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27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18篇
综合类   103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13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12月1日,四川省绵阳市某猪场仔猪出现黄色水样腹泻,猪只外部耳朵发绀,皮毛凌乱,消瘦,解剖之后发现猪只的脾脏呈现两端大小不一,且边缘存在一些锯齿状,肠道积满黄色的水样物,采取猪只的小肠、肝脏组织进行分离细菌,结果表明该猪场感染了大肠杆菌,同时对腹泻物进行PCR和RT-PCR的检测,该猪场同时存在轮状病毒感染。将分离的菌株进行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大肠杆菌耐药特别严重,氨基糖苷类、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以及很多头孢三四代对它的效果都不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对藏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将30只6月龄健康藏羊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试验组),试验组补饲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对照组不补饲,试验期为90天。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9.53%(P0.05),屠宰率提高5.14%(P0.05),净肉率提高6.71%(P0.05)。表明微量元素营养舔砖能够提高藏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进而提高藏羊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3.
湿地植被是评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采用单因子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NDVI的年度变化趋势,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基础上,与植被覆盖FVC数据进行耦合。研究结果显示:(1)东洞庭湖区植被覆盖度在2010-2020年呈上升趋势。(2)2010-2020年,耕地、林地、城市用地面积占主导地位。其中,耕地面积最大,主要是水田和稀疏林地。(3)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2010-2015年更为明显,主要增加是水体面积,来源是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林地,其次,建设用地占比增加比例较大,主要来源为耕地、河流和林地。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江西省修水县商品蔬菜基地也不断发展壮大。黄瓜种植有用工少、上市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点,现已成为修水县春季蔬菜的主要种植品种之一,201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2 000余亩,占全县春季蔬菜面积15%以上。随种植面积的扩大,黄瓜霜霉病在各蔬菜基地已成了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且有发生快、流行迅速、为害重等特点,给黄瓜种植户造成重大损失,一般产量损失超过10%,严重田块减产25%~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利用伪狂犬病毒作为载体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为后续的伪狂犬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文中以缺失处理相关基因的伪狂犬病毒作为载体,与构建的携带外源基因的质粒在细胞内同源重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以川紫薯1号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移栽期、移栽密度、复合肥施用量对川紫薯1号的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和干物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栽培因素对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和干物质率的影响大小均表现为移栽密度移栽期复合肥施用量。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鲜薯产量大于3万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5月25日至6月6日移栽,移栽密度6.43万~7.44万株/hm~2,复合肥施用量518.76~764.96 kg/hm~2;商品薯率大于92.50%的优化栽培措施为:5月14—23日移栽,移栽密度4.98万~5.94万株/hm~2,复合肥施用量597.80~772.55 kg/hm~2;干物质率大于27.50%的优化栽培措施为:5月10—18日移栽,移栽密度6.06万~7.00万株/hm~2,复合肥施用量411.51~616.42 kg/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b-Lec1)基因,该基因全长为700 bp,其中,5′-UTR为29 bp,3′-UTR为16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04 bp,编码167个氨基酸,包括长度为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129个氨基酸的糖识别结构域(CRD)以及参与二硫键形成的6个半胱氨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9.11 k Da,理论等电点为4.74。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b-Lec1基因CRD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C型凝集素的同源性分别为38%~40%、34%~35%和38%~39%,Sb-Lec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凝集素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均含有形成二硫键的4个保守半胱氨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魁蚶先与贝类聚为一支,再与脊椎动物聚在一起,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其传统分类所处位置一致。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b-Lec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肝胰腺、血淋巴、鳃、外套膜、闭壳肌、斧足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同时,分析了Sb-Lec1基因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下的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菌刺激组Sb-Lec1基因mRNA在各检测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8.
接种蚯蚓对潮土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恒温(20℃)培养,间歇破坏性采样(于培养后第2、6、13、20、27、41、55天采样)的条件下,研究蚯蚓活动对土壤中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共设置4个处理:(1)对照处理-不接种蚯蚓不添加秸秆(S);(2)仅接种蚯蚓不添加秸秆处理(E);(3)不接种蚯蚓仅添加秸秆处理(O);(4)接种蚯蚓并添加秸秆处理(0E)。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时期中,仅接种蚯蚓处理(E)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较对照处理(S)有显著提高(P〈0.05),分别较同期对照处理(S)高出0.54-5.71倍和0.04-2.01倍;接种蚯蚓添加秸秆处理(OE)的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较同期仅添加秸秆处理(0)增高了0.42-7.26倍,并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否添加秸秆,接种蚯蚓处理(E,OE)的土壤矿质氮水平均较相应的对照处理(S,O)有显著提高(P〈0.05),到培养55d时,分别增加了1.93倍和2.36倍。仅接种蚯蚓处理(E)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速率较对照处理(S)有显著提高(P〈0.05);添加秸秆后,无论是否接种蚯蚓,土壤累积矿化速率均为负值,表现为对土壤矿质氮的净固定,而从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的变化来看,前期的各个时间段中主要表现为矿质氮的净固定,后期逐渐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矿化。此外,仅接种蚯蚓处理(E)的全氮含量除了培养2d外,其他培养时期均与对照处理(S)有显著差异(P〈0.05),到培养55d时,其全氮含量较同期对照处理(S)增高了6.5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仅接种蚯蚓处理(E)中,培养前后蚯蚓鲜重的减少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一元线性方程将蚯蚓损失的鲜重换算为蚯蚓体损失的氮量后发现,在整个培养期中蚯蚓体本身排泄的氮大约占土壤全氮含量增加量的百分比为42%-100%。  相似文献   
9.
猪瘟伪狂犬病重组病毒SA215(A)疫苗株的构建(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磷酸钙转染系统 ,将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SA2 15株DNA与PP6 3LacZE2DNA共转染Vero细胞 ,获得SA2 15 (A) 1、SA2 15 (A) 2和SA2 15 (A) 3等 12个重组病毒株。以光生物素标记的HCVE2基因为探针进行初步鉴定后 ,挑选SA2 15 (A) 1株作BamHⅠ酶切和southern转印杂交鉴定 ,结果表明构建是成功的 ,将其命名为SA2 15(A)。直接荧光抗体检测、SDS -PAGE电泳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HCVE2基因在重组病毒内获得表达 ,产生大小约 5 1kd的蛋白。对SA2 15 (A)株进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培养特性观察试验表明该毒株可适应Vero、BHK2 1和鸡胚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 ,但对不同细胞系表现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血桐提取液浓度对圣女果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苏敏  李晶  朱玲  史载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72-817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血桐提取液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方法]以圣女果为材料,分别将其在室温条件下自然存放、保鲜膜密封存放和不同浓度血桐提取液(0.5%、1.0%、1.5%、2.0%、5.0%)浸泡5min后自然晾干存放,存放过程中观察其表观变化,并测定其pH值、Vc和总糖含量及失重的变化。[结果]存放过程中,自然存放组好果率呈下降趋势,存放6d时好果率为92.4%,存放14d时好果率为72.3%。血桐提取液处理组的好果率均高于自然存放组,其中2.0%血桐提取液处理组好果率最高,存放14d时好果率仍为89.8%,高于其他处理;同时,该处理组圣女果的其他测定值随时间的变化均较小。[结论]2.0%血桐提取液对圣女果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