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中的两个品种(矮重品种和矮化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干旱胁迫及不同盐胁迫对两种耧斗菜的影响,分析其发芽率、叶面积、胚芽、胚根长度等指标,探究温度、PEG处理及盐胁迫对2种耧斗菜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耧斗菜矮重品种的种子在常温和5%PEG-6000的干旱处理下发芽率最高,为92%,其矮化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发芽率仅为40%。(2)在两种耧斗菜种子中,耧斗菜矮重品种种子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在20%的PEG-6000干旱胁迫下依然可以发芽,而耧斗菜矮化品种种子在同等干旱胁迫下被抑制发芽和生长。(3)Na2SO4表现为0.3%浓度的溶液对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与CK组相比发芽率提高了14%,其他盐溶液则表现为抑制,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
4种薄荷种子萌发对干旱与低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瑞芬  杨秀云  尹大芳  郭芳 《草业科学》2015,(11):1815-1822
以柠檬薄荷(Mentha citrata)、胡椒薄荷(Mentha piperita)、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猫薄荷(Nepeta racemosa)为供试材料,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研究干旱与低温的交互作用对4种薄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与低温对这4种薄荷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30%的PEG-6000和8~10℃的低温处理严重抑制了这4种薄荷种子的萌发及生长,柠檬薄荷种子发芽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4种薄荷种子在22~24℃处理下发芽率最高,胚芽、胚根和叶的生长表现出差异性,柠檬薄荷在12~14℃时胚根和叶的生长良好。干旱和低温的交互作用对4种薄荷种子的萌发及生长影响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3.
干旱胁迫下美国薄荷幼苗形态与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美国薄荷幼苗各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旨在探讨干旱胁迫中美国薄荷植株不同部分的形态和生理变化的表现。[方法]用称重控水法,分4个水分梯度进行试验。[结果](1)形态变化:在胁迫水平加剧以及试验进行的条件下,植株叶片的叶面积扩展量、株高增量均较同期对照相应降低,且在胁迫21d时达到显著水平。根冠比总体随胁迫程度加剧增大。(2)生理变化:光合色素的含量在试验的14d之前为先增加后减少,在试验21d时表现为减少,脯氨酸的含量在整个试验处理中为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第7天时同胁迫程度呈正相关;在处理21d的时候,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叶和根中减少,茎中的含量先升后降。丙二醛含量在处理的14d之前为持续增加,胁迫21d时为先升后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在处理的前7d趋于稳定状态,在处理14d的时候地上部分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地下部分趋于下降的趋势;在胁迫21d的时候呈下降趋势。[结论]美国薄荷通过调整形态特征来降低植株水分消耗,调整植株内部的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以及保护酶的活性来维持体内生理平衡。  相似文献   
4.
北京11种宿根地被植物对镍的耐性和富集转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常用宿根地被植物对Ni胁迫的耐受和富集能力,对绢毛匍匐委陵菜、匍匐委陵菜、青绿苔草、涝峪苔草、荆芥、射干、马蔺、麦冬、大花萱草、‘金娃娃’萱草、玉簪11种宿根地被植物展开为期3个月的不同浓度含Ni土壤栽培试验,4种处理CK、T1、T2、T3土壤重金属Ni含量分别为:26.99、539.78、1 028.83、1 545.58 mg·kg-1。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未出现Ni超富集植物,但几乎所有处理组植物Ni转运系数均>1,具备较强的Ni转运能力。耐性方面:青绿苔草、大花萱草、麦冬、射干和马蔺Ni耐性较强,匍匐委陵菜、玉簪、‘金娃娃’萱草和涝峪苔草Ni耐性较弱。富集方面:匍匐委陵菜和青绿苔草在T1和T2浓度下具有较强Ni富集能力;马蔺和麦冬在Ni浓度达到T3时表现出相对较强的Ni富集能力。而绢毛匍匐委陵菜和荆芥在本试验条件下对Ni胁迫不具有耐性和富集性。青绿苔草、马蔺和麦冬兼具较强耐性和富集性,可作为净化北京园林绿地Ni污染的理想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呈多种变化情况,已有研究表明活性氧(ROS)是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探讨液氮冻存后花粉生活力与ROS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揭示ROS在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变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芍药'粉玉奴'的花粉为材料,对比分析超低温保存不...  相似文献   
6.
以胡椒薄荷(Mentha piperita),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l)和柠檬薄荷(Mentha citrata)的幼苗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C)技术对芳香物质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计算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比较种间芳香物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薄荷材料的叶片主要芳香物质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胡椒薄荷芳香物质化学成分有月桂烯(24.72%)、右旋萜二烯(22.94%)、β-石竹烯(8.89%);美国薄荷有月桂烯(22.75%)、姜烯(14.11%)、(E)-β-金合欢烯(7.88%);柠檬薄荷有β-石竹烯(43.63%)、ALPHA-蒎烯(4.68%)、罗勒烯(4.37%)。3个薄荷材料共有β-石竹烯、丁香烯、萘、(-)-α-荜澄茄油烯4种芳香物质。  相似文献   
7.
以1a生柠檬薄荷盆栽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人工模拟水分条件,设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5%~85%(CK)、60%~65%(轻度胁迫)、40%~50%(中度胁迫)、25%~35%(重度胁迫)4个水分梯度进行干旱胁迫试验,胁迫处理时间为21d,研究干旱胁迫对柠檬薄荷幼苗不同部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揭示柠檬薄荷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柠檬薄荷的单叶面积、株高增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根冠比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随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增大;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质量分数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均呈相似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胁迫第14天时均达到最大值。且地下部分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较地上部分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实现月季花粉长期保存,满足杂交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需要,本文以6个现代月季品种的花粉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超低温保存技术。【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6个品种花粉形态、干燥法测定花粉自然含水量、悬滴法检测花粉活力,筛选出适宜萌发培养液,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液氮保存,并研究这些因素对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6个品种花粉悬滴培养的适宜萌发液为15%蔗糖+0.05%硼酸。不同品种新鲜花粉萌发率不同,春季采收的新鲜花粉萌发率为8.91%~27.07%,秋季为9.95%~24.32%,6个品种春季采集的花粉萌发率均高于秋季,但3个差异显著,3个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新鲜花粉含水量不同,春季采收的花粉含水量为9.6%~11.9%;秋季为9.2%~11.5%,4个品种春、秋两季采收的花粉含水量没有显著差异,另外2个品种春季采收的花粉含水量分别显著高于或低于秋季花粉2.4%或1.6%,含水量变化值差异不大。超低温保存后花粉萌发率变化因品种和花粉采收季节而异,6个月季品种花粉经过液氮保存1个月后萌发率为10.36%~21.28%,为新鲜花粉的59.3%~133.9%。长球形的‘金凤凰’和‘希望’,超低温保存后花粉活力有所下降;而超长球形的‘金玛丽’、‘雨果’、‘伦特娜’和‘仙境’,超低温保存后萌发率基本保持稳定。花粉含水量与花粉超低温保存前后萌发率未显著相关。【结论】不同季节采收的自然成熟散粉的6个月季品种花粉均能实现超低温保存,秋季采收的花粉液氮保存后萌发率较新鲜花粉变化较小,但是春季采收的花粉萌发率更高,更适合超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效果与品种、新鲜花粉萌发率、花粉形状和采收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1年龄金边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幼苗为试验材料,以自然光照作为对照处理,设置25%、50%和75%遮光处理梯度,分别于处理0、7、14、24、44d时测定其叶部、根部的生理和形态指标,以期为芳香地被植物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处理14d时干物质分配发生了改变,通过增加叶重比、降低根重比来平衡不同光环境下植株体内的养分累积。2)50%的光照处理显著促进了叶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加了根部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抑制了植株内丙二醛(MDA)的积累,表现出较强的生理可塑性。3)金边百里香在50%的光环境较其它光环境处理下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强,且不同光环境下叶部的生理可塑性较根部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探究乙烯对PLBs超低温保存存活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其存活率开拓思路。  方法  以春石斛‘红梦幻’类原球茎(PLBs)为材料,分别在其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预培养和装载阶段添加外源乙烯供体乙烯利和乙烯合成抑制剂硝酸钴,测定PLBs超低温保存过程中内源乙烯前体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ACC氧化酶(ACO)活性及PLBs液氮保存后细胞存活率。  结果  结果显示:无论在预培养还是装载阶段,外源乙烯供体乙烯利处理后,超低温保存过程中PLBs内源ACC含量和ACO活性均显著提高,同时液氮保存后存活率也显著提高;在这两个阶段添加外源乙烯合成抑制剂硝酸钴后,超低温保存过程中PLBs内源ACC含量、ACO活性显著降低,液氮保存后存活率也显著降低。相关分析显示,PLBs液氮冻后存活率与其内源ACC含量和ACO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本研究表明,外源乙烯调节剂乙烯利和硝酸钴通过调节内源乙烯含量而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春石斛类原球茎存活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