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19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3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4 毫秒
81.
转基因水稻株系的纹枯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通过基因枪转化获得的41个转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和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RC24和β-1,3-Glu)的高世代纯合株系进行纹枯病抗性接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系间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可分为抗、中抗、中感、感病四种类型,但其中92.1%的株系属中抗或中感类型;选择不同抗感类型的代表性株系,测定其几丁质酶活力,结果显示中抗、中感、感病类型转基因株系表达的几丁质酶活力与其纹枯病抗性表现呈现一致性,而抗病类型表达目标基因编码的酶活力低于中抗类型;接菌诱导后,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检测,转基因系的几丁质酶活力因其组成性表达而无明显差异,而未转基因的对照品种在诱导后不同时间其几丁质酶活力表达呈“峰”式曲线分布,同一植株不同空间位置的酶活力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2.
试论江苏省水稻生产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水稻作为江苏省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撑产业的地位将持续不变。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产消过剩、外销不畅,稻米商品质量差、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江苏水稻产业内部围绕优质、高效的调整已势在必行。根据先以消定产、后以销定产的原则,江苏灿粳稻种植面积配比以1:2为宜。必须加强稻米品质改良的育种和栽培研究,倡导无公害化栽培技术。密切注意水稻产、加、销关系的政策研究,培养稻米产品品牌意识,推进江苏水稻  相似文献   
83.
水稻植株对纹枯病菌侵染反应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抗感水稻品种,就5个水同部位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的反应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5d后叶鞘内侧的病斑扩展最快,其次是叶片和叶鞘外侧,叶片基部仅在边缘叶肉细胞产生褐色短线条斑,叶枕则不发病。不同部位表面蜡质含量测定表明:叶鞘内侧蜡质含量最低,仅为0.0097mg/cm^2;叶枕部最高,为0.6144mg/cm^2,是叶鞘内侧的63.3倍。通过电镜观察看出,叶鞘内侧表皮细胞光滑、无硅化细胞存在;叶片和叶鞘外侧硅化细胞小而稀疏;叶片基部和叶枕的硅化细胞大而密。此外,叶枕部角质层最厚,达7.60um;其次是叶片、叶鞘外侧和叶片基部;叶鞘内侧角质层最薄,只有1.12um。  相似文献   
84.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相似文献   
85.
 将水稻自身焦磷酸化酶基因OsIP1置于叶肉细胞特异表达启动子下,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嵌合基因cyFBPase:OsIP1分别导入“源限制型” 水稻品种中超123和“库限制型” 品种农垦57。 根据荧光定量PCR结果和农艺性状,筛选高表达且农艺性状没有明显改变的T2转基因纯合株系,用以检测和分析在水稻叶肉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水稻焦磷酸化酶基因的效应。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1)在营养生长期,转基因株系的最高茎蘖数和穗数比各受体亲本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分蘖性较强的品种上;2)在籽粒灌浆结实期,叶片、叶鞘中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整个灌浆期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似,且多数转基因植株叶片和叶鞘中的蔗糖含量(除了灌浆高峰期时的叶鞘)均显著高于对照;3)转基因株系单株干物质量较野生型对照有显著提高。单株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源限制型”品种中超123转基因株系单株产量较对照增幅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6.
矮泰引-2中半矮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In order to discover new semidwarf genes which can be used in breeding program in indica rice, a dwarf variety Aitaiyin 2, was crossed with a tall native cultivar Naming 6. The segregation of the F1 generation appeared to be 9 tall:6 semidwarf:1 dwarf, which meant two semidwarf genes were involved. While Aitaiyin 2 was also crossed with two semidwarf varieties, Nanjing 11 with sd-1 and Xingui'ai with sd-g, the segregation of the F2 generation in the former cross was 3 semidwarf:1 dwarf and that in the latter cross was 27 tall:27 semidwarf:9 dwarf:1 extra dwarf. Th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two semidwarf genes in Aitaiyin 2, one of them was allelic to sd-1 and the other was a new semidwarf gene which was nonallelic to both sd-1 and sd-g. This new semidwarf gene was named sd-t(t).  相似文献   
87.
水稻抗纹枯病QTL qSB-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相对感纹枯病品种Lemont的第11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性QTL qSB 11(抗性等位基因为qSB 11Le)。对qSB 11Le的育种效应即挽回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在纹枯病较轻发生(4级左右)情况下,qSB 11Le基本未表现出明显的育种效应,相反在重发生(8级左右)条件下,qSB 11Le能挽回的产量损失率达到10.71%。利用发展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及BC4F2代分离群体,qSB 11Le的存在区间被缩小到分子标记Z405与Z286之间,物理距离在1000 kb左右。可以认为,在水稻抗纹枯病分子育种中,qSB 11Le具有较大的育种价值,利用研究发展的多态性标记可以提高qSB 11Le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88.
89.
Xa21基因导入水稻广亲和恢复系SWR20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成熟胚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 ,经农杆菌介导法将显性广谱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2 1导入高感白叶枯病的水稻广亲和恢复系 SWR2 0中 ,共获得 4 3个独立的转基因株系 ,1 0 0余株转基因水稻植株。经 GUS活性、潮霉素抗性检测及PCR分析表明 ,外源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水稻基因组中 ;白叶枯病原菌接种试验表明 ,大部分 T0 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抗病性有明显提高 ,多数植株表现抗或高抗 ,个别为感病。经对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技术作进一步改进后 ,GUS瞬间表达率可高达 92 .5% ,稳定转化频率达到 2 7.6%  相似文献   
90.
受农业部教宣司和科技司委托,中国首届特种稻学术研讨暨产品展评会于1992年12月8~11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来自20个省市农业科研部门、农业院校和其它单位的19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100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