坡上、坡中、坡下3个坡位随机选点测定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并分析作物群体光合势(LAD)、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的相关响应。【结果】等高反坡阶措施下玉米群体光合势(LAD)高于对照样地,其中以坡中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平均增幅为19.3%,且在生长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LAD并持续较长时间;等高反坡阶样地玉米蒸腾速率(Tr)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但净光合速率(P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高于原状坡耕地样地;等高反坡阶样地土壤水分表现为坡中>坡下>坡上,布设该措施后土壤水分增高,平均增幅为24.4%,同时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以及中效水和易效水的占比(90%);LWUE与Pn、LA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径分析表明,Pn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对玉米LWUE起主导作用,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Pn和土壤水分,进而获得较高的LWUE。【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坡耕地土壤水分,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并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可以提高作物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并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进而为玉米干物质生产奠定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