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43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大麦的黄矮病由Barley Yellow Dwarf Vivus(简称BYDV)引起,是世界小麦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每年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分别为950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左右。我国西北、东北西部和华北部分地区也常因黄矮病的严重危害而引起产量锐减达5亿多公斤。如何将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是开展小麦抗病育种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1986年我们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种植业研究所开展了合作研究,取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2.
姚乌兰  张增艳  陈亮  辛志勇 《作物学报》2007,33(9):1405-1410
应用RT-PCR、RACE技术,从病原诱导的中间偃麦草叶片cDNA中,分离出1个编码ERF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暂命名为TiERF1a,编码由29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具有ERF转录因子典型的结构,即保守的AP2/ERF DNA 结合域、核定位位点和酸性激活区。TiERF1a的氨基酸序列与一个水稻ERF蛋白OsBIERF3具有66%的同源性,与拟南芥AtERF1同源性仅39.7%,为植物ERF转录因子家族B3亚群的一个新成员。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菌、赤霉病菌侵染可诱导TiERF1a基因的上调表达,与防卫相关的激素乙烯、茉莉酸也可诱导该基因上调表达,且TiERF1a对外源乙烯、茉莉酸的响应时期早于对纹枯病菌、赤霉病菌响应时期,说明TiERF1a可能通过乙烯、茉莉酸信号途径参与寄主调控对纹枯病菌、赤霉病菌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3.
分子标记选择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b、Pm13和Pm21聚合体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培育多个抗病基因聚合的小麦品种是提高其抗病广谱性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Pm13、Pm2 1的特异PCR标记 ,对含有Pm4b、Pm13、Pm2 1的小麦品系复合杂交F2 代 4 0个植株进行检测 ,从中选择到Pm4b +Pm13+Pm2 13个基因聚合的抗病植株 11个 ,检测、选择到Pm4b +Pm13、Pm4b +Pm2 1、Pm13+Pm2 12个基因聚合的抗病植株 19个 ,为持久、广谱抗病小麦育种奠定了基础。研究还表明 ,3个独立的显性抗病基因在F2 代分离群体中的分离比例基本符合孟德尔独立分配定律 ,在小麦背景下的遗传稳定性 ,与该基因供体和普通小麦的亲缘关系密切相关 ,亲缘关系越远 ,丢失的概率越大。因此 ,在育种过程中对外源基因鉴定和跟踪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临抗11号是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协作,利用抗黄矮病小麦品系Y 950443和晋麦47杂交、回交,采用穿梭育种、连续抗性鉴定的方法选育而成。该品种2001年出圃,2002~2003年参加品比试验,2002~2004年参加山西南部麦区旱地区试、生产试验和国家黄淮麦区旱地预试、区试,同时进行大面积示范繁殖,2004年8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临抗11号属冬性中熟品种,苗期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发育稳健,株型紧凑,叶片窄长,叶色深绿,主茎和分蘖发育均衡,穗层整齐,株高85 cm左右;大穗纺缍型,长芒、白颖;灌浆快,落黄好,籽粒较大、卵…  相似文献   
5.
利用花药培养选育抗病小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具有多种抗病基因的小麦复合杂交后代进行培养,获得了 4株花粉再生植株,从中选育出兼抗多种病害的普通小麦新品系 99G4 4和 99G4 5。  相似文献   
6.
发展生物技术促进作物育种科技革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展生物技术促进作物育种科技革命辛志勇马有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以传统的育种方法为基础,结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深入开展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及优化育种程序……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中7902单体系统的育成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志勇 《作物学报》1988,14(2):174-176
中790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近年育成的春小麦新品系,综合性状好,目前正在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推广种植。本研究选用中国春单体系统为母本,于1982年开始中7902单体系统的转育,设重复系。经8个世代的选育,于1985年夏已转育成功。在 BC_2和 BC_4代,用中国春重双端体系统作父本与转育的中7902单体系统测交,测交 F_1经根尖染色  相似文献   
8.
晋麦73,原名临抗1号,是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协作,利用小麦黄矮病抗源,采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穿梭育种、异地选择、联合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抗病耐旱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2002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10.
2Ai-2染色体在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背景中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特异的EST-PCR标记检测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包括端体代换系)与普通小麦中国春(CS)杂交后代群体,研究外源染色体2Ai-2通过杂种向后代的传递率及其结构变异,并用基因组原位杂交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第二部分同源群不同染色体代换背景对外源染色体传递的影响不同,在2B代换系的杂种中外源染色体或片段显示优先传递,而在2D代换系的杂种中其传递力则较低,2B代换背景更有利于2Ai-2染色体或片段的传递;外源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在多数组合中,变异出现在着丝粒处;与短臂相比,外源染色体长臂更容易在世代中丢失;端体代换系中的外源染色体端体在杂种后代传递过程中容易丢失,且也会发生结构变异。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证明了分子标记跟踪外源染色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