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2篇
园艺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度是杂交稻种子质量的一个核心指标,其传统鉴定一般以形态性状为基础.DNA标记为水稻品种鉴别和纯度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其中,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由于具有鉴别能力强、重复性高、检测简便等优点,在杂交稻种子纯度鉴定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管是人为掺杂验证,还是与田间鉴定比较,以SSR标记为基础的杂交稻纯度鉴定都显示出极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的营养组成,参照国家标准,测定了体质量(182.84±29.35) g杂交石斑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试验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4.07±0.71)%、(21.52±0.78)%、(4.03±0.15)%和(1.29±0.07)%。肌肉鲜样中测定了17种氨基酸,总量为(19.88±0.15)%;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64±0.13)%和(7.64±0.16)%,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5.19,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肌肉鲜样中含有17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27.63±1.15)%、(22.75±1.22)%和(32.59±1.90)%,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19.27±1.27)%。研究表明,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作为新品种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3.

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鱼阶段的生长模式。利用Q-Capture Pro 6软件对仔、稚鱼(0~28日龄)的全长、肛前长、体高、头长、眼径、口径、第二背鳍棘、腹鳍棘、胸鳍、臀鳍和尾鳍等11个可量性状进行拍照和测量。研究表明青龙斑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 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功能器官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在11个可量性状中, 肛前长为等速生长, 头长和体高的生长由正异速生长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 头部器官(口径和眼径)生长在20 ~22日龄时出现拐点, 拐点后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 运动器官在拐点前均为正异速生长, 除臀鳍外, 其他各鳍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的拐点。通过对青龙斑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 发现在早期发育过程中, 有关摄食、感觉、运动等功能器官得到优先发育。在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中, 可根据青龙斑重要器官发育的优先性,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梭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 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稚鱼后期,梭鱼苗各鳍初步形成,分化出鳍条,孵化后18 d,幽门盲囊形成,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开始消化外源性蛋白,同时,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肌层增厚,肠道分段、盘曲,稚鱼食性开始向植食性转换。在此以后,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结果表明,梭鱼消化系统的发育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6.
在水温(28.59±1.74)℃下,选用冰鲜杂鱼饲养平均体质量为858.73g的鞍带石斑鱼,经过60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1次/2d、1次/3d)对流水养殖鞍带石斑鱼生长、摄食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各个实验组存活率在99.40%~99.80%之间;各实验组间的肥满度(CF=2.22~2.35)、体质量变异系数(SV=20.08~24.27)、饲料系数(FCR=2.70~3.01)和日增质量(7.50~12.51g/d)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投喂频率1次/d组和1次/2d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质量(RWG)均显著高于1次/3d组(p0.05),投喂频率1次/d组的日摄食率和1次/2d组的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1次/3d组(p0.05);在免疫酶活力方面,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血浆中的碱性磷酸酶(AKP=0.083 5~0.089金氏单位/mL)、过氧化氢酶(CAT=7.96~8.19U/m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2.40~34.45U/mL)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流水模式养殖鞍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或1次/2d.  相似文献   
7.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15.8℃、21.0℃、26.6℃、30.9℃、36.5℃)对小[(28.1?1.1)g]、中[(278.9?20.1)g]、大[(575.8?37.4)g]3种规格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规格对珍珠龙胆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中、大3种规格珍珠龙胆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水温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当水温为26.6℃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10±0.124)mg/(g·h)、(0.306±0.007)mg/(g·h)、(0.161±0.010)mg/(g·h)和(47.739±21.048)μg/(g·h)、(13.956±1.783)μg/(g·h)、(6.811±1.882)μg/(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之间的回归关系均符合一元四次方程,相关系数R2均为1.000。在水温15.8~36.5℃范围,相同水温下,珍珠龙胆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其个体的增大而降低,耗氧率和排氨率与规格之间的回归关系均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系数R2均为1.000。不同温度条件下,小、中、大3种规格珍珠龙胆的耗氧率Q10和排氨率Q10在21.0~26.6℃时均达到最大,且其均在26.6~30.9℃时最小。小、中、大3种规格O/N比值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1.535~113.541、15.713~32.193、12.097~27.094,表明实验水温条件下小规格珍珠龙胆的供能物质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中、大规格珍珠龙胆的主要能量物质为蛋白质和脂肪。  相似文献   
8.
采用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以β-肌动蛋白(β-actin)的表达量作为内参,对健康养殖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不同组织(头肾、心脏、肝脏、脾脏、鳃、肌肉、鳍、眼、肠道)中的10种免疫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IgM)、CD4、MHCIIa、TCRβ、CD8a、MHCIa、ISP16、Mx、TNFR14、HSP90的mRNA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0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体液免疫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IgM)、CD4和MHCIIa]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部位的表达量相对较少。细胞免疫相关基因(TCRβ、CD8a和MHCIa)也是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眼、肌肉、肝和肠的部位表达量相对较少。ISP16在鳃和肝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和肠中的表达量较低。Mx在鳃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和肠的表达量较低。TNFR14在眼的表达量较高,在肠的表达量较低。HSP90在鳃和肝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心和肌肉的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9.
鲜食玉米因其用途和食用方法类似于蔬菜,也被称为蔬菜玉米。鲜食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和糯玉米,甜玉米是以其籽粒在乳熟期含糖量高而得名;糯玉米又称黏玉米,最初由于其干籽粒切口似蜡质而得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2、16、20、24、28、32℃)、盐度(5、10、15、20、25、30)和pH(7.2、7.7、8.2、8.7、9.2、9.7)对体质量(0.21±0.03)g的鲻(Mugil cephal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X)对鲻幼鱼耗氧率(Yo)和排氨率(YN)的影响显著,其两两间的相关关系可分别用一元二次方程Yo=-0.0256x2+0.2191X-0.1054(P<0.05)和YN=-0.0054X2+0.044 1X-0.0082(P<0.01)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鲻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在24℃时,耗氧率和排氨率都达到最大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盐度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当盐度在5~30时,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先下降再升高,然后再下降;排氨率则先升高后降低.经方差检验,盐度对鲻幼鱼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YN=-0.0013X2+0.0027X+0.047(P<0.01).pH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随着pH的升高,耗氧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Yo=-0.02583X2+0.198X+0.0775(P<0.01)表示;pH对鲻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YN=-0.0032X2+0.0217X+0.003(P<0.01).温度和pH对鲻幼鱼窒息点的影响极显著(P<0.0),盐度对鲻幼鱼窒息点的影响显著(P<0.05),但对鲻的窒息时间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