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2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化螟在茭白上的钻蛀行为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二化螟在茭白植株上的转移、钻蛀和产卵行为以及取食选择性,并根据其行为特性,制订合理的药剂喷施方法.结果表明,二化螟90%以上的卵产在茭白的叶片上,其余部分产在叶鞘上.产卵的主要叶位是心叶、倒一叶和倒二叶.超过50%的卵块集中在叶片距叶枕0~60cm的部位.幼虫孵化后,蚁螟蛀入的部位一般在叶枕以下的叶鞘内侧,多集中于倒四、倒五叶鞘.2龄后开始钻蛀内侧叶鞘,并蛀入茭白茎的内芯,二化螟幼虫在茭白植株上通常从叶片转移到叶鞘进行钻蛀危害.幼虫嗜食茭白茎部,其次为茭白果肉和叶鞘,对叶片几乎不取食.使用叶鞘喷施杀虫可达到对茭白进行全株喷雾同样的防治效果,并可节省40%~50%的用药量,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地区的多食性和迁飞性害虫。自2019年初入侵我国以来已蔓延至21个省(市、自治区),对我国的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威胁。为探讨草地贪夜蛾的长效控制体系,我们考察了5种国内常见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寄生能力的影响,同时选择寄生能力较好的2种赤眼蜂进行了驯化培养。结果显示在供试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最强,平均单雌可寄生20粒卵;碧岭赤眼蜂次之,平均单雌可寄生9.6粒卵;玉米螟赤眼蜂几乎不能寄生,平均单雌仅为1粒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利用草地贪夜蛾卵驯化多代后发现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无显著变化,而碧岭赤眼蜂经过4代驯化后有明显的提高,由平均单雌寄生9.6粒卵提高至13.4粒。综上所述,供试的5种赤眼蜂均可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其中以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最强,通过多代驯化碧岭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具有提升的趋势,因此国内本土的赤眼蜂也具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稻显纹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exigua(Butler)是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近缘种,目前主要在我国西南稻区发生为害。为了明确稻显纹纵卷叶螟在四川省犍为县冬后的虫源状况,我们开展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源结构调查,观察了冬后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并研究了温度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犍为县舞雩乡和罗城镇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源密度分别为7.09头/25丛和5.50头/25丛。调查时稻显纹纵卷叶螟主要以蛹为主,有少量幼虫。稻显纹纵卷叶螟越冬代雌雄蛹重分别为11.56 mg和11.82 mg,性比(雌∶雄)为1.29∶1,蛹被寄生率为16.5%。20℃、22℃、24℃和室温下稻显纹纵卷叶螟越冬代蛹羽化率分别为44%、38%、52%、43%。不同温度下,稻显纹纵卷叶螟产卵量及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对于开春稻显纹纵卷叶螟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对超级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和天敌蜘蛛数量具有较大影响。与不养鸭的稻田相比,稻鸭共育后20d和50d,稻飞虱数量减少45.93%和66.83%;稻鸭共育还增加了稻田害虫天敌蜘蛛的数量,稻鸭共育田平均每百丛稻的蜘蛛数量分别是不养鸭稻田的1.59和1.60倍。此外,稻鸭共育还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稻鸭共育田比对照田经济收入要高22%。  相似文献   
5.
水稻植株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与其抗白背飞虱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株受白背飞虱为害后 ,感虫品种 (TN1和汕优 63)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比抗虫品种 (N2 2 )明显 ;汕优 63和N2 2品种的二磷酸核酮糖 (Ru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均增加 ,TN1品种在为害 5d时Ru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明显增加 ,而在为害 1 0d时显著下降 ;感虫品种受害后叶片光合产物滞留比抗虫品种多 ,即感虫品种光合产物向叶鞘、茎、分蘖和根等部位的转移量少于抗虫品种。  相似文献   
6.
1试验目的复绿灵由青海省复绿灵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采用天然药用植物和矿物质元素合成药肥相融、补给结合、防治并举、无毒高效、新  相似文献   
7.
转Bt基因水稻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影响是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开展了大量关于转Bt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但多限于1代,不能完全反映田间情况。试验以转Bt基因水稻T1C 19(含cry1C基因)和T2A 1(含cry2A基因)以及其亲本非Bt水稻MH63为材料,在室内条件下连续饲养白背飞虱4代,研究转Bt水稻对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继代效应,以明确T1C 19和T2A 1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3种水稻品种上连续取食4代以后,其生长发育(若虫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和繁殖(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指标均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可见,供试的T1C 19和T2A 1对白背飞虱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氮肥施用量对杂交稻田白背飞虱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田间自然条件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杂交水稻上白背飞虱和蜘蛛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杂交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基本一致,拔节期密度最高。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在3个主栽杂交稻品种中,氮肥对‘深两优5814’上的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加影响最大,在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尤其显著。施用氮肥稻田的蜘蛛数量明显高于不施用氮肥的稻田,在齐穗期以后氮肥对蜘蛛数量的影响减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水稻品种及其生育期对白背飞虱和蜘蛛的数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为害水稻的最主要害虫。缨小蜂(Anagrus spp)是稻飞虱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常年的寄生率为10%~70%。由于稻田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收割、喷施农药等)和寄生性天敌的滞后现象,稻田缨小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不稳定。有研究表明稻田边杂草及其有关非稻田飞虱对稻田卵寄生蜂起重要的保护和恢复作用[1-3]。我们在田间节肢动物的系统调查中发现,茭白上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 (Matsumura)]的卵寄生蜂中有大量的蔗虱缨小蜂[Anagrus optabilis(Perkins)],对茭白田周围的稻飞虱卵常常有较高的寄生率。为此,我们就蔗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的寄生选择性和功能反应进行了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生境调节技术来提高蔗虱缨小蜂的自然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几丁质是昆虫外骨骼和围食膜的主要成分,其合成始于海藻糖酶(trehalase,TRE),终于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蜕皮与外表皮重塑过程则需要依靠几丁质酶(chitinase,CHT)完成.本研究通过注射3种新型化合物,检测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