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6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气候变化背景下浙江省茶叶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1—2015年浙江省66个气象台站的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茶叶生长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来浙江气候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波动明显,整体略增加,日照时数以60.6 h/10 d的速率减少;应用Mann-Kendall法检验,1994年为气温突变点,突变后全省春季平均气温增加了1.1℃,导致春茶开采时间提前8天左右。研究结论可为茶叶生产适应气候变化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柑桔冻害气象指数保险参考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浙江省年极端最低气温风险分析、柑桔主产区历年最低气温变化及柑桔冻害灾情的分析,初步提出以柑桔冻害气象指数作冻害保险赔付标准的新保险模式,即将浙江省28个柑桔主产区的保险分区初步划分为浙中西丘陵盆地和浙东部沿海两个柑桔产区,并确定了以极端最低气温为气象指数的两产区轻度、中度、重度冻害的保险内容。  相似文献   
3.
进行茶树栽培精细化的综合区划研究可为浙江省茶叶产业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文根据茶叶产量与气象、地形、土壤条件的相关分析,提出了茶树栽培综合区划指标为4个气候因子(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极端最低气温≤-13℃出现的频率和4-10月的平均相对湿度)、2个土壤因子(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和3个地形因子(坡度、坡...  相似文献   
4.
水稻暴雨灾害保险气象理赔指数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设计水稻暴雨灾害保险气象理赔指数,为开展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水稻遭受暴雨灾害造成的减产率与气象因子、下垫面条件的关系,建立单季稻暴雨灾害减产率模型,利用GIS技术将减产率确定到各种复杂地形下,综合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的优点,设计精细化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一级的水稻暴雨灾害保险气象理赔指数。【结果】确定了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基本区域的水稻暴雨灾害保险气象理赔指数。不同的典型降雨过程和0716号强台风"罗莎"影响过程资料对单季稻暴雨灾害减产率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模拟复杂地形下单季稻遭受暴雨灾害减产率分布,能提供可信度高的单季稻暴雨灾害灾损评估。当模型计算的水稻减产率≤30%时,理赔指数为0,赔付率为0;水稻减产率大于30%时,理赔指数等于水稻减产率,赔付率为水稻减产率。【结论】单季稻暴雨灾害减产率模型能根据降水量、风力计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各自然村单季稻遭受暴雨灾害的减产率,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产量和气象指数优点设计的气象理赔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目前中国传统农业保险中存在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水稻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设计水稻农业气象保险指数产品,为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水稻产量灾损与气象因子、大气环流指数的密切关系,建立单季稻产量灾损模型。利用长序列的历史气象资料,基于Beta方法,计算全省各县(市)各级灾损的风险概率,设计不同诱发系数下的纯保险费率及保费,综合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优点,设计水稻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合同。【结果】依据水稻减产风险概率,确定沿海台州、温州、舟山、宁波地区中18个县(市)的诱发系数为7.5%,兰溪等16个县(市)的诱发系数为5.0%,嘉兴等34个县(市)的诱发系数为2.5%;确定了3个区域不同诱发系数下的纯保险费率及保费;依据诱发系数及灾损模型,设计了农业气象保险指数的合同。【结论】农业气象保险指数依据保险经营需求设计,充分运用气象部门水稻产量预测的成熟技术,采用客观的气象数据定损,是水稻农业保险方案的重要创新。该指数的运用,有助于降低逆选择,基本解决传统农业保险中理赔时效低、成本高以及理赔准确度低的弊病,促进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系统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实现中国温室的动态区划,明确中国温室作物周年生产光热资源与能耗分布状况。【方法】针对温室作物生产特点,确定10个温室气候区划指标,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气候区划,并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系统。将温室气候区划系统与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预测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并以Venlo型玻璃温室及温室主栽作物黄瓜和番茄作物为例,利用中国621个标准气象站30年(1971—2000)的逐日气象资料,对系统进行应用实例分析。【结果】系统将中国区划为温室作物生产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3个一级区域和9个二级区(每个一级区分为I级、II级、III级区)。适宜区的特点是一年中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长,温室冬季加温能耗低,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的总太阳总辐射量。次适宜和不适宜区的特点是温室冬季加温时间长、能耗高,夏季降温能耗少,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温室需要进行加热时期的负积温。【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系统一方面可以根据历史气候资料年代的变化进行温室气候动态区划,明确不同气候区温室作物生产光热资源分布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计算不同类型温室和不同作物在不同温室温度控制目标下,各个温室气候区域的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为中国不同类型温室投资风险评估、以及从能耗角度优化温室结构设计和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大棚农业生产中的冻害防御能力,该文研制了用于南方塑料大棚冻害防御的温室大棚智能增温器,并实际试验了该增温器的使用效果和使用成本。该增温器以酒精作为燃料,以置于温室大棚内关键位置的温度传感器作为启动和关闭的信号源,能够根据棚内实际温度变化进行精确加温。在试验棚(增温器加热,长度和跨度为8 m×40 m的双层塑料大棚)和对照棚(不加热,长度和跨度为8 m×40 m的双层塑料大棚)进行了连续12 d的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在夜间试验棚的温度比对照棚高2~3℃,维持此状态6 h所需要耗费的成本仅为30元左右。该增温器具有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增温快速、使用环保的特点,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冻害防御工具。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晚稻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浙江省52县市1971-2004年的晚稻单产资料,利用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和单项风险指数形成的综合风险指数,划分了浙江省晚稻产量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并结合同期历史资料详细分析了各风险区的气温、降水和灾害情况,利用各区晚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比例的差值分析了各风险区域气象条件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综合风险指数≥0.30的风险区,晚稻总产量与面积占全省百分比的差值均为负值,该区域晚稻历年遭受台风、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较高,产量不稳定,年际减产幅度大或减产年份较多;综合风险指数在0.20-0.30的风险区,差值在零值上下浮动,年际减产幅度较小,产量相对稳定;综合风险指数〈0.20的风险区,差值均为正,遭受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较低,丰年多于歉年,总体增产明显。分析结果可为保险部门制定保险区划、费率厘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连栋温室黄瓜周年生产能耗分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作物周年生产单位产量的能耗是进行温室投资风险评估和优化温室气候控制的重要指标。为明确中国温室作物周年生产单位产量能耗分布规律,该文以Venlo型连栋温室和温室主栽作物黄瓜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有代表性的224个气象观测站点25 a(1981-2005年)每日平均气候资料(每日最高最低气温、水汽压、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利用温室能耗预测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模拟预测在商业化生产中常用的两种不同的温室温度(白天和夜间温度控制目标分别为控制策略一:24℃与19℃,控制策略二:20 ℃与15℃)和CO2体积分数(增施:1000 mL/L,自然通风不增施:350 mL/L)控制策略下,连栋温室黄瓜周年生产所需的能耗和黄瓜的潜在产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每单位黄瓜产量所需要的能耗,并利用GIS技术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获得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栅格数据,得到中国连栋温室黄瓜周年生产单位产量能耗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温室周年生产黄瓜单位产量能耗总体趋势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增加。两种温度控制策略下各地的黄瓜单位产量能耗差异在8%以内,但增施CO2可以降低各地的黄瓜单位产量能耗达29%~67%,低纬度地区降低幅度大于高纬高海拔区。中国温室能耗主要受室外气候和温室温度控制目标影响;在两种温室温度控制策略下,黄瓜潜在产量主要受室外光照条件和室内CO2浓度影响。增施CO2能够大幅提高黄瓜产量,是增加温室作物产量和提高能耗利用率的有效手段。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不同区域连栋温室投资风险评估和从能耗角度优化温室环境调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根据香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构建香榧种植综合区划评价体系,提出香榧综合区划指标为3个气候因子、2个地形因子和2个土壤因子,建立区划指标的空间分布模型。应用混合插值法完成区划指标的细网格化。应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建立综合区划评估模型。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屏蔽不宜种植地域,把浙江省香榧种植区域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借助GIS技术制作香榧种植精细化的专题区划图,空间精度为100m×100m。综合区划结果可为浙江省香榧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