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3篇
综合类   33篇
水产渔业   11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哲罗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精子的超微结构.哲罗鱼的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卵圆形,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前端无顶体,后端有植入窝,核中染色质致密,存在着不规则的网络状间隙.中段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近端中心粒为9组三联微管结构,与远端中心粒相互垂直.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部分线粒体彼此融合,形成复合线粒体.尾部细长,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 2"微管结构.尾部的近核段有许多囊泡包围着轴丝,远核段则无此结构.尾部有对称排列的波纹状侧鳍.  相似文献   
2.
三倍体鲶鱼的形态学性状及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水压休克法人工诱导鲶鱼受精卵,使三倍体出现率达100%,其主要形态学性状同二倍体鲶鱼比较研究表明,三倍体鲶鱼具有体形大,相对体高及丰满度均较高,体长差异不明显,外部形态及摄食仍保留着二倍体鲶鱼的特征,但比二倍体鲶鱼增长快,在池塘养殖90天后,体重比二倍体鲶鱼平均增加39.71%。试验证明三倍体鲶鱼是具有养殖生产前景和推广价值的新对象。  相似文献   
3.
对1995年和1996年秋季的易捕鲤选育系(F2)的分离情况及形态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易捕鲤选育系(F2)按外部表型可分离出四种形态:大头鲤体型占15.55—16.39%、易捕鲤F2占75.31—75.98%、鲤体型占3.67—3.72%、镜鲤体型占4.80—5.12%。形态学特征中易捕鲤F2体型与大头鲤相近,全长/体长1.16—1.23、体长/体高3.05—3.06、体长/头长3.09—3.13、体长/尾柄长6.37—6.46、尾柄长/尾柄高1.21—1.53、头长/吻长3.43—3.63、头长/眼径4.87—5.08、头长/眼间距2.21—2.49。  相似文献   
4.
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杂交种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4个群体5种组织(心、肝、肌、眼、肾)的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和乙醇脱氢酶(ADH)3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同工酶在各自群体内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4个不同鲟鱼群体间也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差异,可作为区分这4种鲟鱼的生化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
哲罗鱼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哲罗鱼(Hucho taimen)肾细胞为材料,采用胸腔干燥法制备了染色体,姬姆萨染色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哲罗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84,核型公式为:2n=18m 16sm 34st 16t,NF=118.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鲑的染色体核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体内注射小牛血清、PHA培养法,取鱼体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备大西洋鲑(Salmo salar)的染色体玻片,并进行核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大西洋鲑的染色体数目为2n=56,其核型为18m+38t,臂数NF:74。  相似文献   
7.
五种养殖鲟、鳇鱼DNA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德国Partec Pas Ⅲ型流式细胞仪,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含量为2.3pg/N),测定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 Ceorgi)的体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在上述五种鲟鱼类的DNA含量中,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的DNA含量非常接近,分别为12.24pg/N,11.60ps/N,11.59pg/N,三种鲟鱼相比较差异并不显著。小体鲟和达氏鳇的DNA含量是6.06pg/N和4.77pg/N,两种鱼相比较差异也不显著。但与上述三种鲟鱼相比较DNA含量几乎相差1倍。从测定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有关鲟鱼类资料可以确定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属于八倍体类型,而小体鲟和达氏鳇则属于四倍体类型。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 对松浦镜鲤体成分、肉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以豆粕和鱼粉为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维生素K1 含量为0.54 mg/kg)中分别添加0、5、10、20、40、80和2 000 mg/kg的维生素K3(甲萘醌烟酰胺亚硫酸盐),配制成7种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2.58±0.16...  相似文献   
9.
鲤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尽管鲤养殖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病害问题仍然是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病害防控方法,主要有环境防控、药物控制和疫苗法,而运用遗传改良来提高鲤抗病力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虽然以提高生长为目的的多项鲤育种计划已经取得了成功,但有关抗病育种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鲤群体所存在的有益遗传变异,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积极开展抗病选育应该是今后鲤养殖业所必须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从环境胁迫对抗病性状的影响、抗病性状的遗传学基础、抗病性状与其他性状的关系、抗病性状的测定、抗病育种具体方法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了利用遗传改良来提高鲤抗病力的相关研究进展。研究亮点:抗病力是养殖鱼类一个重要经济性状,但由于基础研究薄弱、有效评价方法缺乏等原因,致使抗病选育工作远落后于以生长等性状为目标的育种研究。本文综述了鲤抗病育种相关研究进展,为鲤和其他鱼类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怀头鲶Sihuras sodatoui(曾用名黑龙江六须鲶)为鲶形目,鲶科鱼类。六须鲶类在世界上有两种(尼科里斯基,1958),一种是栖息在黑海、里海以及莱茵河以东各水域的欧洲六须鲶Sihuras glanis;另一种是栖息在亚洲黑龙江流域的怀头鲶(六须鲶)。该鱼是大型淡水鱼类,生长速度快,自然水域中发现超过50kg以上的个体。鲶鱼Siuruas asotus生长速度虽然较慢,但肉质细嫩鲜美,被视为营养佳品。1991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鲶鱼人工繁育的研究并获得成功。当年鱼苗经饲养个体平均达到0.25kg。为适应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