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7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高菊梅 《河南农业》2007,(12):63-64
《毛颗传》是韩愈谐谑游戏文章的代表。毛颖传体现了韩愈文章怪怪奇奇的创作风格。对于此类风格的文章,时人难以接受。从《古文辞类纂》和唐朝以及后来人的评论里,可知游戏文在当时曾招来一片非议。只有柳宗元认为游戏文有益于世,是作者汪洋态肆间杂众体的一种体现。追根溯源,我们发现南朝袁淑等人章表、诏书一类文章中已经开始使用徘谐手法,韩愈游戏文谐谑手法实乃对此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充分说明了韩愈“善用古者能变古”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宁夏中卫市香山乡于2012年12月初到2013年2月初期间发生的山羊羊羔猝死疫情原因,试验基于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死羔羊及濒死期羔羊各种脏器组织,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和鉴定;根据药敏试验确定首选药物为头孢他啶、新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结果表明:此次疫情的主要病原菌为巴氏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链球菌;对患病羔羊采用头孢他啶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观,治愈率为93%以上。说明此次检测结果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宁夏部分奶牛场(牧场、养殖小区)采集94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样、70份隐性乳房炎乳样,并分离鉴定出4株非脱羧勒克菌,其中临床型乳房炎分离出1株、隐性乳房炎分离出3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4株非脱羧勒克菌均对链霉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敏感;对磺胺类、林可胺类药物则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多为混合感染。通过对宁夏某奶牛场送检的发病犊牛的各种脏器组织及粪样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等检测,并对发病犊牛和同群犊牛的血样进行附红体检测。结果表明,该场发病犊牛存在附红细胞体、致病性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且附红细胞体感染为主要发病原因;未发病的犊牛存在着附红细胞体隐性感染。对发病犊牛使用血虫净(贝尼尔)进行治疗的同时,使用氧氟沙星全身给药,病牛发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5.
6.
<正>在现行的饲养体系中,饲料是被看作具有可加性来使用的,它假设饲料营养成分之间无相互影响,加工与混合也不引起营养成分利用率的改变,各饲料成分是稳定的。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日粮采食水平、蛋白含量和饲养水平会改变单个饲料的消化率[1-3]。从现有资料来看,组合效应发生在消化和组织代谢两个生理环节上,可能的机制包括瘤胃内环境的改变,瘤胃微生物种群与发酵模式的改变,饲料养  相似文献   
7.
高菊梅 《河南农业》2019,(18):58-59
传统家训是个人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的总结,表达的是祖先对后世的殷切希望。当下要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相通之处。尤其是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都是着力于对家庭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平天下思想与现代爱国精神、传统持勤俭家精神与现代务实敬业精神、传统诚实守信精神与现代诚信精神、传统修身仁爱思想与现代友善精神。  相似文献   
8.
痘病是绵羊常发传染病之一,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2012年10月下旬,内蒙古某羊场于澳大利亚引进6~7个月龄的370只绵羊陆续出现类似羊痘的症状,发病率4.5%,病死率23.5%。通过与羊场技术人员的交流及对病羊的临床症状进行详细了解,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诊断情况,确诊该疾病为典型绵羊痘。建议羊场将这群进口的绵羊紧急分群隔离,并封锁羊场。对患病羊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应用羊痘疫苗对未发病羊只进行紧急接种。此外,对羊场实施严格消毒,饲喂富合营养的饲料,增强羊只的抵抗力。在接种后2个月回访,疫苗应用后发病率下降至1.3%,病情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痘病是绵羊常发传染病之一,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2012年10月下旬,内蒙古某羊场于澳大利亚引进6~7个月龄的370只绵羊陆续出现类似羊痘的症状,发病率4.5%,病死率23.5%。通过与羊场技术人员的交流及对病羊的临床症状进行详细了解,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诊断情况,确诊该疾病为典型绵羊痘。建议羊场将这群进口的绵羊紧急分群隔离,并封锁羊场。对患病羊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应用羊痘疫苗对未发病羊只进行紧急接种。此外,对羊场实施严格消毒,饲喂富含营养的饲料,增强羊只的抵抗力。在接种后2个月回访,疫苗应用后发病率下降至1.3%,病情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例奶牛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的诊治情况.通过实验室检查,对该牛场送检病牛的各种脏器组织分别进行了病原微生物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细菌纯培养物的染色镜检、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检测项目,确诊为由支原体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病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