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黄瓜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4个方面对近年来在黄瓜分子标记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有刺枸骨和无刺枸骨对不同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响应能力,本研究以有刺枸骨和无刺枸骨为材料,研究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饱和蒸气压亏缺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的CO2浓度下,无刺枸骨的净光合速率始终比有刺枸骨的大,即无刺枸骨的光合能力强于有刺枸骨。无刺枸骨和有刺枸骨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饱和蒸气压亏缺随CO2浓度升高而降低,说明无刺枸骨的净光合速率较高并不主要由气孔因素的差异引起。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胞间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呈现正相关,并且无刺枸骨的CO2饱和点较有刺枸骨高,而CO2补偿点较有刺枸骨低,说明无刺枸骨的CO2同化能力强于有刺枸骨。因而,无刺枸骨高净光合速率可能是因为CO2同化能力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甘蔗多种植在丘陵地带,地势崎岖变化大,整秆式甘蔗收获机无法依据地势实时有效控制切割器入土切割深度,导致甘蔗收获机在工作过程中,存在过切或者切深不足以至于有收割损失的现象。结合前期研究,利用切割试验平台,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找到收获机入土切割的切割力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该研究为后续构建甘蔗收获机入土切割与试验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为后续入土切深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对外贸易对海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利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增长有较强的作用,经济的增长却并没有对对外贸易产生较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甘蔗收获机的喂入系统位于物流通道的前方,是甘蔗收获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喂入辊是喂入系统的第一环节,直接影响甘蔗向后输送的通畅性。为了降低甘蔗输送物流堵塞的概率以及提高喂入辊的寿命,本文设计了一款新型耙齿喂入辊。通过试验发现,新型耙齿喂入辊能够有效降低物流堵塞概率。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限位栏场景下经产母猪查情难度大、过于依赖公猪试情和人工查情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 v5s算法的经产母猪发情快速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马赛克增强方式(Mosaic data augmentation, MDA)扩充数据集,以丰富数据表征;然后,利用稀疏训练(Sparse training, ST)、迭代通道剪枝(Network pruning, NP)、模型微调(Fine tune, FT)等方式重构模型,实现模型压缩与加速;最后,使用DIOU_NMS代替GIOU_NMS,以提高目标框的识别精度,确保模型轻量化后,仍保持较高的检测精度。试验表明,优化后的算法识别平均精确率可达97.8%,单幅图像平均检测时间仅1.7 ms,单帧视频平均检测时间仅6 ms。分析空怀期母猪发情期与非发情期的交互行为特征,发现母猪发情期较非发情期交互时长与频率均显著提高(P<0.001)。以20 s作为发情检测阈值时,发情检测特异性为89.1%、准确率为89.6%、灵敏度为90.0%,该方法能够实现发情母猪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生猪自动化养殖装备与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增长的养殖规模对养殖装备性能要求不断提升,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正处于智慧畜牧业初级阶段,自动化装备已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设备正在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生猪养殖业中常用的自动化装备和技术,从其在栏体、饲喂、环境控制以及粪污处理方面的技术手段,不同装备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景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当前发展进程对生猪养殖新阶段的智能装备和技术进行阐述,结合智能感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已有的智能饲喂、环控装备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猪养殖设备中的应用,包括机器视觉与语音处理技术在生猪养殖智能检测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机器人技术替代人工进行养殖作业的发展。最后总结了当前生猪自动化养殖装备发展的研究重点,并展望了生猪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