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为探讨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子实体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对粗毛纤孔菌甲醇粗提物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极性萃取物。选用福林酚比色法、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法、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以及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试验测定不同极性萃取物总酚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和抗氧化能力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极性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多酚提取率最高,为(10.21±0.03)%;其次是正丁醇萃取物(4.85±0.18)%,甲醇萃取物(1.85±0.04)%,石油醚萃取物(1.07±0.02)%。1000μg·mL-1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最高,为(98.17±0.60)%,其次是正丁醇萃取物(88.60±0.68)%,甲醇萃取物(50.62±1.32)%,石油醚萃取物(6.12±0.60)%。250μg·mL-1、500μg·mL-1、1000μg·mL-1乙酸乙酯萃取物的铁离子还原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2,6-二叔丁基对甲酚(P<0.05)。  相似文献   
52.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群系澳洲鲐资源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摸清东海群系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量和渔业状况,以2006年7~11月中国大型围网在东海渔获的澳洲鲐体长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2006年东海群系澳洲鲐的资源量,并分析澳洲鲐群体利用结构和资源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围网渔业利用澳洲鲐的主体为多数已产过卵的1足龄以上群体,利用结构合理;汛初(7月)可供渔业利用的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15×108尾和24×104t,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7.9×108尾和14.9×104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0.7×104 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该渔业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高开发状态,有捕捞过度迹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通过分析澳洲鲐渔业利用时期、利用结构和繁殖特征,认为即使某些年份产量超过MSY,澳洲鲐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3.
茶叶香气成分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香气是形成茶叶风味特征、决定茶叶价值的重要指标。文章综述了目前茶叶香气的成分、形成机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4.
浅说山楂     
唐敏  薛伟 《上海蔬菜》2004,(1):66-66
山楂,又称红果,属蔷薇科,是我国特有的果树。我国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都有栽培,每年秋季成熟上市。它的果实近球形,直径约为1.5cm,红色,有淡褐色斑。果味酸,稍甜,主要含有山楂酸、柠檬酸、脂肪分解酸、维生素C、黄酮、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降低血压、促进胆固醇排泄、降低血脂的作用。除鲜食外多用以制糕、酱和果糖等。  相似文献   
55.
罗汉果产业是桂林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优势产业之一。本文作者结合桂北地区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从选地、种植、搭棚、田间管理、整形修剪、授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总结罗汉果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解滨海潮间带盐沼湿地翅碱蓬生长的土壤环境,2013年7月~8月采集辽宁盘锦、辽宁庄河、天津、山东东营及江苏连云港5个不同纬度典型滨海翅碱蓬生长区域土壤,研究了其理化特征。结果表明,翅碱蓬可生长的我国滨海潮间带湿地土壤含盐量(2.5±0.5)g/kg~(19.0±6.1)g/kg、氯离子含量(1.16±0.04)g/kg~(11.27±0.3.43)g/kg、pH (7.05±0.01)~(8.96±0.01)、碱度(3.56±0.59)mmol/kg~(8.78±0.78)mmol/kg、全碳含量(7.70±1.84)mg/kg~(21.73±4.11)mg/kg,全氮含量(0.36±0.03)mg/kg~(0.87±0.04)mg/kg、无机氮含量(1.95±0.95)mg/kg~(16.10±1.57)mg/kg、速效磷含量(5.26±0.33)mg/kg~(39.98±0.61)mg/kg、速效钾含量(0.53±0.19)mg/kg~(1.77±0.01)mg/kg,其中铵氮含量(1.60±0.58)mg/kg~(8.76±0.16)mg/kg、亚硝酸盐氮含量(0.01±0.00)mg/kg~(0.11±0.00)mg/kg、硝酸盐氮含量(1.00±0.20)mg/kg~(2.54±1.09)mg/kg。土壤N:P比平均值为0.80±0.25、N:K比平均值为17.77±6.08、P:K比平均值为26.90±4.67;TC:TN比平均值为26.50±4.67。在符合这些土壤特征的滨海潮间带光滩可采用翅碱蓬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57.
运用PRIMER v6分析海南岛南部黎安湾内浮游植物群落短期变化特征,通过Brag-Curits相似性测定,建立等级相似性矩阵,分别用CLUSTER,BEST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黎安湾内共有浮游植物48属98种,丰度范围为7.92×10~5~7.5×10~6cells·L~(-1),其中,硅藻门占总量的93%~99%,甲藻门占0~5%。优势种有小环藻(Cyclotella sp.)、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海链藻(Tharassiosira sp.)、菱形海线藻(Thar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脆根管藻(Rhizosolenia fragilissima)、盒形藻(Biddulphia sp.)等。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出现明显变化,2014-11-03—2014-11-15,黎安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但养殖区和非养殖区之间未呈现显著差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与透明度、盐度以及叶绿素a相关;此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短期变化受到热带潟湖独特的环境及当地即时的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58.
采用浸泡法对铁皮石斛的拟原球茎、丛生芽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用 009%秋水仙碱处理 24h诱导丛生芽效果最佳,变异率达到 48%,死亡率为 10%。通过对叶、气孔、染色体的检测,证明变异芽为四倍体或嵌合体。四倍体较二倍体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嵌合体需要分割培养为整倍体。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2x=38,四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4x=76。  相似文献   
59.
研究铜离子胁迫下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软体组织和壳矿化组织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一定铜离子质量浓度范围内,近江牡蛎体内不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对照组与2个实验组的牡蛎软体组织中铜(Cu)质量含量分别为67.42,255.50,299.83 mg·kg~(-1),实验组的Cu质量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水体铜离子浓度的升高锌(Zn)质量含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984.17,1 075.00,1 120.83 mg·kg~(-1);而砷(As)和铅(Pb)呈下降趋势,镉(Cd)质量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牡蛎软体组织中的Cu和Zn含量通常高于壳中的含量。随着水体Cu~(2+)质量浓度从0.10 mg·L~(-1)上升到0.15mg·L~(-1),牡蛎壳中央的Cu质量含量分别为10.25,11.17,17.83 mg·kg~(-1),壳边缘的Cu质量含量分别为10.33,12.83,19.75 mg·kg~(-1),实验组的Cu质量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壳边缘新形成部分的Cu质量含量略高于壳中央部位。  相似文献   
60.
淮河流域冬小麦晚霜冻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淮河流域晚霜冻害的变化规律,基于1960-2016年6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0cm最低气温数据,计算霜冻频次、强度和变异系数,构建霜冻害危险指数,分析了淮河流域冬小麦生长季晚霜冻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57年中晚霜冻出现在3月11日至4月15日,整体呈提前趋势,速率达到-2.49d·年-1(P<0.05),晚霜冻的提前结束使冬小麦灌浆停滞和籽粒发芽力丧失的风险降低。(2)在冬小麦生长季延长的背景下,57年中轻度、中度、重度晚霜冻的频次都呈现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9.14次·年-1(P<0.01)、-1.17次·年-1(P>0.05)、-5.81次·年-1(P<0.01)。年代变化上,重霜冻在灌浆至成熟阶段的频次在1980s上升趋势最显著,倾向率为6.73次·年-1(P<0.05)。1961-1990年中霜冻在拔节期的频次增加趋势最显著,倾向率为1.80次·年-1(P<0.05);1981-2010年重霜冻在拔节期的频次减少趋势最显著,倾向率为-3.46次·年-1(P<0.01)。(3)冬小麦晚霜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空间分异较大,呈不同分布模式。以开始拔节的日期为起点,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在拔节后(1~5d)所占面积百分比最大,分别达到0.63%、80.68%。中风险区在抽穗至开花阶段(12~15d)面积百分比最大(81.68%),较低风险区在灌浆至成熟阶段(16~57d)占比最大(57.49%)。不同程度的晚霜冻频次在不同的时间段减少速率不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