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10%、20%、30%节肥水平下两种微生物肥料对烤烟生长及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团棵期和旺长期,烤烟的农艺性状随着减肥量的增加而降低,在30%节肥水平时,降低较为明显,对烤烟生长的影响较大。到成熟期,金农肥中肥各节肥水平对烤烟的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德根贝在10%节肥水平时,烤烟的农艺性状有提升,在20%和30%节肥水平时分别降低10.4%、4.9%。(2)烤烟在3种节肥水平下其经济性状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但不同节肥水平之间存在差异。两种微生物肥料均在20%节肥水平时,烤烟经济性状表现最好。金农肥中肥效果较为明显,显著提高了烤烟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及均价,且烤烟产值比对照、10%节肥水平、30%节肥水平分别增加12.5%、34.5%、28.2%。  相似文献   
2.
丛枝菌根对三叶草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三叶草为材料,利用三室隔网培养方法,探讨了取自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多年施用与不施用有机肥的田间小区土壤上,接种菌根菌(G.mosseae)对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植物生长9周后,收获测定菌丝生长室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对磷酸酶产生位点进行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接种丛技菌根菌对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增强作用,但作用程度在有机服小区土壤上要大于无机肥小区土壤。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原位化学定位结果表明,菌丝周围有明显的酸性磷酸酶的反应产物,说明报外丛枝菌根菌丝能直接向外分泌磷酸酶。  相似文献   
3.
废弃宅基地复垦是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内容,而复垦后耕层土壤质量往往不如人意。笔者以提高废弃宅基地复垦耕层质量为目标,从复垦方向的确定、拆除工程的实施、田块设计、耕层土壤工程重构、培肥改良5 个方面对复垦策略进行优化,提出废弃宅基地复垦包括耕层土壤工程重构和肥力重构两个重要步骤,并对废弃宅基地耕层土壤快速培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为材料,利用3室隔网培养方法探讨了取自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多年施用与不施用有机肥的田间小区土壤,接种菌根菌(G.mosseae)对玉米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的影响,并对磷酸酶产生位点进行显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接种AM菌根菌对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增强作用。但作用程度在有机肥小区土壤上要大于无机肥小区土壤。菌丝分泌磷酸酶对土壤磷的吸收有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活性菌丝上有明显的酸性磷酸酶的反应产物,生产健壮的菌丝有较强的酶活性,衰老的菌丝未见酶反应产物,说明只有成熟的根外菌根菌丝才能分泌磷酸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云南省葡萄产地的土壤pH值状况,研究葡萄产地不同区域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基于调查采样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绘制云南省采样点和不同产地区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地区域(建水县、元谋县、宾川县、弥勒市)、不同种植模式(设施栽培、露地栽培)、不同种植年限(0~5、5~10、10~20、20年及以上)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葡萄土壤pH值变化于4.29~8.30之间,强酸性土壤基本分布于弥勒市和元谋县2个地区,微碱性土壤区域主要分布在宾川县,而建水县的葡萄土壤主要呈现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4个主产区变异系数为元谋县>宾川县>弥勒市>建水县。(2)不同种植模式能明显影响葡萄产地土壤的pH值,如设施葡萄种植(包括大棚种植和半棚种植)土壤pH值较露地葡萄种植明显偏低。(3)土壤pH值随设施葡萄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弥勒市葡萄产区土壤酸化情况比较严重,其地理气候条件(气候湿润多雨、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及成土母质为砂页岩、花岗岩)、设施栽培时间较长以及长期大量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等可能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  相似文献   
6.
7.
灯盏花快速繁殖研究简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灯盏花种子,采用培养基培养和溶液培养相结合的技术,在25 ℃的温度下进行发芽试验,幼苗经0.1%HgCl溶液灭菌3 min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上培养20 d,再转植于1/8倍霍格兰营养液中进行培养,不仅有利于生根,还有利于成苗,提高植株成活率,加快繁殖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测定元阳梯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方法】在元阳梯 田核心区域选取 6 种植被类型(鼠麹草、撑绿竹、野牡丹、杉木、旱冬瓜和樟木),按 0~20 cm 和 20~40 cm 土 层进行取样,测定各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pH、有机碳、总氮、碱解氮、总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和土 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分析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植 被类型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土壤养分表聚现象明显;土壤酶活性间 呈现出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养分间呈现出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碱解氮与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 蔗糖酶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与脲酶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各植被类型 0~40 cm 土壤中,土壤蔗糖酶和脲酶均在 杉木土壤中最高,分别为 58.42、58.21 mg/g·24h,蛋白酶在旱冬瓜土壤中最高,为 247.79 mg/g·h,过氧化氢 酶在撑绿竹土壤中最高,为 3.76 mg/g·24h。土壤有机碳含量在野牡丹土壤中最高,为 24.35 g/kg,总氮和碱解 氮在杉木和旱冬瓜土壤中最高,分别为 2.24 g/kg 和 112.46 mg/kg,总磷和有效磷在旱冬瓜和鼠麹草土壤中最高, 分别为 0.82 g/kg 和 75.10 mg/kg。【结论】不同植被类型影响着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且土壤养分含量和 土壤酶活性呈现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哈尼梯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梯田土壤肥力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哈尼梯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土壤肥力对哈尼梯田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哈尼梯田典型区域内的水田、旱地、设施大棚土壤为研究对象(种植作物分别为水稻、玉米和柑橘、葡萄和辣椒),通过采样区域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和旱地玉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最高,设施栽培(葡萄、辣椒)土壤水稳团聚体稳定性最低(P<0.05)。(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肥力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水田改为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增加,土壤pH下降(P<0.05);而水田土壤中的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整体上,除磷酸酶外,旱地、设施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旱地玉米的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水田(P<0.05)。(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20 cm)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旱地和设施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低于水田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P<0.05)。(5)土壤蔗糖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和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蛋白酶、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显著负相关,蔗糖酶、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微生物量氮含量正相关。在哈尼梯田中,水田改为旱地、设施大棚后,土壤中根区微环境、植株凋落物等刺激土壤物理肥力中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生长所需养分供给不同,人为耕作、灌溉、施肥促使旱地(旱地玉米、旱地柑橘)化学肥力中氮磷钾含量升高,但设施大棚(设施辣椒、设施葡萄)土壤化学肥力氮磷钾含量降低;同时旱地及设施大棚生物肥力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低于水田。改变哈尼梯田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传统稻作模式土壤肥力降低,破坏梯田养分的运移和  相似文献   
10.
云南典型紫色泥岩微观结构的定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云南楚雄地区马头山组(K2m)、禄丰组(J1l)、妥甸组(J3t)紫色泥岩的微观结构进行观测,并用Matlab软件处理SEM照片,提取泥岩的颗粒孔隙量化结构信息,以定量表达泥岩颗粒和孔隙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禄丰组、马头山组和妥甸组泥岩的微结构分别呈蜂窝状、花瓣状和团粒状结构,团粒状(J3t)结构强度明显低于花瓣状(K2m)、蜂窝状(J1l)。三种泥岩的颗粒和孔隙大小不一,颗粒的均匀程度和孔隙的似圆性较差;三种泥岩颗粒分维数大小依次为J1l(1.74)K2m(1.64)J3t(1.34),说明J1l小粒径的颗粒较多,而大粒径的颗粒少,J3t大粒径的颗粒多,小粒径颗粒少。而孔隙分维数大小为J3t(1.88)K2m(1.58)J1l(1.35),说明妥甸组孔隙的联通性好,孔隙较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