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51篇
水产渔业   123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引起的,发病前期虾须、尾扇发红,身体消瘦,摄食尚可,体表无其他异常。病虾漫游于水面,不久便下沉死亡,这时用显微镜检测病虾头胸甲中央部位,发现有雪花形、放射状白色斑纹。到了发病后期,大多数病虾残胃或空胄,头胸甲向外张开(鳃丝肿帐所致)且极易剥离,肝胰脏肿胀,外观模糊,手捻易碎,有红色组织液流出,甲壳与附肢上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纹,游泳缓慢无力,不久便死亡。  相似文献   
2.
3.
在集约化养虾生产中,应用有益微生物生态环境调节剂和水产养殖专用肥及沸石粉进行肥水、调水和生态防病,适当进行水体消毒和饲喂中草药、维生素,全程没有使用抗菌素等其他药物。养殖109d,对虾达70∽75尾/kg的规格,虾只活泼健壮,色泽鲜艳,饱满结实,无外观病症,成活率达90%。池塘底部无黑泥淤积,无异味,水色保持清新黄绿色,藻相稳定,水质因子控制在适宜范围。养殖实践表明,以调控生态环境为主要技术措施进行对虾集约化养殖,不仅能使养殖成功率提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保障对虾的品质优良和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有益微生物对海水养虾池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研究了有益微生物对海水虾池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通过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试验组虾池的浮游植物密度表现为前期低,中期迅速增长,后期达顶峰,并维持在70×106~160×106cell·L-1的水平,前期种类以硅藻类为主,后期则以绿藻类为主;同时试验池浮游动物的密度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在养殖后期维持在顶峰水平,密度达到25×103~30×103ind·m-3,种类以广盐、适低盐的沿岸种为主,但优势种明显;对照池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呈现前期低后期高的态势。其变化差异表现为对照组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后期的密度变动起伏较大,且出现较大比例的有害的兰藻类,而试验池的兰藻类只占较少的比例,说明芽孢杆菌群能抑制兰藻类的繁殖,促进有益藻类生长;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低于自然海区,但种类均匀度则较高,与自然海区相当。  相似文献   
5.
正确使用养殖环境调控剂 营造良好对虾生态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养殖对虾的售价经历了从上半年的高开(规格为70尾/千克的对虾售价25元/千克),到10月份的低走(规格为70尾/千克的对虾售价19元/千克),再到2004年1月份的持续平稳(规格为70尾/千克的对虾售价23元/千克)。反思我们的对虾养殖业,规格大了,产量增加了,而比较经济效益却下降了。就使得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养殖对虾品质与质量安全,使之符合当前国内外市场的准入,更好地应对入世后的国际技术和贸易壁垒,从而保证养殖对虾在国内外市场的良好流通。从对虾养殖生产的工艺流程来看,要抓好养殖对虾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就必须关注养殖环境、水源和养殖投…  相似文献   
6.
有益微生物在虾池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几年,对虾病的暴发与流行,使我国对虾养殖业步入低谷。近年来,由于对虾养殖技术及配套技术的进步,养殖方式的改进和病害防治水平的提高,养虾业开始出现复苏。但是,病害仍然是对虾养殖业的制约因素,虾苗下池后,往往迟则一个多月,快则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发病,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缺氧、泛塘、虾病暴发等事故频繁,养虾业者常常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如何防治养殖对虾的疾病,至今仍然困扰着广大养殖业者和水产科技工作者。本文就有益微生物在对虾养殖中的作用作一探讨。一、虾池内生态环境的演变虾类是水生养殖动物中生长速度较快的…  相似文献   
7.
对虾养殖产业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水产养殖产业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养虾大国,养殖产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随着世界水产业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的加固,对虾养殖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应对市场,养殖业必须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对虾养殖生产的特点,采取无公害、质量安全的新型养殖技术进行养殖生产,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乳酸杆菌L1对致病弧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致病弧菌T1、T2为检测菌,采用平板抑菌圈检测法,研究乳酸杆菌L1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L1发酵上清液对两种弧菌的抑制效果和发酵液对弧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即对弧菌T1的抑制作用强于T2;L1 发酵液对弧菌T1、T2的抑制能力强于上清液,表明乳酸杆菌及其代谢物质对弧菌具有协同抑制作用;L1的发酵液经3倍稀释仍对弧菌T1有抑制作用;乳酸杆菌L1生长不同时期的代谢产物对弧菌的抑菌活性不同,代谢产物的抑菌能力在衰退期>稳定期>生长期;L1的发酵液经沸水浴处理15 min其抑菌活性不变,表明抑菌代谢物质具有较好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系列配合日粮中脂类及其脂肪酸消化率,估测斑节对虾的最佳脂肪酸和脂类需要量。当日粮脂类含量为45、75和105g/kg时,其总脂消化率相似,而日粮脂类含量为135g/kg时其总脂消化率显降低(P≤0.05)。总脂消化率不受脂肪酸组成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为17g/kg和总脂含量大大超过455/kg的日粮除外。长链高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表现出最高消化率。具有不饱和键的脂肪酸,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18:ln-9)消化率较高。长链饱和脂肪酸消化率最低,且随着脂肪酸链长度的增加,其消化率降低。该研究结果清楚表明:日粮中脂类含量影响自身消化率,其总脂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总脂和各自脂肪酸消化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2,3,4和5次·d-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率和水质的影响。试验在室内2m3的圆形水泥池(d=1.6m)中进行,采用全封闭养殖模式,凡纳滨对虾(初始重量为0.24g)养殖密度为50尾·m-3,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42.98%)。通过7周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1~4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对虾增重率显著增加;投喂频率由4次·d-1增加到5次·d-1时,对虾增重率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在1次·d-1时最低,2次·d-1时最高,2~5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为1和2次·d-1之间、3和4次·d-1之间差异显著)。投喂频率为3次·d-1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随着投喂频率1~3次·d-1增加,饲料系数逐渐显著降低,蛋白质效率显著递增;而投喂频率从3~5次·d-1增加时,饲料系数增大,蛋白质效率逐渐下降(3和4次·d-1差异显著;4和5次·d-1之间差异不显著)。投喂频率对水环境中的pH值、H2S含量、COD、盐度等水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在养殖后期水环境中投喂频率3~5次·d-1的NH 4和NO-2浓度较投喂频率1~2次·d-1时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