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广东省蔬菜生产现状和产业化经营模式,指出广东省蔬菜产业化经营存在集约化程度低、蔬菜从业者素质低、蔬菜生产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提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广东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有棱丝瓜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棱丝瓜品种雅绿二号春植进行6种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以1 110株/667 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产值最高,栽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近年来通过调整研究方向、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力度等方面加强科研管理,促进蔬菜科研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正>课题组前期的田间试验揭示,施用镁肥能够改善冬瓜叶片生长并提高产量。如何进一步协同提高产量和品质是产业新的需求。对此,在广东省佛山冬瓜主产区开展了多点镁肥试验,进一步研究施用镁肥对冬瓜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影响。在农户对照田的基础上,设置了补镁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置了添加铁、锌、铜、钼和硼营养的肥料处理。结果发现:产量:不施镁肥的对照单个  相似文献   
5.
1.雅绿二号丝瓜。单瓜重500克.瓜长65厘米.横径5~5-5厘米.头尾匀称,皮绿色、品质佳.商品性好。坐瓜性好,结瓜容易、数量多.抗病性强.适宜春秋栽培。广州地区适播期为14月、7~8月,667平方米(1亩)产约3500公斤。(彩图参见81页图3)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量化茂名市县域蔬菜生产布局与产地集中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专业化、集聚化程度指数,对茂名市县域 1998—2018 年蔬菜产地集中状况进行量化分析,探究茂名市蔬菜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对茂名不同时期蔬菜产地集中程度进行度量,进一步分析不同阶段茂名蔬菜产地布局的特点。【结果】茂名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集中度均较广东省总体水平高,主要集中在电白区、化州市、高州市,但蔬菜单位面积产量超过茂名市平均水平的只有高州市,而电白区和化州市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处于全市平均值以下。通过产值对茂名各地区进行专业化程度分析,蔬菜种植面积最小的茂南区专业化水平最高,其区位熵维持在2.0 左右,远超其他地区,约为信宜市的 2.5 倍;电白区专业化水平排第 2 位;而化州市与高州市作为蔬菜主产区,其区位熵较低,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均小于 0。【结论】通过对专业化与聚集化程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茂名市的蔬菜产业集中度高,部分区县专业化水平也不低,但集中度与其专业化水平不匹配。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冬瓜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养分的累积与分配动态规律,为冬瓜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型黑皮冬瓜‘铁柱2号’为供试品种,分别于苗期、花期、初果期、膨果期和成熟期5个生育期,取植株叶片、叶柄、茎秆和果实4个部位,测定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养分含量。冬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呈现“S”型曲线,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为4903 kg/hm2,果实干物质累积量为3438 kg/hm2,收获指数0.7。冬瓜的养分吸收总量表现为K>N>Ca>P>Mg,分别为293、104、103、24和20 kg/hm2。冬瓜中氮、钾、钙、镁的累积量均在初果期时达到最大,分别占冬瓜整个生育周期吸收总量的39.9%、32.7%、30.1%和40.9%。磷的养分吸收主要是在成熟期,占冬瓜整个生育周期吸收总量的47.6%。冬瓜各生育期的养分需求总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应当根据栽培目标及时调整施肥策略,初果期是冬瓜高产需肥的关键时期,应当重视坐果后钙镁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加茜亚番茄;早青1号西葫芦;紫贵人彩椒;金多乐黄色甜椒;鲁蔬21号黄瓜;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佛山分院对院地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为例,探讨其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总结院地合作模式取得的新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院建设进行简要概括的基础上,从制度保障、创新机制、项目合作、人才管理等方面分析了佛山分院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与做法,从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管理效能等角度梳理了佛山分院建设进展与成效,并从物、事、人、制度4个层面探讨了佛山分院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完善网络信息化手段等促进佛山分院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