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2篇
  7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择平均断奶体重 8.1kg的三元杂交 (杜×大×长 )仔猪 90头 ,随机分为 5个处理组。处理 1饲喂粗蛋白为 18.37%的低蛋白日粮 ;处理 2~ 4在处理 1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 2 0 0 ,4 0 0 ,6 0 0g/t的色氨酸 (Trp) ,使处理 1~ 4色氨酸含量分别为 0 .2 2 % ,0 .2 4 % ,0 .2 6 %和 0 .2 8% ,色氨酸与大分子中性氨基酸 (LNAA)的比例 (Trp/LANN)分别为4 .6 8% ,5 .10 % ,5 .5 3%和 5 .96 % ;处理 5则饲喂粗蛋白为 2 1.5 9%的高蛋白日粮 ,色氨酸含量为 0 .2 4 % ,色氨酸与大分子中性氨基酸的比例为 5 .0 0 %。试验期为 2 8d。结果表明 :(1)随日粮色氨酸添加量的增加和色氨酸与大分子中性氨基酸比例的上升 ,各处理间仔猪采食量和日增重均无显著差异 ,但处理 4与处理 1相比 ,采食量和日增重分别提高 10 %和 8%。 (2 )在低蛋白日粮中添加 6 0 0g/t的色氨酸 ,仔猪日增重和采食量与高蛋白日粮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3)在低蛋白日粮组中 ,仔猪血清尿素氮浓度显著降低 (P <0 .0 5 ) ,比高蛋白日粮组下降 16 %。  相似文献   
2.
绿茶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茶类。传统大宗绿茶加工一般都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为适应高档绿茶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示范茶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进绿茶加工工艺以提高其质量。经多次试验比对,确定以适度摊放和揉捻为主要工序制作的绿茶不但滋味醇爽,经久耐泡,且香气纯正浓郁又带有花香。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一直深受好评。该茶加工工序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理条-初烘-摊凉-复烘。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名优祁红机械化加工现状,推进制茶工艺与机械设备融合技术发展,提高制茶工效和产品质量。对名优祁红核心产区5个乡镇的重点制茶企业及部分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记录名优祁红的产品类型、产量、机械配置、制茶工艺及作业技术参数情况,分别取样进行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名优祁红产品主要有卷曲型、针型和毛峰型三种,机械配置以通用小型名优茶机械为主,基础制茶工艺相近,手工与半机械化制茶方式并存,制茶工艺参数控制、产量和产品感官品质差异显著。明确名优祁红制作各道工序的目的,选配适宜的加工机械设备,优化制茶工艺及作业技术参数,研制应用清洁化与连续化的名优祁红加工机械,是进一步提升名优祁红机械化加工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制茶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园施氮后短期内(20~3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降低;长期(45~5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作用减弱,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的含量增加;在试验结束时(164 d),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降低,T2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增加。2)0~20 cm茶园土壤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与NH4+-N分别呈极显著负、正相关(P0.01),20~40 cm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与NO3?-N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P0.01)。土壤p H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其他3种形态氟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铁锰结合态氟与交换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水溶态氟均无显著相关性。3)春茶前后施氮可以降低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但未达显著水平。T1处理新梢氟含量的降低值为夏茶(25.15~27.95 mg?kg?1)秋茶(21.06~24.31 mg?kg?1)春茶(18.58~21.03 mg?kg?1),T2处理的降低值为秋茶(18.64~22.34 mg?kg?1)夏茶(7.79~14.14 mg?kg?1)春茶(3.52~7.30 mg?kg?1)。春、夏、秋茶树新梢氟含量主要受0~20 cm土壤无机氮和20~40 cm土壤p H的影响。因此推测施氮通过影响茶树根系氟的吸收和氟在叶片中的累积过程调控茶树新梢氟含量,该研究成果为合理利用施氮技术降低茶园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近些年来秸秆焚烧的危害和原因,指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并根据我国秸秆资源的产量及分布,概括了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和方法,分析了秸秆综合利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建议,以期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茶树良种加工祁红香螺的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试验以祁门槠叶种为对照,选取安徽1号、安徽3号和凫早2号三个国家级无性良种为试验对象,按照相同采制标准制成祁红香螺茶样,通过对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和感官审评的比较,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祁红香螺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无性良种茶样的内含物质丰富,生化成分比例协调;形美质优,感观审评五项因子的综合评分皆高于对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凫早2号、安徽3号、安徽1号、祁门槠叶种,说明三个国家级无性茶树良种均可作为生产祁红香螺的选用品种,尤其以凫早2号、安徽3号为宜。  相似文献   
7.
茶红素是一类大分子量的酚性物质,它是构成红茶汤色的主体成分,其含量及变化对茶叶品质、人体保健功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回顾了茶红素的发现历程及开发研究进展,简述了茶红素的形成途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子,综述了茶红素制取研究现状、分离制备研究进展,讨论了茶红素在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防癌防肿瘤、抗炎症、抗白血病、抗毒素、预防肥胖、除臭等方面的药理学功效;以及在食品色素、化工及医药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认为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借助酶工程设备及酶学等相关学科,开展茶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将是茶红素研究开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茶树夏季鲜叶的利用率,多元化开发利用黄山茶区大宗茶原料。[方法]取舒茶早、凫早2号茶叶品种夏季鲜叶为原料,参照黄山毛峰和祁门工夫红茶初制工艺,开展了绿茶、红茶适制性研究,分析了茶叶品质特点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结果]夏季鲜叶加工的绿茶、红茶外形条索松,色泽深欠润,毫少,香气低,滋味厚,汤色欠亮。夏季绿茶、红茶中,5种儿茶素总量及组分的保留量高。[结论]利用传统加工工艺不利于改善夏季绿茶和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9.
以红黄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相当于宣城平均年降水量条件下钙在茶园土壤垂直方向上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钙的大多数形态很容易随水分运动发生迁移。随着加入土柱中钙量增加,淋溶液中钙的浓度,在0~20d时间段内均呈下降趋势;在20~40d时间段内,T1、T2、T3均呈急剧上升趋势,淋出液中钙浓度分别达到2 156,2 484,2 480mg/L,CK基本维持平衡不变;而在40~50d时间内,T1、T2、T3呈明显下降趋势。钙淋出量为T3T2T1CK,而钙淋出率则是T1T2T3CK。最大淋出率在30%左右,而最小的淋出率在10%左右,钙的淋出率有20%受到添加钙浓度的影响。淋溶后,土壤中有效态钙含量相对于原土增加3.5%~25.6%。从整个淋溶过程看,钙的迁移速率约为1.11cm/d。淋溶液中的pH与pCa和pAl的关系分别为:pCa=2.1102pH-4.6636(R2=0.914 6,p0.01);pAl=2.9263pH-6.9138(R2=0.913 8,p0.01)。外源游离钙的加入量与钙淋出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钙淋出率呈负相关关系。钙离子对土壤pH的提升作用,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尤其是在0-5cm层提升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单宁酸对不同pH茶园土壤中活性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云南省普洱市和江西省南昌县两地典型的茶园土壤,通过添加HCl和Ca(OH)2调节土壤pH,研究不同pH(3.0、3.5、4.0、4.5)茶园土壤添加0.4 mmol·kg 1、2.0 mmol·kg 1、4.0 mmol·kg 1、8.0 mmol·kg 1、12.0 mmol·kg 1单宁酸后,活性铝形态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酸溶无机铝[Al(OH)03]和腐殖酸铝[Al-H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单宁酸添加量为0~0.4 mmol·kg 1和0~2.0 mmol·kg 1时,江西南昌和云南普洱茶园土壤中交换态铝随土壤pH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羟基态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呈逐渐上升趋势;当单宁酸浓度增至2.0 mmol·kg 1以上时,随土壤pH的增加,单宁酸对活性铝释放的抑制作用增强,各形态活性铝含量都较低,且不同pH处理土壤间的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土壤与20~40 cm土层土壤变化规律大致相似,总体上看,下层土壤活性铝总量高于上层。云南普洱茶园土壤活性铝总量明显高于江西南昌的茶园土壤。相关分析表明,0~20 cm土层土壤中,pH与羟基态铝、腐殖酸铝、土壤酸碱缓冲容量(pHBC)呈正相关(r=0.796,P0.01;r=0.960,P0.01;r=0.852,P0.01);pHBC与交换态铝、羟基态铝呈负相关(r=0.904,P0.01;r=0.645,P0.05),而与腐殖酸铝呈正相关(r=0.795,P0.01)。同时,单宁酸加入浓度为0~0.4 mmol·kg 1时,土壤pH明显上升,之后随着单宁酸加入浓度的增加土壤pH持续下降,土壤pH(YpH)与单宁浓度(CDN)在此阶段基本符合方程:YpH=0.04CDN+3.82(R2=0.95,P0.01)的线性变化趋势,在单宁酸浓度达到8.0~12.0 mmol·kg 1时,土壤pH基本不再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