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英红10号属乔木型,大叶类,早芽种。省内多点试验表明,其适种区域为北纬20°-40°,东经110°~113°,极端低温-3.2℃的地区种植。该品种芽叶内含物丰富,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及茶黄素等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制红茶品质优.香气高锐带花香,滋味浓鲜,汤色红亮,综合品质比云南大叶种高4...  相似文献   
2.
介绍姜堰市溱湖牌河蟹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总结项目实施结果,并总结建设过程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金骏眉、英红九号等内销名优红茶成为我国内销市场茶叶消费的新热点,引发创新红茶产销两旺,内销增加。2011年我国茶叶总产量达162万t,红茶产量为11.4万t,红茶产量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促使我国红茶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就2011年我国红茶产销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概述,对2012红茶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就如何解决我国红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东客家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广东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以广东省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通过因子和聚类分析法揭示了客家茶树种质资源的儿茶素特性,结果表明: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中EGCG、EGC和GCG为高含量组分,其中,EGCG的含量最高,EGCG在群体间和季节间变异系数最小。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在群体间和季节间变异系数小于非酯型儿茶素。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中EGCG、酯型儿茶素和EGCG/酯型儿茶素比值低于大叶种茶树种质。因子和聚类分析显示,EGCG、ECG和EGC可作为不同茶树种质儿茶素的表征性成分;客家茶树种质资源区别于大叶种茶树资源,可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白莺山10个古茶树群落的晒青毛茶为材料,对其生化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晒青毛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碱和可可碱含量差异最大,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差异较小。红芽口茶茶多酚和EGCG含量最高(32.70%和58.59 mg/g),可可碱和咖啡碱含量最低。勐库大叶茶儿茶素含量最高(149.85 mg/g),且非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酯型儿茶素。贺庆茶中总儿茶素含量最低,且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非酯型儿茶素。  相似文献   
6.
为今后开发新型客家茶产品、恢复和发展梅州客家历史名茶奠定良好的资源和数据基础,本研究对梅州清凉山茶和锅叾茶2个系列的13个客家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各品系春、夏、秋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清凉山茶系列属灌木型小叶种,发芽密度大,芽头数高达1719~2862个/m2,百芽重8.4~15.2 g;锅叾茶系列为乔木或小乔木型中小叶种,发芽密度比清凉山系列小,芽头数450~774个/m2,但芽叶较大,百芽重25.0~43.8 g。13个客家茶品系内含物都很丰富,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为夏茶>春茶、秋茶,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春茶显著高于夏茶和秋茶,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在三季间的变幅均较小;2个茶系列间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大,锅叾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普遍比清凉山茶高。  相似文献   
7.
对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12号的选育过程、多年品比和区试试验结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结果表明:鸿雁12号属灌木型,中叶早芽,无性系新品种,其生长势强,产量高,品比试验3年平均产量比对照福建水仙增产41.3%,在4个省份区试点产量表现均较好,分别比对照种黄棪增产2.22%、10.29%、29.64%和32.76%。适制高香乌龙茶和花香绿茶,品质优异。高香乌龙茶外形绿润,花香高浓持久,滋味浓滑爽口,汤色黄绿明亮,感官审评比福建水仙高8.1分,比黄棪高2.55~4.2分;花香绿茶滋味浓爽,香气高长,汤色叶底绿明亮,香气品质优于福鼎大白茶。该品种抗寒旱和抗虫能力强,易扦插,种植成活率高,适宜广东、湖南、广西、福建等省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茶叶中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酶基因—黄酮合成酶Ⅱ,该基因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在GenBank登录号为FJ169499。黄酮合成酶ⅡcDNA全长序列1824bp,其中1605bp为编码区,编码53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0.4kD。通过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黄酮合成酶Ⅱ在茶树一芽二叶春梢、当季成熟叶、花瓣、花蕊、种子中都有表达,成熟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四种组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温度及密度对大蜡螟生长繁殖的影响,在相对湿度60%±10%RH条件下,设置25、 30、 35℃3个温度梯度,40、 60、 80、 100、120粒(64 cm3体积内) 5个卵密度梯度饲养大蜡螟。(1) 25、30、35℃条件下,大蜡螟世代周期及各虫态历期均随温度升高呈减小趋势。大蜡螟幼虫体重和体长、蛹重和蛹长、雌雄蛾体重及体长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雌蛾产卵量30℃最高,其次为35℃、25℃(P>0.05)。3个温度下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大蜡螟卵孵化率。10头大蜡螟幼虫7 d内取食人工饲料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P>0.05)。(2) 25和30℃时,大蜡螟卵孵化率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80粒时最高),35℃时密度40粒孵化率大于密度60 (P>0.05),80粒时最高,随后依次递减。小于0.100 0 g幼虫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0.100 0~0.200 0 g幼虫在25℃密度60、 80粒时最多,40、100、120粒时减少,30、35℃时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30℃80粒时最多,35℃60粒最多);大于0.200 0 g幼虫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温度对大蜡...  相似文献   
10.
以岭头单丛茶树品种晒青毛茶为材料进行后发酵加工陈香茶,重点跟踪研究后发酵过程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主要生化成分及主导酶类的变化并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陈香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以产黄青霉和黑曲霉为主。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游离氨基酸等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茶褐素逐步增加;果胶酶、纤维素酶等促进茶叶品质形成的酶类在后发酵一翻(4 d)时活力到达最高峰,多酚氧化酶在整个过程中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