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总结归纳丰产转基因抗虫棉sGK中3017良种繁育技术.主要包括:良繁田选择、种子选择、田间管理、收获、检测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近10年全国及黄河流域棉花生产现状,针对黄河流域棉花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该棉区棉花发展方向和建议,为我国黄河流域棉花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优异等位基因的棉花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棉花抗黄萎病相关的优异等位基因,利用优异等位基因对棉花抗黄萎病性状进行分子检测,实现对抗病性的快速鉴定和对抗病基因型的直接选择,有效解决当前抗病性鉴定周期长、抗病性选择效率低的技术难题。【方法】选用125份陆地棉优异种质,分别采用田间黄萎病病圃鉴定和温室接种鉴定对材料进行抗黄萎病鉴定,分析材料的抗病性变异;通过筛选前期获得的与棉花抗黄萎病表型显著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并计算其效应值,分析不同材料中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及其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研究利用优异等位基因位点进行棉花抗黄萎病预测的可行性,并比较基于优异等位基因位点的抗病性分子鉴定与传统抗病性表型鉴定的相关性。【结果】陆地棉在黄萎病抗性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变异,125份种质材料在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和温室鉴定条件下的抗黄萎病相对病指变化范围分别为10.10—76.6和17.01—72.63;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共筛选到40个抗黄萎病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8.20—-0.39,每份材料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为1—24个,每份材料中的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的变化范围为-92.37—-0.8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每份材料中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与材料的抗黄萎病相对病指极显著正相关,病圃鉴定与温室鉴定条件下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6和0.566;材料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与材料的抗黄萎病相对病指极显著负相关,病圃鉴定与温室鉴定条件下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8和-0.535。【结论】棉花种质材料中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与材料的抗黄萎病相对病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抗黄萎病优异等位基因的累加具有明显提高抗病性的作用,材料所含有的优异等位基因数目和优异等位基因效应值之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材料抗病性的强弱,从而实现对抗病性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位棉花抗黄萎病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方法】以海7124和TM-1配制抗感组合F1,再以鲁棉研28为轮回亲本构建的137个BC4F1家系为作图群体,筛选出多态性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标记,并与已发表的整合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相比对,构建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进行大田和病圃两个环境下抗黄萎病QTL定位。【结果】216个多态性SSR位点分布在26条染色体上,可覆盖棉花基因组3 380 cM(centi Morgan),标记间平均距离15.77 cM。定位到6个QTLs,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8.56%~20.26%,其中5个QTLs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在第1染色体上新定位到一个QTL。本研究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提供帮助。【结论】定位到6个黄萎病相关QTLs,其中1个是在第1染色体上新发现的QTL。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定出能够稳定表达的棉花抗黄萎病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方法】以抗落叶型黄萎病棉花品种常抗棉和感黄萎病品种TM-1为亲本配制的111个重组自交系家系为作图群体,筛选出多态性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并用于构建遗传图谱。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在安阳大田、新疆重病地及病圃等多个环境下的黄萎病病情指数进行QTLs检测。【结果】构建了1张含有12个连锁群、40个标记、总长212.5 cM(厘摩)的遗传图谱。获得了6个与抗黄萎病基因相关的QTLs,对数优势比(Logarithm of the odd score,LOD)分布在2.51~5.55,贡献率最大为20.34%,最小为6.93%。其中,qVR-D05-1能够在安阳大田2015年7月15日和新疆南疆重病地2016年7月9日2个环境中检测到,贡献率分别为12.96%和20.34%。【结论】本研究得到的qVR-D05-1能够为定位出稳定的棉花抗黄萎病相关QTL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优质抗虫棉中棉所76高效制种技术,包括:制种田的选择、前期准备、亲本种植与管理、制种程序及注意事项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转IPT(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中棉10号和非转基因受体棉花为材料,利用Solexa测序技术检测两个棉花品种基因表达的不同,结果在转IPT基因和非转基因棉花株系中共得到719个上调表达基因和499个下调表达基因,经分析筛选出13个细胞分裂素介导的差异表达的衰老相关基因,其中有2个基因参与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5个基因参与转录调控途径,6个基因参与衰老相关的新陈代谢途径。该实验结果阐述了细胞分裂素延缓衰老的主要途径,并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延缓衰老中的重要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桃果实的糖酸含量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果实发育过程中桃糖酸含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盛花后不同发育时期的普通桃、油桃和蟠桃为材料,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氢氧化钠滴定法测定有机酸含量。[结果]普通桃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果实迅速膨大期下降;油桃和蟠桃可溶性糖含量在果实速长生育期前期下降,后期上升,硬核前期下降,之后上升,但发育后期蟠桃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变化。普通桃有机酸含量在硬核后期和果实迅速膨大前期下降。油桃有机酸含量先下降,又大幅度上升,硬核前期下降,中期无明显变化,之后一直下降。蟠桃有机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裂果油桃有机酸含量高于正常果。[结论]盛花后不同发育时期的3种桃果实糖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9.
采用16个陆地棉品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按照8×8的NCII设计配制64个组合.分析F1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力、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结果 表明:配合力方差分析显示除整齐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外,其他8个性状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产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除单株结铃数外均大于品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籽棉产量的广义遗传力最大,为75.01%,但狭义遗传力较低,衣分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值均较高,分别为72.92%和66.65%.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是A1、A3、B6和B8;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亲本为A3、A5和B2.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较好的组合为A6B3、A1B1、A6B2和A3B7,分别比对照增产9.8%、7.6%、7.1%和5.6%.这些组合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58份桃种质资源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58份桃种植资源的抗寒特性,并从中筛选出抗寒性高的种质,以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测定其在4、-3、-6、-9、-12、-15、-18、-21、-24、-27、-30、-33℃ 12个低温处理下的电解质外渗率变化,同时结合Logistic方程,求出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处理温度从4~-33℃,大多数桃种质电解质外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在-21℃时出现拐点。58份种质,其半致死温度主要集中在-25~-35℃。来源于高海拔地区的‘2010西藏17号’、‘2010西藏28号’、‘2010西藏32号’、‘2010西藏54号’,抗寒性整体低;来源于西北高旱地区的‘江村4号’、‘丁家坝青皮桃’及选育品种‘夏至早红’,抗寒性在所有测试种质中最高。对于大多数测试种质而言,-21℃可作为细胞膜开始受损伤的临界温度,-21~-30℃,细胞膜损伤程度加大,超过此范围,细胞膜损伤将不会被修复。通过抗寒性评价,筛选出3个高抗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