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经查阅文献,模式标本采自贵州的木本种子植物有71科178属396种,黔南108种>黔西南59种>安顺42种>贵阳39种>黔东南33种>遵义25种>铜仁23种>毕节20种>六盘水6种,产地不详细的41种.种数较多的科依次是山茶科35种>禾本科33种>杜鹃科28种>蔷薇科23种,种数最多的属是山茶属25种,其次是杜鹃属13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过程中后期的微生物种类,并研究其数量动态,为优化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及揭示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添加放线菌酮的MRS固体培养基对发酵5 h的茶叶籽水浆发酵液划线培养,并进行微生物分离与提纯;通过形态学观察、酶学反应、碳源反应、16S rDNA及pheS基因测序分析、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再利用涂布培养法观察菌体的数量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从茶叶籽水浆发酵液中分离纯化获得两株菌株,分别编号为JJZ12和JJZ21.两株菌株的菌落均呈圆形,白色,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其中,JJZ12菌株的菌体呈杆状,大小0.6~1.2μm×1.0~3.0μm,成对或短链排列,革兰氏阳性;JJZ21菌株的菌体大小为0.5~0.7μm×0.8~1.7μm,单个或成对排列,革兰氏阳性.经鉴定,JJZ12和JJZ21分别为Gluconacetobacter liquefaciens(产液葡糖酸醋杆菌)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plantarum(植物乳杆菌)的一个菌株;结合本研究编号,两种杆菌分别命名为G.liquefaciens JJZ12和L.plantarum subsp.plantarum JJZ21.在茶叶籽水浆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JJZ12和JJZ21菌体的总数量在发酵5 h后逐渐快速增加,至15 h时达最大值,之后又逐渐回落进入稳定状态.[结论]JJZ12和JJZ21两株杆菌是茶叶籽水浆发酵中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发酵微生物,该结论为解释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普通荞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正交设计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爱国  张以忠  任翠娟  陈庆富 《种子》2006,25(1):7-10,13
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及不同外植体对普通荞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计中,2,4-D是诱导普通养麦愈伤组织的主要因素;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mg/L 2,4-D+1.5mg,/L 6-BA;愈伤组织分化的主要因素是6-BA;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5mg/L 6-BA+1.0mg/LKT。  相似文献   
4.
荞麦属(Fagopyrum Mill)植物资源的RAPD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随机引物对荞麦属(Fagopyrum)11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小粒组4个种)共50份栽培及野生荞麦资源进行RAPD研究.初步建立了养麦属不同物种的RAPD指纹图谱.系统聚类分析表明,荞麦属大粒组和小粒组组间以及不同荞麦种间在DNA水平上差异极大.在大粒组中苦荞DNA与其他种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大野荞和毛野荞分别与甜荞和苦荞在RAPD水平上较近缘,支持它们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祖先种的假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酿酸茶酿制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趋势,为优化酿酸茶酿制工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粗老茶鲜叶洗净晾干,等量(300 g)放入8个泡菜坛中,加入2.5 L冷开水,再分别加入5、10、15、20、25、30、35和40 g蔗糖(编号1~8号),水密封坛盖后置于阴凉处避光酿制,以新鲜包菜为对照(9号);每隔7 d测定1次酿制品的亚硝酸盐、茶多酚、茶氨酸含量及酿制液pH,并对生化成分及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整个酿制过程中,8个试验组及对照组酿制品的亚硝酸盐含量随酿制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酿制液pH随蔗糖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14 d后基本趋于稳定;除6号和8号外,其他试验组酿制品茶多酚含量均随酿制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试验组及对照组酿制品的茶氨酸含量随酿制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式降低趋势,但随蔗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酿制至21 d时,以蔗糖添加量为30 g的6号酿制品亚硝酸盐含量及pH最低,茶多酚和茶氨酸含量最高,酿制效果最佳。酿制品亚硝酸盐含量与酿制时间、蔗糖添加量呈负相关;酿制品茶氨酸含量与酿制时间、蔗糖添加量均呈正相关;酿制液pH与酿制品茶多酚、茶氨酸含量间分别呈极显著(P<0.01,下同)和显著(P<0.05,下同)负相关;茶多酚与茶氨酸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蔗糖添加量与酿制液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酿制品茶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粗老茶叶以料液比1∶8.3加冷开水、料糖比10∶1添加蔗糖后经21 d酿制,制得的酿酸茶茶多酚和茶氨酸含量无明显减少,亚硝酸盐含量低,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极具推广潜力的特色茶饮。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同时测定枸杞中14种常用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枸杞样品采用改良的Qu ECh ERS法提取、净化,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4种农药在质量浓度为5~2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2~6.8μg/kg,14种农药平均回收率为65.2%~107.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5%~12.44%。该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大批量枸杞中14种农药残留分析。  相似文献   
7.
经查阅文献,模式标本采自贵州省的草本种子植物有43科153属306种,黔南州70种>黔西南州49种>安顺市37种>贵阳市29种>铜仁市25种>遵义市18种>毕节市16种>黔东南州13种>六盘水市4种,产地不详的44种.种数较多的科依次是苦苣苔科33种>菊科28种>爵床科22种>报春花科21种,种数最多的属是凤仙花属15种,其次是秋海棠属13种.  相似文献   
8.
为紫拟青霉色素的开发利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其色素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紫拟青霉色素在试验温度(20~97℃)和pH(pH 3~12)范围内稳定性良好,20~97℃时随着温度升高其增色效果明显,pH 3~12时OD值变化不大;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有较好的耐受性,麦芽糖、乳糖、葡萄糖及蔗糖对其无影响;Cu~(2+)、Zn~(2+)和Fe~(2+)对色素稳定性影响明显,而K~+、Mg~(2+)及Fe~(3+)对色素稳定性影响相对不大;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