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90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51篇
  73篇
综合类   389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44篇
园艺   61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旨在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然植物饲料原料中绿原酸含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用甲醇水溶液(1:1,V/V)提取后,滤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岛津InertSustain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4%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2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30 nm。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025~0.5 mg/mL内线性良好,R2=0.999 9;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准确度和精密度,加样回收率为93.08%~104.86%,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07%,可用于测定天然植物饲料原料中绿原酸含量。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的籽粒硬度概况及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以74份近年来江苏淮北地区所育品种(系)和38份来自黄淮其他麦区的常用亲本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硬度测试仪、KASP标记检测技术和基因扩增及测序技术对其SKCS硬度值及硬度基因型进行鉴定。硬度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硬度变化范围较大,但硬质麦的比例最大,为70.5%。与常用亲本相比,江苏淮北地区育成品种中软质麦比例较高,为34.3%,但在高代品系中软质麦比例下降到20.5%。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在Puroindoline-D1位点,供试品种(系)中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即野生型(Pina-D1a/Pinb-D1a)、Pina-D1b、Pinb-D1b和Pinb-D1p,其频率依次为25.0%、2.7%、67.9%和4.5%。其中,野生型和Pinb-D1p主要分布在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硬度基因型的硬度值也存在差异,其中以Pina-D1b基因型的硬度值最高,野生型(Pina-D1a/Pinb-D1a)硬度值最低,Pinb-D1b和Pinb-D1p两硬质类型的籽粒硬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在Pinb-2位点,供试品种(系)中共检测到25份材料为Pinb-B2b基因型,包含21份硬质麦、2份混合麦和2份软质麦,其平均硬度值为63.8。  相似文献   
993.
为探究作物冠层受阳光直射或阴影遮挡对无人机热红外遥感诊断作物水分胁迫、监测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该研究以不同灌溉处理的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将热红外图像划分为光照冠层、阴影冠层、光照土壤、阴影土壤4个部分,分别提取光照温度与阴影温度后计算了11:00、13:00、15:00的冠气温差(冠层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ΔT)、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蒸发比(潜热通量与有效能量的比值,evaporative fraction,EF),并对比了3种指数在不同时刻使用光照温度(ΔTL、CWSIL、EFL)与阴影温度(ΔTS、CWSIS、EFS)后对土壤含水率的监测效果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3种指数的监测效果会随时间发生变化,11:00与15:00时EF监测效果较好,13:00时CWSI监测效果较好,ΔT的监测效果较差但随时间波动最小;2)拔节期在区分光照温度与阴影温度后监测效果在11:00时提升幅度最大,EF、EFS、EFLR2分别为0.54、0.65、0.78,CWSI、CWSIS、CWSILR2分别为0.47、0.64、0.70,抽雄期与灌浆期使用光照温度对监测效果提升不大,但使用阴影温度的指数监测效果有明显降低,在13:00时CWSIS较CWSI有最大降幅,R2降幅分别为0.11、0.06;3)在拔节期与抽雄期使用11:00的EFL,在灌浆期使用13:00的CWSI能取得最好的土壤含水率监测效果,预测土壤含水率的R2分别为0.75、0.75、0.89。该研究可以为无人机热红外监测土壤含水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刘畅  陈梦龙 《种子科技》2023,(5):130-132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又称呼伦城,总面积达23.5万km2,因其具有土地规模大、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其中包括霜冻、热害、低温等温度条件影响,旱灾、洪涝灾害等水分条件影响和由风引起的大风天气影响。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在气象灾害预防工作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该技术优势尤其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对温度、水分和光照都有一定要求,科学分析气象资源、合理布局和管理作物生长是推动玉米增产提质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生产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旨在提高玉米防灾能力和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995.
哺乳动物上消化道出血是兽医内科学常见急症之一,尤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进展迅速,若处理不当常常会危及生命,大型猫科动物一次性采食量比较大,采食速度较快,同时又有舔舐自身被毛习惯,经常会发生急性胃扩张,胃肠痉挛,食道反流,胃肠道异物阻塞等症状出现,继而引发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疾病。笔者致力于研究大中型猫科动物消化道疾病防治工作,并在2022年12月成功治疗一例非洲狮因急性胃黏膜损伤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动物痊愈康复,至今未复发,病例总结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目标树生长空间释放对云南松人工中龄林目标树生长、土壤和林木器官养分特征等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滇中16年生云南松人工林开展目标树不同自由生长空间(FTG)释放(1~4个)方向的试验研究。试验开展1 a后,目标树胸径、树高及材积增长率分别为5.5%~10.4%、2.7%~7.7%和17.4%~23.9%,胸径和材积增长率极显著高于对照(3.0%和12.5%;P<0.01)。林下0~20 cm土壤层密度、含水率、pH值、有效N、P和K受生长空间释放影响较大;20~40 cm的以上指标受生长空间释放影响较小。生长空间释放后,不同处理间目标树针叶中C、P和K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N具有显著差异(P<0.05);根系中C无显著变化(P>0.05),P和K达到极显著水平,N呈现显著差异。生长空间释放对针叶和根系w(C)∶w(N)、w(N)∶w(P)均无显著影响,对针叶w(C)∶w(P)、w(C)∶w(K)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影响,并显著影响根系的此2项指标。研究的云南松目标树针叶和根系的w(N)∶w(P)<14,生长主要受土壤N的限制。目标树生长随空间...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是利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综合考虑一个区域的火发生可能性及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识别区域内的高火灾风险区是开展科学林火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森林燃烧概率、潜在火行为和暴露性综合评估一个区域的森林火灾风险,为林火管理部门开展林火管理和可燃物处理提供指导。  方法  利用燃烧概率模型(Burn-P3)在景观尺度上模拟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所属林区的燃烧概率、潜在火强度、蔓延速度及火发生类型。根据火对周围城镇和水源的潜在环境和安全问题计算火灾暴露性。综合这些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森林火灾风险,分析火灾风险的空间特征和不同类型植被的燃烧性差异。  结果  火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平均燃烧概率为0.040 1,燃烧概率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的5.3%和2.3%。火烧以地表火和间歇性树冠火为主,平均火强度及蔓延速度分别为2 043.6 kW/m2和2.5 m/min。火行为指数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7.3%和6.2%。针阔混交林的燃烧概率和潜在火行为指数最高,阔叶林的燃烧概率及潜在火行为指数最低,但其暴露性指数最高。火灾风险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风险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9.7%和6.5%,针阔混交林的火灾风险指数高于其他植被类型。  结论  研究区内大部分区域的燃烧概率较低,但潜在火行为指数较高。城镇和水源附近森林的火灾风险等级高,是林火管理的重点区域。部分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存在发生稳进树冠火的可能,可以通过可燃物处理措施来减少可燃物梯及地表易燃可燃物,降低火灾风险。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辐射和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分别以800 Gy和600 Gy 60Co-γ辐射苜蓿种子的第二代高株变异植株和未辐射苜蓿种子植株叶片愈伤组织的分化苗(G3,G4,CK)为材料,模拟40℃高温胁迫(时间为1,2,3,4 d),测定高温胁迫下苜蓿分化苗存活率及8项抗性生理指标,对8项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和综合D值计算,综合分析3组分化苗的耐热能力。结果表明:CK分化苗在40℃高温胁迫4 d存活率为64%,胁迫温度高于40℃和超过4 d严重影响分化苗存活率,确定有效模拟高温胁迫为40℃4 d; 40℃高温胁迫下,3组分化苗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呈降低趋势,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呈增加趋势,其中G3分化苗在高温胁迫3 d,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的含量、相对电导率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其对照分别增加了235.74%,79.21%,323.65%,30.10%,18.0...  相似文献   
999.
梁洪榜  赵丽  周云鹏  刘畅  和婧  匡乃昆  李云开 《土壤》2022,54(6):1257-1264
本研究搜集了1990-2021年间国内外已发表关于盐碱地根际促生菌(PGPR)应用效果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方法从土壤盐碱程度、PGPR的接种方式和施用菌种三个方面分析了盐碱地施用PGPR对土壤盐碱化程度、理化指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应用PGPR降低了土壤pH和EC,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全氮、有机质)、作物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与中度和轻度盐碱条件相比,重度盐碱条件下接种PGPR对作物的增产提质效果更加明显,作物产量、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36.3%-57.4%、31.0%-62.5%、37.8%-60.9%和37.9%-68.6%,并且土壤接种方式比种子接种在提升作物产量方面更有优势;接种假单胞菌属PGPR对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更显著,土壤pH和EC分别降低了5.2%-9.5%和7.3%-23.0%;接种芽孢杆菌属PGPR对促进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效果更加明显,作物产量增加了36.5%-54.0%,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等品质指标提高了30.0%-49.5%、26.0%-64.5%、23.0%-37.7%。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接种PGPR通过降低土壤盐碱程度,提高土壤肥力与作物生理指标,从而实现了增产提质效果。本研究可为改良盐碱土壤与盐碱地作物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以‘龙牧806’苜蓿种子为材料,采用600、800 Gy和900 Gy辐射剂量对其种子进行~(60)Co-γ辐射处理,辐射的M_1和M_2苜蓿种子后代进行变异植株筛选,对筛选的变异植株叶片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9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利用主成分和隶属函数法对各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依据植株叶型、株高及叶面积变化筛选出辐射变异植株6种,包括矮化植株(A)、偏高植株4种(G1、G2、G3和G4)、叶型畸变植株(J)。J株、A株和G4株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9.35%、91.89%和98.00%,对照和G1、G2、G3植株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均为100%,各叶片愈伤组织褐化率为0.00%~5.41%。G3植株愈伤组织的脯氨酸(Pr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分别为58.72μg·g~(-1)和123.45μmol·min~(-1)·g~(-1),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C)最低,分别为0.44μmol·L~(-1)和44.44%,可溶性蛋白(SP)和可溶性糖(SS)含量在J植株愈伤组织中最高,分别为6.92 mg·g~(-1)和1.48%,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G2愈伤组织中最高,为98.40μmol·min~(-1)·g~(-1),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A愈伤组织中最高,为911.67μmol·min~(-1)·g~(-1)。主成分分析显示苜蓿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受辐射影响的主要指标为SS,Pro, CAT,MAD,RC和SOD,各愈伤组织6项指标隶属值的排序为G3CKJAG1G2G4。本研究所筛选的辐射变异植株G3叶片的愈伤组织可为苜蓿抗逆性突变体的进一步筛选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