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树种苗期的耐肥性,选择油茶、马尾松、杉木、香樟苗木为试材,采用不同施肥方式(专利袋包型缓释肥、无纺布袋包肥、普通施肥),并以不施肥为对照,进行盆栽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每盆施复合肥(其N、P_2O_5、K_2O的质量百分比为16∶6∶8)60.0 g·盆~(-1)的条件下,4个树种苗期耐肥大小为马尾松>杉木>香樟>油茶,即油茶最不耐肥,因此油茶苗期施肥一定要小心,不能过量。同时,袋包型缓释肥在盆栽试验中可大大降低苗木死亡率,对大田育苗施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吞噬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基于瑞氏染色后血细胞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可将橄榄蛏蚌的血细胞分为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类淋巴细胞共4种类型。透明细胞的直径最大,小颗粒细胞次之,类淋巴细胞最小;透明细胞的胞核直径最大,小颗粒细胞次之,大颗粒细胞最小。类淋巴细胞的核质比最大(0.67),其他3种细胞的核质比为0.37~0.48。4种血细胞所占比例以小颗粒细胞最高(43.6%),透明细胞次之(36.6%),类淋巴细胞最低(7.0%)。橄榄蛏蚌平均血细胞浓度为(4.21±1.51)×105个/mL,个体的血细胞浓度与体重(或壳长)不相关(P>0.05),不同体重组(或壳长组)的平均血细胞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37℃体外吞噬试验中,橄榄蛏蚌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比例为(43.6±7.0)%,吞噬指数为(0.743±0.145)。4种血细胞中,小颗粒细胞的吞噬比例最大(0.288±0.061),类淋巴细胞不具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3.
甘肃中部干旱山区豌豆根腐病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豌豆根腐病是由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Solani(Mart.) App.et Wr.)为主的多种病原引起的土传病害。近年来在甘肃中部干旱山区的榆中、定西等县,发生日益严重。自1982年以来,进行了品种、农药、肥料等单项试验,并研究了该病的综合防治。单项试验表明:经品种抗病性鉴定,共选出“贡井选”、“70—1—5—305”等四个抗病品种(系);25%瑞毒霉以种子重0.3%药剂拌种,相对防效为42.6%,在土壤贫瘠的干旱山区,增施氮、磷肥对减轻发病程度、提高产量有明显的作用。综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轮作,增施氮磷肥等栽培措施及药剂拌种对控制该病是经济而有效的。1987年经大面积(1560亩)示范推广,防治效果达74.1%,纯收益2万余元,每亩增收约13元,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特异性识别对硫磷(PA)的单克隆抗体,建立其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ic-ELISA),为实现对硫磷的农残快检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化合物4-(二乙氧基硫代磷酸酯基)苯甲酸为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人工抗原,免疫7周龄Balb/c雌性小鼠,取抗血清效价最高、特异性最优小鼠的脾脏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方法(i-ELISA)及ic-ELISA分别评价融合细胞株的阳性和特异性,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分泌对硫磷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再通过棋盘格试验筛选出抗原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组合建立对硫磷ic-ELISA标准曲线,并基于对硫磷单克隆抗体与各结构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评估ic-ELISA的特异性.采购西红柿样品进行对硫磷的添加回收试验,运用气相色谱法(GC)验证ic-ELISA的准确性.[结果]成功合成对硫磷人工抗原PA-BSA和PA-OVA,经5次免疫后融合小鼠的血清效价为8×103;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获得灵敏度高、特异性最强的对硫磷单克隆细胞株4F11A10.以2μg/mL包被抗原PA-OVA、0.25μg/mL细胞株4F11A10分泌抗体为最佳抗原抗体工作浓度组合,建立对硫磷ic-ELISA及其标准曲线,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50 ng/mL,检测范围(IC20~IC80)为2.34~300 ng/mL;所建立的对硫磷ic-ELISA与5种有机磷农药(丙溴磷、杀扑磷、倍硫磷、水胺硫磷和甲拌磷)均无交叉反应.对比ic-ELISA和GC测定西红柿样品中对硫磷的添加回收试验结果,发现ic-ELISA的添加回收率为84.86%~100.27%,GC的添加回收率为97.60%~106.40%,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建立的ic-ELISA可用于快速检测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的对硫磷残留.  相似文献   
5.
新鲜蔬菜中11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相色谱仪(FPD)检测新鲜蔬菜中11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样品采用乙腈作萃取剂,无水硫酸钠作脱水剂,丙酮定容.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方法最小检出浓度为0.005~0.01 mg/kg,回收率为80.7%~111%,相对标准偏差为0.3%~9.7%.完全符合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要求.该方法易于操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豌豆根腐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豌豆根腐病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豌豆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为害逐渐加重,致使豌豆产量遭受严重损失.1984—1985年在榆中北山地区、定西北部山区种植的豌豆分别在苗期、花期、成熟期采集根腐病病株,采用常规法分离标样178个,共分离病块3,738块。出现镰刀菌(Fusarium Spp.)病块数占50.5%,获得菌株170个.其它菌类有腐霉(Pythium SP.)、丝核菌(RhiZOctonia SP.)、壳二孢(Ascochyta S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等.经接种、回接试验镰刀菌对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腐霉及其它菌类则有加强腐烂作用,初步认为豌豆根腐病病原以镰刀菌为主,其主要种有豌豆尖孢镰刀菌(Fusartum Oxysporum Schlecht.]和豌豆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  相似文献   
7.
8.
基于实验室草莓样品的农药残留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验室接受委托检验的53个草莓样品进行50项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农药超标率为15.1%,超标组分大多为禁用农药,检出率为92.5%,检出组分多样,单一样品中检出组分最多为9种.同时探讨了引起农药超标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指出农药质量也是影响草莓农药残留的关键因素之一,期望引起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的注意,确保草莓生产的质量安全,维护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螺螨酯和螺虫乙酯在覆膜金橘中使用的安全性,研究了螺螨酯、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在覆膜金橘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和残留动态规律,建立了金橘中螺螨酯、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的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0.002~2.5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螺螨酯、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产物在金橘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6.9%~101.2%,相对标准偏差为2.3%~6.8%,方法检出限为0.1~5.0 μg/kg,定量限为0.5~ 1.0 μg/kg。螺螨酯和螺虫乙酯母体在覆膜金橘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4.1 d和23.1 d。最终残留实验结果表明,按照推荐的施药剂量使用,施药2次后15 d收获,螺螨酯和螺虫乙酯在覆膜金橘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值(均为0.5 mg/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了解广西荔枝主产区荔枝中的农药残留情况,并进行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为荔枝生产上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及荔枝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广西荔枝主产区抽取的49份样品进行105种农药残留检测与分析,并对检出的农药品种进行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评估、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评估及农药残留风险排序.[结果]49份荔枝样品中共有46份样品检出农药残留(占93.9%),检出率超过20.0%的有除虫脲、噻螨酮、氯氰菊酯、多菌灵、丙环唑和氯氟氰菊酯6种农药,检出率分别为73.5%、71.4%、69.4%、28.6%、22.4%和20.4%;检出的22种农药%ADI均远低于100.00%,在0~0.75%范围内,平均为0.16%;%ARfD均低于100.00%,在0~12.66%范围内,平均2.09%.根据残留风险得分,检出残留的22种农药可划分为高风险(5种)、中风险(9种)和低风险(8种)3类.[结论]广西荔枝的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但氯氰菊酯、仲丁威、克百威、灭多威和甲维盐5种农药残留风险高,在荔枝生产和监管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