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85篇
畜牧兽医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初步探讨急性低温胁迫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VC)对珍珠龙胆石斑幼鱼HPI(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作用,以初始体质量为(50.40±0.4)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配制VC含量分别为0、38、76、152、304 mg/kg的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在养殖12周后进行急性低温(17°C)胁迫实验。结果显示,D38组增重率显著高于D152和D304组。不同水平VC对幼鱼生长无显著作用;不同水平VC对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素(EPI)和皮质醇(cortisol)浓度均无显著性变化;D0和D38组皮质醇浓度应激后均显著高于应激前。血清T3浓度随VC水平增加呈上升趋势;T4浓度不受VC水平的影响。各组T3、T4浓度在应激前后无显著差异;血清TSH浓度随VC水平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应激后各组TSH浓度均显著高于应激前。各组间肝脏GCK和HK浓度均不受VC水平影响,除D76组外,其他各组应激后GCK浓度均显著低于应激前;D76组HK浓度应激前后差异显著。急性低温胁迫后,各组肝脏PEPCK浓度均低于应激前,其中D38和D304组应激前后差异显著。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VC对急性低温胁迫下珍珠龙胆石斑鱼HPI轴相关激素酶活性可进行调控,并对鱼体甲状腺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使胁迫后的鱼体达到生理稳态平衡,增强鱼体耐受性。  相似文献   
42.
比较了两种加工工艺对饲料(D1、D2)颗粒物理性状的影响,并用其投喂初始体重为16 g的大菱鲆幼鱼64 d,比较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D2组饲料平均颗粒直径、平均百粒重和水中稳定性显著高于D1组(P0.05),但其吸水性、堆积密度和沉降速度显著低于D1组(P0.05)。D2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摄食率及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1组(P0.05)。大菱鲆对D2组饲料中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D1组(P0.05),但对粗脂肪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投喂18 h后,养殖水体中N、P含量均有了显著升高,D2组每升水中每千克鱼产生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D1组(P0.05),但硝酸氮和总氮增加量显著低于D1组(P0.05);D2组活性磷酸盐及总磷酸盐增加量显著低于D1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加工工艺显著影响了颗粒饲料的物理性状和饲料利用,并对养殖水环境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43.
球等鞭金藻作为一种优良的单细胞生物饵料具有选育价值。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上使用的大多数球等鞭金藻品系都来源于同一株藻株Isochrysis galbana OA-3011,经过多年的地理隔离形成了不同的品系,为了揭示地理隔离对球等鞭金藻表型性状的影响,从而为球等鞭金藻的选育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对5个品系的球等鞭金藻(I.galbana FACHB-861,OA3011-QD,OA3011-LK,OA3011-AY和OA3011-LZ)的种属关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在相同条件下对5个品系球等鞭金藻培养6 d,提取基因组DNA并PCR扩增测定18S rDNA基因序列,每天定时记录各品系的OD_(660),绘制生长曲线,在进入稳定期后收获并进行生物量的测定及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18S rDNA基因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OA3011-LK、OA3011-AY和OA3011-LZ具有一致的序列,而OA3011-QD因1个碱基的差异与其他OA3011出现了分离,FACHB-861与OA3011品系亲缘关系较远;对生长和脂肪酸进行对比分析后,结果显示,5个品系的球等鞭金藻在不同的时间达到稳定期,其中FACHB-861表现出了与其他品系明显不同的生长模式。FACHB-861和OA-3011品系的生物量具有显著差异,OA3011-LK、OA3011-AY和OA3011-LZ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但特异生长率各品系间无显著差异(P0.05)。FACHB-861和OA3011-LZ的总脂肪酸(TFA)含量显著低于OA3011-LK、OA3011-QD和OA3011-AY(P0.05)。FACHB-861的脂肪酸各成分与OA-3011各品系明显不同。然而,在OA-3011各品系间脂肪酸组成也有明显差异,这表明球等鞭金藻存在广泛和频繁的数量性状表型差异。总之,地理隔离造成的这些差异为球等鞭金藻的选育提供了可行性。根据生长速度或DHA、EPA、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筛选标准初步分析显示,可对OA3011-LK,OA3011-QD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相似文献   
44.
为探讨微藻粉替代鱼油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Pallas 1788)幼鱼生长、体组成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FO),分别用裂壶藻粉(SO)、微绿球藻粉(NO)及两种藻粉的混合物(MO)替代鱼油中的DHA、EPA,不足部分用玉米油补齐,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投喂星斑川鲽幼鱼(初始体重7.35 g±0.03 g)90 d。结果显示,与FO组相比,SO组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NO组和MO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脏体比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大(P0.05);MO组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O组与MO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O组背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藻粉替代鱼油对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组分影响显著,肌肉的C16:0和DHA含量与其在饲料中所占的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973,0.967,P0.05),C14:0和C16:1n-7呈极显著正相关(r=1.00,0.996,P0.01),肝的C18:2n-6、n-6 PUFA和DHA/EPA呈显著正相关(r=0.983,0.976,0.977,P0.05),C16:1n-7呈现极显著正相关(r=0.992,P0.01);NO组和MO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较FO组显著降低(P0.05),NO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裂壶藻粉可以替代星斑川鲽幼鱼饲料中的鱼油而不对其生长和生理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星斑川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维生素D3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体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D1)、250(D2)、500(D3)、1000(D4)、2000(D5)、3000(D6) IU/kg的维生素D3(实测值:95、334、570、1076、2063、3081 IU/kg),制作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43±0.14) g仿刺参幼参56 d。结果显示,1) 维生素D3对仿刺参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D1组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D3、D4、D5组肠体比(IWR)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但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 维生素D3对体壁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粗灰分含量随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D5组达到最高值;羟脯氨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D4组达到最低值;维生素D3显著提高了体壁Ca含量(P<0.05);体壁维生素D3的沉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4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Mg含量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Fe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D5、D6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Mn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随着维生素D3添加量的增加,肠道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一元二次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初始体重为15.43 g的仿刺参对维生素D3的最适需求量为1587.5 IU/kg。  相似文献   
46.
为探讨仿刺参幼参对缬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80%、1.60%、2.40%、3.20%和4.00%的包膜缬氨酸,配制缬氨酸含量分别为0.61%(D1,对照组)、1.14%(D2)、1.46%(D3)、1.73%(D4)、2.17%(D5)和2.64%(D6)的实验饲料,饲喂体质量为(9.20±0.12)g的仿刺参幼参8周。结果显示,①添加缬氨酸对仿刺参幼参的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4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②添加缬氨酸对肠壁比和肠长比均无显著影响;③体壁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4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添加缬氨酸显著提高了体壁组氨酸、缬氨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降低了亮氨酸、异亮氨酸和酪氨酸含量;④肠道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缬氨酸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丙二醛(MDA)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D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⑤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3组蛋白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淀粉酶活力不受缬氨酸含量的影响。综上,饲料中添加适宜的缬氨酸显著提高了仿刺参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变了体壁的常规成分和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得出,体质量为9.20 g的仿刺参其配合饲料中缬氨酸最适含量为1.79%(9.18%饲料蛋白质)。  相似文献   
47.
本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39.69±0.25) g]为研究对象,探究由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和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组成的混合微藻替代鱼油对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确定混合微藻替代鱼油的适宜比例。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混合微藻,分别替代0、25%、50%和100%的鱼油,制成4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D1、D2、D3和D4),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呈下降趋势,D1、D2和D3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FE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D4组(P<0.05);肝体比(HSI)在D1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存活率(SR)和肥满度(CF)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合微藻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大菱鲆幼鱼鱼体中C20:4n-6和n-6 PUFA含量显著升高,在D4组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PA、DHA和n-3 PUFA含量随之显著下降,对照组(D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肌肉中C20:4n-6和DH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EPA和n-3 PUFA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肠道脂肪酶活力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胰蛋白酶活力也是在D3组最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1组相比,D3组肠道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力和补体C3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D1组(P<0.05),而肠道中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混合微藻替代50%的鱼油并不会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可以提高肠道的消化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旨在评价核糖蛋白替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饲料中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6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D1)中鱼粉含量为45%,通过添加核糖蛋白替代D1组饲料中鱼粉的0.5%(D2)、1%(D3)、2%(D4)、3%(D5)和4%(D6)。实验期间,每天分2次按饱食量投喂初始体重为(24.00±0.30)g大菱鲆幼鱼56 d。结果显示,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核糖蛋白替代水平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趋势,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6组(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激素(G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核糖蛋白替代1%~3%的鱼粉后,显著提高了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幼鱼肠道α-淀粉酶活性在D4和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3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D6组(P<0.05);各组间幼鱼血清白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替代组均显著提高了幼鱼血清白介素β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D4~D6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在D5和D6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在D4组显著升高(P<0.05)。血糖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D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D2组大菱鲆幼鱼48 h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6.4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1%鱼粉时,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及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细菌感染能力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9.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质水平(34.85%,40.48%,46.54%,51.54%,56.69%)的等能饲料.以初始体质量为(54.52±0.23)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为实验对象,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54 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蛋白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上升,51.54%和56.69%饲料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51.54%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1.54%饲料组的蛋白质沉积率(PRE)也显著高于34.85%、46.54%和56.69%组(P<0.05),但与40.48%饲料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为参考指标,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增重时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要量为53.56%.(2)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鱼体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的含量(P<0.05).51.54%饲料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4.85%组(P<0.05),而与40.48%、46.54%和56.69%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下降,水分含量表现出与粗脂肪含量相反的趋势.(3)饲料蛋白含量对星斑川鲽幼鱼部分血浆生化指标也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血浆总蛋白(TP)以51.54%组最高,与56.69%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34.85%、40.48%和46.54%组(P<0.05);40.48%、51.54%和56.69%组间血浆尿素氮(BU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34.85%和46.54%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星斑川鲽饲料中蛋白质适宜添加量为51.54%~53.56%.  相似文献   
50.
以新型蛋白源(大豆浓缩蛋白、脱酚棉籽蛋白、喷雾干燥血球蛋白粉等)和脱脂鱼粉为原料,通过调节饲料氨基酸水平,配制出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D0、D17、D35、D52和D69,养殖星斑川鲽,初始体重为(75.6±0.18) g。其中D0(添加58%脱脂鱼粉)为对照组,D17、D35、D52和D69分别为新型蛋白源替代配方中17%、35%、52%和69%的鱼粉用量。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共养殖60 d。结果表明:对照组(D0)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141.84%、229.88%和1.47%/d。与D0组相比,D69组WGR、PER和SGR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107.77%、186.37%和1.22%/d ,D17、D35和D52组与D0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D0)饲料系数(FCR)为0.80,D69组FCR为0.98,差异显著(P<0.05);D17、D35和D52组与D0组FCR无显著差异(P>0.05)。随新型蛋白源替代鱼粉量的增加,鱼体消化道指数(DTI)逐渐增大,D0组为2.01%,显著小于D69组(P<0.05)。各组间的肥满度(CF)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或肌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中灰分含量随鱼粉替代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及血清蛋白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血细胞比容和溶菌酶活力随新型蛋白源替代鱼粉量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条件下,在星斑川鲽幼鱼配合饲料生产中可用新型蛋白源适当替代鱼粉而不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